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個國外品牌太“大膽”了

每年的六月,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非是一個充滿着夏日氣息的月份。

但是,對於有一部分人來說,卻是一個“驕傲”的季節,而關於這一羣體,在接下來的視頻中,大家應該可以猜出來。

Francesca

在這則廣告裏面,展現了一個“他”轉變爲一個“她”的過程,每一次的轉變都以吞下藥片作爲節點,從修眉、喉結、嫩膚、去毛再到妝容、服飾的改變,在這些改變特寫中這位主角逐漸從男性轉變爲女性,逐漸地釋放出了自己內心中的性別。可以很清楚地知道, 這則視頻其實是在講述“LGBTQIA+(性少數羣體)”。

6月是“同志驕傲月”,時裝品牌Diesel推出了“PRIDE膠囊系列”服飾來鼓勵年輕人們勇敢做自己!

初看這則視頻時,頭條君是感到震驚又暗自感覺到了這個品牌有些“大膽”和“敢爲”。因爲在目前的廣告圈,尤其是國內,很少見到在廣告中展露出性少數羣體的廣告,猶記得在去年春節時,天貓在廣告中展露出了一對男同性戀的畫面時,便引起了廣告圈的一個小轟動。

作爲一個時裝品牌,Diesel在這部片子中,通過展現主角由“他”轉變爲“她”的過程,其中流露出來的個性、自信以及追逐自身的“自由”情緒,將Diesel品牌“FOR SUCCESSFUL LIVING”的理念講述出來。

一方面,頭條君認爲這個品牌大膽在於, 用講述性少數羣體的方式來體現自身的品牌理念。 因爲相較於其他品牌展現“個性、追求自己”的理念廣告中,選用性少數羣體來展現的創意往往會更加充滿爭議,也就是,一些人會認爲Diesel在這則廣告中以社會公益性質的方式在爲“LGBTQIA+”發聲;而另一些人會不會認爲這樣的做法是否在過度消費“LGBTQIA+”人羣,以此來獲得足夠的話題度和曝光?

懷着這樣的疑惑,作爲時尚小白的我便去搜索了Diesel這個品牌,而在它過往的廣告中,頭條君真的看到了Diesel品牌由內而外散發出來“大膽”和“敢爲”的品牌調性。

//初生牛犢不怕虎:大膽反叛  

作爲意大利的休閒時裝品牌,Diesel自1978年創立以來, 便將廣告定位在社會文化和社會問題的上面,一直將激情、個性、自我作爲品牌的價值觀。 也因爲此,Diesel品牌深受年輕羣體的喜歡。如果說其他同種類受衆爲年輕羣體的品牌,讓年輕人喜愛的原因是“內斂的吶喊”,那麼對於Diesel來說, 其喜愛的原因則是其“狂放的吶喊”。

2010年春夏Diesel推出了名爲“Be stupid”戶外廣告,一發布便引起轟動,同時還一舉摘得了戛納國際廣告節戶外類廣告獎的最高大獎。而在時隔10年之後,當我看到這組海報時候,也不得不驚歎於Diesel品牌方的“大膽”與創意機構的“敢做”。

Smart may have the brains
but stupid has the balls
聰明人可能有腦子,但是愚人有胸

Smart may have the answers,
but stupid has all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s.
聰明人可能知道答案,
但愚人有很多有趣的問題。

Smart sees what there is.
Stupid sees what there could be.
聰明人看現在,愚人看以後。

Stupid is trial and error.Mostly error.
愚人不斷試錯,儘管大部分都是錯的。

Smart critiques. Stupid creates.
聰明人批判,愚人創造。

Stupid might fall.Smart doesn’t even try.
愚人或許會失敗,但是聰明人甚至不敢嘗試。

海報以“Be stupid”爲主題,通過用紀實又極具挑釁的圖片配上犀利的標語,深刻闡釋了Diesel品牌心中的“Be stupid”哲思。在頭條君看來,該組海報充滿了先鋒性與叛逆性,其中尤以“stupid”作爲主要思考的“有種、是敢於放手、是善於創造”等文案,反方向地討論了“智者”與“傻瓜”之間的關係。將年輕品牌Diesel與年輕人之間的個性反叛思維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用反叛思維來說話的方式,Diesel還曾在2017年的廣告中表現出來。

Go With The Flaw

在這支廣告中,通過修復膠片,爲我們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不羈的叛逆片段:用橘子填充胸部的平胸女孩、一臉不屑的牙套女孩、修復膠片的白眼修復師......這一幕幕耍着酷帥動作的“怪異人羣”一開始讓人看着確是不知所云。

而當最後“Go With The Flaw(不完美隨性活)”的文案出現後,我們才明白,片中即使有各種“缺陷”的角色,也在酷酷地過着自己的生活。Diesel用這種“不完美”來反抗現實生活中存在在人們心中的“完美”觀,以一種偏藝術化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Go With The Flaw(不完美隨性活)”, 即學會接受那些不完美,擁抱不完美所帶來的“獨特性”,讓自己隨性而活。

可以看到,從2010年的“智者與傻瓜”再到2017年的“完美與不完美”,Diesel品牌一直在“挑戰”其他品牌所“不敢”涉及到的話題。

//宣揚自己的觀點:話題惹眼  

而Diesel還會更大膽麼?會的,它甚至在政治、宗教、兩性這些話題上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比如2004年,Diesel就推出了一個主題爲“Nature”的系列廣告。

這張“Nature”的廣告全景圖,向我們展示了幾十位模特在自然場景中的各種動作,仰、俯、抱、倚......抱着花的、仙人掌的、芭蕉葉的。其所呈現出來的影像正如達芬奇作品《最後的晚餐》一般,將各式人的心理展現出來,而其中每位模特身上所表現出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浮現出了若隱若現的“荷爾蒙”的氣息。

比如:

在“Nature”中與自己進行親密接觸,在這一層面的解讀下,“Nature”廣告的用意似乎又有了兩種意思:一種是其服飾質地“自然”,如自然般舒適,討論其產品的特性;而另一種則是將“Nature”譯作“本性”,則有與自己的本性親密接觸,釋放自己的“本性”的用意,討論其品牌理念。

//打破常態:一直個性  

從Diesel以往的廣告作品,到今年刻畫了跨性別人羣的廣告,每一個作品的出現,都讓頭條君驚異其“觀念的先鋒性”以及執行上的“大膽”。儘管在衆多廣告中,Diesel並沒有強調它的服飾質地有多麼好,只是作爲劇中道具頻繁出現。但是在這些廣告中,它都是在用宣揚品牌觀念和社會理念的方式,來吸引住受衆的心智。

觀望完Diesel過往的部分廣告之後,再回到那支聚焦性少數羣體廣告的疑問上:Diesel是否過度用敏感話題廣告來獲得曝光度?頭條君認爲這樣去考量是不對的, 因爲Diesel在廣告中宣揚個性與從心之前,骨子裏就已經走上了“打破常態”這條道路。

當一個品牌在一個廣告中做出大膽、個性的創意想法時,可能會被人們批判的;但是當一個品牌從一開始就走上了這條“不羈”的道路,人們能做的是什麼呢?往往是沉浸在其所展現的不拘一格的品牌理念中。

作爲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品牌的我,已經被Diesel廣告中宣揚的個性與自信折服。在如今多元化話語日漸增加的今天,Diesel在“敢做”這條路上,還會做出什麼“大膽”廣告?頭條君不禁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