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導讀

近日,海正藥業公告稱,將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13.17億元,並相應減少公司今年淨利潤,數據顯示,海正藥業有3萬多股東,其中不乏知名機構,據統計,截至12月16日,共有39家A股醫藥公司披露了2019年業績預告,其中50%以上的公司預計業績喜人,預計淨利潤超20億元;4家醫藥公司扭虧爲盈,St冠福是去年醫藥股虧損最大的一家,從27億元鉅虧到9億元盈利;信邦藥業從虧損近13億元到盈利2億多元,此外,包括聖約會、創新醫療和亞太醫藥在內的7家公司首度虧損,其中聖約會和創新醫療的淨利潤可能超過10億。

A股醫藥企業2019年業績預測

四大藥企扭虧爲盈:從27億元鉅虧到9億元盈利

在四家扭虧的醫藥公司中,St冠福是去年醫藥股虧損最大的一家,從27億元的鉅額虧損到9億元的盈利;信邦藥業從近13億元的虧損到2億多元的盈利,此外,泰龍藥業和天目藥業也有望扭虧爲盈。

St冠福去年第一次淨利潤虧損27.12億元,同比減少1060%,成爲a股醫藥企業的鉅額虧損賬戶,主要原因是公司計提壞賬準備、預計負債及商譽減值等非經常性損益,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淨利潤6.41億元,預計全年實現淨利潤7.5-9億元,同比增長127.65%-133.18%,對於扭虧爲盈,St冠福表示,一是公司業務穩步增長;二是控股子公司能特科技向子公司義滿特股權轉讓收益;三是公司控股股東違規及對外擔保涉及的和解公司的訴訟案件,以及前期的費用和損失,按照有關會計準則的規定予以轉回。

新邦藥業今年預計實現淨利潤2.2-2.7億元,同比增長116.97%-120.82%,2018年虧損主要是由於商譽受損,受肽類客戶自身業務變化和診斷試劑市場競爭影響,因此,商譽減值15.37億元。

7家制藥公司虧損第一名:20多億!1持續虧損或退市

在披露業績預告的醫藥公司中,有7家公司出現了第一次虧損,包括聖吉堂、創新醫療、亞太醫藥等,其中聖吉堂和創新醫療的淨利潤虧損或超過10億,此外,千山製藥機械有限公司預計2019年淨利潤將繼續虧損,近日,該公司宣佈,可能因重大違規行爲而被迫退市。

盛吉堂預計2019年淨利潤虧損17.24億元,同比減少965.97%,盛吉堂表示,業績大幅下滑主要是受化工業務主要產品價格下降及短期內難以恢復、原材料和煤炭供應結構變化等不利因素影響,公司第三季度計提減值準備1649元桐梓化工全資子公司桐梓化工生產設備及相關資產億元,2019年計提減值準備30.3億元,季度淨利潤由盈虧轉虧,虧損16.74億元,同比下降982.76%,資料顯示,聖耶穌會的前身是上市公司池天華,2014年,貴州聖吉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聖吉堂藥業)通過協議轉讓其在吉天華母公司的股權,間接控制了吉天華,2016年,赤天化發行股份收購聖吉堂藥業,在現有化肥業務的基礎上增加了藥業和醫藥業務,2018年,上市公司名稱變更爲聖吉堂,同時,當年淨利潤達到近10年來的最高值1.99億元,同比增長442%。

創新醫療2019年預計淨利潤虧損11-9000億元,同比減少3806.55%-3132.63%,創新醫療表示,公司預計2019年經營業績較去年將出現較大虧損,主要原因是全資子公司建華醫院和福田醫院的經營狀況遠低於預期,三季度以來,全資子公司康華醫院因增加儲備人員和募集資金投入,康華醫院二期建設項目住院樓投入使用,經營成本大幅增加,考慮到康華醫院擴建後牀位利用率尚未飽和,公司預計今年將提取商譽減值損失約9億元,此外,建華醫院與寶鑫國際融資租賃糾紛一案,目前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尚未判決,公司已就上述事項計提了大量預計負債。

千山製藥機械有限公司預計2019年淨利潤將繼續虧損,一是受債務危機和有限資產影響,公司製藥機械產銷大幅下滑,二是由於資金不足,公司未能按時還債,應計利息、逾期利息增加、罰息增加,三是應收款項減少,賬齡增加,計提減值損失增加,近日,千山製藥機械有限公司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和市場禁入通知書》,認定公司2015年至2018年連續四年淨利潤實際爲負,涉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規定,公司股票可能會受到重大的非法強制退市,據瞭解,潛山製藥機械有限公司2015-2016年年報中,應收賬款虛增、壞賬準備虛增、利潤虛增等,兩年內利潤虛增總額超過4億元;2017年,這是繼長生生物、康德信之後,第三家可能違反重大法律被強制退市的公司。

是否由於商譽減值和壞賬準備而導致業績下滑?

數據顯示,今年1月29日晚間,有60多家上市公司出現虧損,其中16家虧損超過10億元,基本上是第一批虧損,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業績預虧的醫藥企業都是春節前的“晴天霹靂”,2018年同期,沒有一家醫藥企業有業績預告第一虧損。

有業內人士表示,造成鉅額虧損的原因一般有三個:一是商譽減值較大,二是計提壞賬準備,三是項目虧損巨大,其中商譽減值最爲常見,許多上市公司都是建立在商譽上的,幾乎每一家業績“霹靂”的公司背後,都是近年來瘋狂的高溢價併購留下的,甚至有一些公司對業績預期進行了大幅修正。

近年來,監管部門頻頻出臺《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和《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等政策,不僅放鬆了併購約束,而且加強了監管,從而儘可能降低併購導致商譽減值的風險,有證券分析師指出,短期來看,這些政策的出臺將刺激市場價格的擴散;長期來看,符合行業發展趨勢的併購將成爲主流,也可以大大減少併購泡沫的出現。

資料來源:雷網

免責聲明:尊重原著,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