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飛輪轉動起來的「恐怖」速度?

去年12月發佈L4級完全無人駕駛技術MSD(MomentaSelfDriving)實車路測視頻後,Momenta今天正式對外披露內部L4最新進展和推進時間表:

2024年,解決L4無人車「行駛千億公里,解決百萬問題」難題,在蘇州規模化部署Robotaxi,車端100%去安全員,實現單車盈利;隨後,Momenta將快速進行多地的Robotaxi大規模落地。

對於行業中的大多數玩家來說,怎麼邁過數據門檻、實現Robotaxi大規模落地且盈利仍舊是頭疼且棘手的問題。

現在Momenta直接拿出了清晰的推進路線圖,不得不令人側目。

Momenta憑什麼?

在6月30日CEO曹旭東的分享中,給出了答案:「飛輪式」L4,以及爲什麼:

與同行業路線相比,「飛輪式」L4的優勢在於厚積薄發,通過量產數據、數據驅動的算法、閉環自動化的前期大量積累,可短時間、大幅度提升研發效率,跨數量級降低規模化L4的總成本。

而且飛輪的能量,在Momenta研發L4技術的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從2019年中開始重點投入L4研發,只用常規團隊1/10的規模(50人左右的團隊),半年內做到了城區開放道路行駛過程中的全程無接管,而且還包含如臨時施工、多種不規則車輛、逆行橫穿等各種複雜的場景。

在此之前,行業內最快的友商也差不多用時1年,且積累了至少十萬公里以上實際路測里程。

所以,Momenta到底打造了一個怎樣的「飛輪式」L4?

先看個一鏡到底的視頻:

先給L4規模化落地算一筆賬

「自動駕駛的終局,一定是規模化的完全無人駕駛(L4及以上)」,是無人車行業的共識。

雖然具體怎麼實現出現了路徑分野,但前提條件也到了行業不少玩家的認同:

要有足夠長時間的行駛數據,能夠解決各種刁鑽的問題,人類司機的駕駛水平約爲一億公里出現一次致命事故,最好可以比人類司機水平再高一個數量級。

曹旭東將其概括爲「行駛千億公里、解決百萬問題」。在他看來,這是整個行業面臨的共同挑戰,也是決定規模化L4成本的核心變量。

無人車領域的先行者Waymo,用"後裝改造車輛—路測收集數據—試運營"的方式,走出來了一條路。

其後跟隨者衆多,幾乎行業中大多數發力L4的無人車公司,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

但在「行駛千億公里」面前,Waymo顯然不是一個可以複製對象。

曹旭東做了一個計算:"如果全部用車來跑完的話,需要100萬輛車,每天10個小時不間斷運行,連續跑1年。"

而且這些車都要加上傳感器和計算單元成本,平均每輛車10萬美元來算,早期的投入資金將要達到的1000億美元——這還沒算解決問題的成本。

Waymo有谷歌以及爭相給錢的投資人,但其他跟隨者呢?又有誰能有如此雄厚的資金實力?

所以也就有了不少無人車公司紛紛寄身於巨頭,比如吳恩達旗下的Drive.ai—蘋果、Cruise—通用、ArgoAI—福特,以及最新的Zoox—亞馬遜。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自動駕駛行業的紅利,只能被巨頭喫掉。還有諸多創業公司,正在走出了另外一條通向規模化L4之路。

比如「飛輪式」L4,正是Momenta用來「重新定義規模化無人駕駛,跨數量級降低成本」的解決方案。

「飛輪式」L4如何跨數量級降低成本?

「爲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終成厚積薄發之勢。」

在曹旭東看來,對於自動駕駛行業的創業者來說,「千億公里、百萬問題」這個目標非常宏大,必須裝上強有力的「飛輪」,用量產數據驅動的方式,打造一個數據驅動的系統,纔有可能自動化的去解決99%的問題,從而纔有可能用幾百個人實現L4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他說,這是Momenta創辦以來一直秉持的理念,也是他們打造「飛輪式」L4解決方案的技術洞察。

如上圖所示,整個飛輪一共有三個關鍵因子:量產數據、數據驅動的算法、閉環自動化。

其中,「量產數據」得益於Momenta「兩條腿」戰略帶來的直接優勢。

2016年成立到2019年中的這些時間中,Momenta並沒有將太多的精力放到L4上,而是打造出了量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Mpilot,並將其賣給了OEM廠商和汽車產業的一級供應商。

一方面,他們可以從中得到營收回報,但更關鍵的是,在爲客戶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和客戶一起回收了「量產數據」。

在Momenta的技術架構中,量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Mpilot和L4方案MSD採用的是統一量產傳感器方案。

這也就意味着,量產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如視覺、地圖、軌跡、接管等數據,可以無縫應用並有效助力MSD算法提升。與此同時,MSD也能夠反饋最新的技術,來不斷提升Mpilot的能力。

曹旭東透露,他們已經拿到了數個車廠量產車型的訂單,隨着這些車輛不斷上市,將會帶來大規模的數據迴流——這些數據的成本近乎爲零。

獲取「量產數據」之後,應該怎麼去發揮它們的價值,更高效的提升系統能力,是數據驅動的算法和閉環自動化要做的事情,也是解決「百萬問題」的關鍵。

數據驅動的算法是指,Momenta投入大量精力打造的統一框架,可以自動解決數據中存在的大量的問題。

在這個技術框架下,隨着量產數據的流入,算法自身會越來越「聰明」,系統不斷迭代,自動化解決問題的比例也會越高。

閉環自動化,則是用來幫助數據和算法之間形成快速迭代的反饋閉環,整個過程包括對問題自動化發現、記錄、標註、訓練、驗證等環節。

具體來說,整個過程是這樣的:

1、當車輛在測試過程中收集到高價值樣本時,系統就會對觀測結果進行全自動標註。

2、數據積累到一定水平,就會自動觸發無人工干預的模型訓練迭代,完成訓練。

3、模型評測自動啓動,研發團隊只需閱讀由系統所推送的評測報告來決定模型發版,即可完成整個閉環。

而且這個過程可以不斷循環,自動「消化」海量長尾數據,從而低成本、高效率地打通整個鏈路,而不是依靠「傳統」的人工驅動,耗時耗力調參解決問題。

在曹旭東看來,在這三個核心因子的整體合力下,Momenta能夠跨數量級的降低實現規模化L4的成本,也是其完全無人駕駛之路的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Momenta本次也公佈了其一鏡到底包含全程中間技術結果的晚高峯路測視頻,展示出飛輪驅動下的技術實力。

這一次,Momenta應對的場景更加複雜,但它的完全無人駕駛系統MSD應對同樣得心應手。

比如路口有電動車橫穿逆行:

比如實線區域突然出車,連續橫穿自車行駛路徑:

比如狹窄小路人車混行,遭遇三輪逆行、卡車加塞、電動車斜穿、平板車搶道的場景:

2024年,Momenta完全無人駕駛的關鍵節點

最後,我們再回到Momenta的路線圖上。

結合「飛輪」來看,Momenta的完全無人駕駛之路,可以大致分爲兩個大的階段:數據和技術上1-N的儲備和大規模商業化。

關鍵節點是2024年。

在此之前,Momenta的聚焦點在於技術積累驗證,也就是爲不斷優化飛輪,並推動飛輪,給飛輪早期的動力。

這個階段,Momenta定下了兩個時間節點:預計到2022年,實現算法的全流程數據驅動;到2023年,利用閉環自動化實現算法100%自動化迭代。

以及,將量產自動駕駛解決方案Mpilot賣給更多的客戶,實現大規模「量產數據」迴流。

與此同時,「飛輪式」L4的商業化落地——Robotaxi,也在這一時期開始0-1的驗證:今年開始在蘇州路測Robotaxi;2022年做到蘇州Robotaxi部分車輛車端無安全員試運營。

到2024年的時候,結合量產車型大規模上市帶來量產數據大規模迴流,飛輪在量產數據驅動下快速轉動,蘇州的Robotaxi實現單車盈利。

曹旭東認爲,這個時候,Momenta的商業模式已完成0-1的驗證過程,數據和技術上1-N的儲備也已到位,具備了快速擴張條件。

之後,便是Momenta的Robotaxi大規模落地時刻。

在他看來,Momenta將在很短的時間,在多個城市進行規模化落地,從而以最快的速度實現無人駕駛的規模化落地。

一方面在於他對Momenta擴張模式的信心:「只有在一個城市先實現單車盈利,再規模化複製到其他城市,纔是無人駕駛規模化落地的最精益擴張模式。」

但更關鍵的是,他對Momenta「飛輪」的莫大底氣:

「飛輪只要轉動起來,就很難停下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