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5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李兰娟。在这次抗疫过程中,全国女性同胞积极行动、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充分展示出了不让须眉的巾帼风采,也为战胜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里,我要向所有女性同胞们致敬!”

这是李兰娟院士通过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向网友们发来的问候。

身为我国著名传染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73岁的李兰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线。在从杭州出发驰援武汉的60天里,她所支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已有800多位新冠患者治愈出院,200多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转为轻症。

在疫情刚开始蔓延的时候,她率先提出武汉不进不出,身先士卒到武汉一线去救治危重病人,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初去武汉时,她说,从未想过归期;在武汉奋战月余后,她说,如果需要,她会一直留在武汉。

在关键时刻她给出哪些关键的建议?

73岁高龄的她,怎样义无反顾跟病毒短兵相接?

为向抗疫中的女性表达敬意,全国妇联“女性之声”携手东南卫视推出系列抗疫特别节目,由主持人李小萌邀请李兰娟院士走进直播间,讲述了她在武汉抗疫中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故事。

三入武汉

身先士卒

“针对病毒本身,您有那种恐惧感吗?”

“我有思想准备,准备被感染。”李兰娟回答。

“医务人员必须冲到第一线,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向第一线是一种本能,我得往前走。”

1月18日,李兰娟第一次抵达武汉。正值春节期间,客流量很大,前往武汉的火车票根本买不到,最终她和两位助手买了加号火车票,三个人挤在两节车厢之间,一路坐到武汉。此行,她对疫情进行了研判,了解疫情的性质、发展程度,并提出防控建议。

在1月19日的高级别专家组闭门会上,作为第一个发言的专家,李兰娟提出的四点建议成为日后疫情防控的关键。“第一,新冠肺炎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第二,有严格隔离条件的医院才能收治新冠病人;第三,用大数据的方法发现和控制感染源;第四,武汉人员不进不出,尽量将疫情控制在武汉。”

2月2日,李兰娟院士率队驰援武汉。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2月2日,李兰娟带领10人左右的医疗团队,带着装有人工肝机器、耗材、干细胞、微生态制剂等医疗物资的十几个箱子,赶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展开危急重症救治工作。5月31日,李兰娟再赴武汉,专程了解集中核酸排查情况,并通过视频连线告诉大家,“武汉是安全的,武汉人是健康的。”

在新冠肺炎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科研团队研发的人工肝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人工肝是一个血液净化系统,通过体外的一个装置,把患者血液中的毒素、病毒、细胞因子、炎症介质,通过体外直接清除,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李兰娟介绍。

3月16日,李兰娟院士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第600名出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颁发“战胜者”证书。新华网发 刘瑜 摄

除了医疗技术,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也非常关键,在李兰娟看来,只有把疫情信息公开,大家了解了,再来群防群治,传染病才能控制下来。“除了医院隔离,社区的发现和控制做得非常不错。这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这次中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把疫情控制住,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广大医务人员的奋勇前进,以及全国人民大团结共同战斗的结果。”

中国力量

后继有人

2月20日,李兰娟院士脱下口罩后脸上留下的压痕。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挺身而出、担当奉献。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李兰娟深感欣慰的是,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年轻人表现出了勇敢无畏的精神。在她看来,这场“战役”让年轻人得到历练,积累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今后碰到类似的传染病发生时,他们更加能勇往直前,国家后继有人了。

在武汉的两个月,李兰娟情绪最放松的时候,永远都是病人出院时。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新冠肺炎的救治中,“感谢”是李兰娟听到最多的词语之一。患者眼中的大无畏精神,在她看来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医务人员的责任和目标跟患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战胜疾病,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战胜疾病。”

2月20日,李兰娟院士(左四)和团队成员在进入病房前加油鼓劲。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与传染病的斗争史,”对于“新冠这样的情况以后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这样的悲观论调,李兰娟的态度很淡然,“今后我们要加大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要有好的卫生习惯,不要破坏自然界,对自然界的情况要进行研究,加以监控,来预防和控制,人类要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对此,李兰娟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各大医院建立传染病隔离病房;第二,各大医院增强病毒检测能力;第三,提高传染病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待遇。”

5月30日,作为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投身防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代表,李兰娟荣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授予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73岁,对于很多人来说已到了可以颐养天年的人生阶段,但李兰娟院士仍坚守工作岗位。带研究生、做课题、看专家门诊……她似乎忘了年龄,却知道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工作者是美丽的,工作是享受。”在她看来,一个人有工作就有奉献,就有价值,就有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