文丨洛芸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引言

網絡和電子產品的普及,讓孩子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的認知層面很容易就會出現誤差。

寶媽接娃放學遇到窘迫一幕,兒子爲“撩妹”裝不認識,寶媽心裏苦

有一位寶媽在網絡上分享了這麼一件事。有一天,寶媽開車去學校接兒子放學,在等紅綠燈的時候,突然看見了兒子過馬路的身影。

只見兒子和一位女同學有說有笑地過着馬路,兒子和女同學的手上都拿了一個蘋果,兩個人臉上都是抑制不住的笑容。

兒子從寶媽的車前走過的時候,認出了媽媽的車子並看了媽媽一眼。但兒子下一秒選擇繼續和女同學談笑風生,裝作沒有看到的樣子。

寶媽感到十分窘迫,沒想到兒子爲了“撩妹”竟然裝不認識自己,心裏實在苦。寶媽將這件事情分享到了網上之後,網友們紛紛表示:別壞了孩子的好事。

那麼作爲家長,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與異性之間的交往呢?

1. 鼓勵孩子在學校與異性正常交往

孩子在學校學習的過程當中,和同性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是很有必要的。

這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還有利於促進孩子的學習,拓寬孩子的交際圈。同時也有利於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積極樂觀,開朗豁達。

2. 讓孩子明白與異性同學交往處理不當的後果

在日常生活當中,父母要教會孩子和異性同學之間交往應該掌握的分寸,同時要讓孩子明白,與異性同學交往處理不當會有怎樣的後果。

在交往的過程當中,孩子應該遵守健康文明的規則,同時保持一定的距離。

3. 正確處理孩子出現不正常的必然性交往

當家長髮現孩子與異性同學之間的交往失了分寸時,此時家長應該及時對孩子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心理上的輔導,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交往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應該用平和的方式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樣孩子才能覺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理解。

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同時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

1. 讓孩子掌握身體上的距離

孩子在和異性同學交往的過程當中,應該掌握好身體上的距離,最佳的交往距離爲0.75至1.5米之間。

這樣既能夠讓異性同學感受到自己的熱情,同時又能掌握好分寸,不至於引起對方的反感。

尤其是當孩子和異性同學獨處的時候,保持身體上的距離更爲重要。在和異性交往的過程當中,一定要時刻維持謹慎的態度。

2. 讓孩子具備自我空間感

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形成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與此同時讓孩子具備自我空間感,尤其是女孩子。

當孩子感受到對方的距離過近給自己造成了不適感時,一定要懂得及時拉開距離,並且向對方表達出自己的不舒服。

同時如果自己的行爲給他人造成不適時,也要及時對他人表達歉意。

育兒問題洛芸媽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洛芸媽咪,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