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競價補貼超預期,A股光伏行業“漲聲”一片,標準化之爭誰是贏家?

記者 | 陳慧東

端午節前後,光伏行業發生了兩件大事,刺激這一板塊上市公司。

6月29日,光伏概念集體逆市走強。截至收盤,金晶科技(600596.SH)、安彩高科(600207.SH)、帝科股份(300842.SZ)漲停,隆基股份(601012.SH)漲超6%,晶澳科技(002459.SZ)、東方日升(300118.SZ)、福斯特(603806.SH)等漲超3%。

端午節後,國家能源局公佈2020年光伏發電項目國家補貼競價結果,最終進入補貼目錄的項目合計爲25.96GW。業內人士表示,競價總規模遠超市場此前預期的20GW。此次競價結果的下發,意味着國內需求將會大規模啓動。

與此同時,光伏行業再次舉起新一輪標準化大旗。隆基股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JKS.US)等七家企業光伏公司發佈聯合倡議,呼籲建立統一的M10硅片尺寸標準,即182mm*182mm。但這一標準與光伏硅片領域的另一巨頭中環股份(002129.SZ)新產品標準存在衝突,也引發了爭議。

平價上網前夜,光伏行業的標準化浪潮將帶來何種結果?面對突然爆發的疫情“黑天鵝”,國內光伏企業現況如何?海外市場的需求又存在怎樣的變化?

國家補貼競價結果超預期

6月28日,國家能源局公佈2020年光伏發電項目國家補貼競價結果:覆蓋15個省份和新疆建設兵團的共434個項目納入了國家競價補貼範圍,總裝機容量2596.7208萬千瓦,佔前期申報項目總容量的77.5%。

業內人士表示,競價總規模遠超市場此前預期的20GW。此次競價結果的下發,意味着國內需求將會大規模啓動。

消息既出,多家光伏龍頭公司股價出現“報復性”上漲走勢。截至6月29日收盤,金晶科技、安彩高科、帝科股份漲停,隆基股份漲超6%,晶澳科技、東方日升、福斯特等漲超3%。

收漲6.05%的隆基股份是單晶領域最大的硅片與組件生產商,公司股價近日水漲船高,正在不斷刷新其歷史新高。截至2019年年底,公司單晶硅片產能達到42GW,單晶組件產能達到14GW。

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計,2019年單晶硅片的市場佔比將由2018年的45.9%上升至54.1%,單晶開始成爲主流。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數據顯示,6月以來,國內各尺寸(單晶M2、G1、M6)電池片需求訂單依然較爲“火爆”,在國內搶裝需求帶動下國內主要廠商組件訂單情況較好。

隆基股份相關負責人向界面新聞表示,受到海外市場疫情的影響,第二季度公司業績預計下調,但公司也在積極開拓疫情影響小的新增市場進行對沖,總的來說隆基股份2020年海外銷售的目標不變。此外,公司近期準備正式發佈M8硅片,BIPV(即光伏建築一體化)新品也準備於8月發佈,後者總市場長期空間據稱有望達萬億級別。

伴隨着光伏板塊熱度走高,兩家光伏玻璃廠商金晶科技、安彩高科的股價也坐上“順風車”。

玻璃行業龍頭金晶科技於6月29日晚間發佈股價異動公告稱,公司市場環境、行業政策不存在重大調整,生產成本和銷售不存在大幅波動。金晶科技兼具需求回升和新能源概念,主營業務包括玻璃和純鹼兩類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光伏玻璃產線尚未建成。2019年8月,金晶科技披露了定增募資不超過6億元的預案,其中4億元擬用於馬來西亞兩條日融化量500噸玻璃生產線項目,該項目定位於太陽能光伏的前板、基板等玻璃產品,旨在爲全球最大的薄膜光伏組件國際知名生產商提供本地化的供貨服務。項目建設期爲36個月,經測算建成並完全達產後年實現內部收益率爲19.24%(稅前)。

另一股價高漲的安彩高科主營光伏玻璃和天然氣業務,2019年實現營收20.16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988.70萬元,同比扭虧爲盈。該公司2019年光伏玻璃業務營收佔比29%,同比下滑29.03%,毛利率同比增加3.98%。

6月份剛剛上市的帝科股份被稱爲“光伏半導體漿料第一股”。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爲7897.75萬元、4811.03萬元、6943.39萬元,波動幅度較大,尤其2018年內主業營業能力出現劇降。此外,公司在2015年、2016年收購公司實控人史衛利旗下兩家公司股權,其中最高溢價超70%,被質疑涉嫌利益輸送。

標準化倡議與爭議

日前,隆基股份、晶澳科技(002459.SZ)、晶科能源(JKS.US)、阿特斯太陽能(CSIQ.US)、中宇科技、潞安科技、潤陽科技七家企業光伏公司發佈聯合倡議,呼籲建立統一的M10硅片尺寸標準,即182mm*182mm。其中,隆基股份爲全球最大的硅片供應商,晶澳、晶科、阿特斯爲重要的光伏組件廠家;潤陽、中宇爲重要的太陽能電池廠家。

上述《聯合倡議》稱,基於大尺寸硅片的高功率組件是近年來光伏行業上下游企業創新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企業採用的硅片尺寸不統一,造成光伏產業鏈包括硅片、電池到組件以及玻璃等輔材的製造成本上升,並對客戶的產品選擇,光伏系統的安裝,上下游協同等造成較大困擾。七家公司共同倡導建立幾何尺寸爲182mm*182mm的硅片標準(M10),並在行業標準組織中將這一尺寸納入標準規範文件,目的是減少資源浪費,促進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

此次聯合倡議的影響無疑將席捲整個光伏產業鏈。

“這次幾個頭部企業大廠聯合統一尺寸,也是希望結束亂象,才能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全面推進平價上網。”隆基股份相關負責人稱,“光伏硅片尺寸哪怕多那麼幾毫米,對中游電池生產、組件生產、乃至下游電站開發都影響很大,尺寸越多,下游成本越大。最後這些成本都增加到市場環節,各個大廠硅片都統一了,將利於中國光伏整體出海競爭。”

與此同時,此次光伏行業巨頭髮起的標準化浪潮也引發了“是否存在惡性競爭”的質疑。

與隆基股份一同在光伏硅片領域形成雙寡頭格局的中環股份,是上述說法中的“被打壓”對象。

中環股份於2019年8月推出了全球首發的M12、M10、M9等“夸父”系列大硅片新產品。其中,單晶硅正方片M12尺寸爲210mm,M12硅片具備更高的光電轉換效率和生產製造效率,被認爲將改變整個光伏業態的競爭格局。

對此,互動平臺存在質疑聲稱,市場需求最終將過渡到更具銷量、成本更低的M12硅片,此次隆基股份等頭部企業倡導統一標準,是掩蓋自身技術落後、壟斷競爭優勢的手段。

不可忽視的是,國內光伏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格局也在不斷打開。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預測,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將在110—120GW。其中,國內新增裝機規模約爲40GW,呈恢復性增長態勢。海外新興市場進一步擴大,GW級市場數量持續提升。

業內人士接受界面新聞採訪表示,普遍來看,今年上半年國內光伏電站裝機需求有所增長,但還是比預期要低一些,光伏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一段時期內仍將持續。因此,疫情結束後,光伏行業將展開激烈角逐的還是海外市場。此次光伏行業的標準化倡議,將一定程度上提高海外市場的產品接受效率,利於中國光伏企業整體出海競爭。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