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9年,帶着十二位門徒已傳教三年的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後在他死後的第三天卻奇蹟般的復活了。數星期後,他的宗徒們便開始宣講他死而復活的消息,傳播他啓示的一切真理,並按照他的教導和榜樣去勸勉衆人善度生活,這便是天主教的起源。

因死而復生的原因,天主教將這天命名爲聖神降臨日,這一意義造就了與基督教的不同:基督教信奉上帝,藉助耶穌基督,才能獲救,簡言之耶穌爲人;而天主教將耶穌奉爲神,是聖父,聖子與聖神合一的神。

耶穌即爲神,則其生母亦應爲神,所以天主教還信奉他的母親瑪麗亞,尊其爲聖母。

在之後的近300年,教衆經歷了大教難時期,信徒被剝奪一切權利,冒生命的危險在墳場地窟中聚會祈禱。終於在313年,米蘭聖諭,三百年教難結束,天主教取得“合法化”地位。於是天主教便開始了“統治”西歐的時代,一直至今。在如今的近7000萬人口中,法國有約64%的天主教徒。

公元1160年,金正與宋交戰,鎮壓中原起義。而大詩人陸游,正逢其本命年,回到臨安,任敕令所刪定官。

而在同年,在遙遠的西歐,法國巴黎迎來了一位雄心勃勃的新主教莫里斯·德·蘇利,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決定要修建一座可以和聖坦尼大教堂(the Cathedral of St. Etienne)媲美的宏偉教堂。

這一計劃終於在1163年,就是其上任的第三年得以實現,同年的3月底,在法國路易七世和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陪同下爲這一建築奠定了基石,開始了其長達近兩個世紀180年的建築歷程,而這一可以稱之爲法國曆史上最偉大建築的哥特式教堂,便是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建築總高度超過130米,正面雙塔高約69米,後塔尖約90米,坐落在塞納河畔,建築期間共分爲了5個階段:

1182年從唱詩堂開始建設,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因此在1182年教皇的使者獻出了新的祭壇之後,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

接着1208年建造了中殿。在1225-1250年間,建好了聖母院西側立面和後面尖塔,在1235年到1250年期間在中殿內陸續增加很多禮拜堂。

1250-1267年,尚·德·謝耶(Jean de Chelles)和皮耶·德·蒙特厄依(Pierre de Montreuil)負責擴建了教堂的十字交叉耳堂北面立面。

1296-1330年,皮耶·德·謝耶(Pierre de Chelles)和尚·哈維(Jean Ravy)完成了半圓形後殿,其中謝耶將門龕改爲現今看到的模樣,而哈維則完成了唱詩班屏風。

教堂雙塔造型的正面一直到進入13世紀以後、在第三任建築師尚·哈維的手上才動工,並在1220年代時,由第四位建築師維優雷·勒·杜克與艙頂部分接合、一同完成。

在這期間建築工藝也有所更新,13世紀的一項重要創新是引入飛行支柱。在扶壁之前,屋頂的所有重量都向外和向下壓到牆壁上,並且支撐它們的基臺。在飛行支柱的情況下,重量由拱頂的肋骨完全在結構外部承載到一系列的反支撐上,這些反支撐頂部有石頭尖峯,這使得它們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扶壁又意味着牆壁可以更高更薄,並且可以有更大的窗戶。

終於在公元1345年,巴黎歷史上第一座哥特式建築-巴黎聖母院完工。

哥特式,原是從哥特民族中演化過來的,指的是北方野蠻民族,含有貶義。但後來也就失去了它的褒貶性,變成了當時一種文化的名稱了。哥特式建築特徵最重要的就在高直二字,所以也有人稱這種建築爲高直式。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形狀好像一個拉丁十字。十字的頂部是祭壇,前面的十字長翼是一個長方形的大廳,供衆多的信徒做禮拜用。

教堂的頂部採用一排連續的尖拱,顯得細瘦而空透。教堂的正面往往放一對鐘塔。哥特式教堂的造型既空靈輕巧,又符合變化與統一、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建築美法則,具有很強的美感。

巴黎聖母院的主立面是世界上哥特式建築中最美妙、最和諧的,水平與豎直的比例近乎黃金比1:0.618,立柱和裝飾帶把立面分爲9塊小的黃金比矩形,十分和諧勻稱。

聖母院平面呈橫翼較短的十字形,坐東朝西,正面風格獨特,結構嚴謹,看上去十分雄偉莊嚴。巴黎聖母院正面高69米,被三條橫向裝飾帶劃分三層:底層有3個桃形門洞,門上於中世紀完成的塑像和雕刻品大多被修整過。中央的拱門描述的是耶穌在天庭的“最後審判”。教堂最古老的雕像(1165—1175)則位於右邊拱門,描述的是聖安娜(St. Anne)的故事,以及大主教許裏(Bishop Sully)爲路易七世(Louis Ⅶ,於12世紀下令興建聖母院)受洗的情形。左邊是聖母門(Virgin’sportal),描繪聖母受難復活、被聖者和天使圍繞的情形。

拱門上方爲衆王廊(Galerie des Rois),陳列舊約時期28位君王的雕像。

“長廊”上面第二層兩側爲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中間是彩色玻璃窗。裝飾中又以彩色玻璃窗的設計最吸引人,有長有圓有長方,但以其中一個圓形爲最,它的直徑爲9米,俗稱“玫瑰玻璃窗”,其直徑,建於1220-1225年,這富麗堂皇的彩色玻璃刻畫着一個個的聖經故事,以前的神職人員藉由這些圖像來做傳道之用。中央供奉着聖母聖嬰,兩邊立着天使的塑像。兩側立的是亞當和夏娃的塑像。

第三層是一排細長的雕花拱形石欄杆。在這裏的設計中,瓦雷裏·勒·迪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他在那些石欄杆上,塑造了一個由衆多神魔精靈組成的虛幻世界,這些怪物面目神情怪異而冷峻,俯着腳下迷濛的城市;還有一些精靈如鳥狀,但又帶着奇怪的翅膀;出現在教堂頂端的各個角落裏。它們或在尖頂後面,或在欄杆邊緣,若隱若現,它們這些石雕的小精靈們幾百年來一直就這樣靜靜地蹲在這裏裏,思索它們腳下那羣巴黎城裏的人們的命運。

左右兩側頂上的就是塔樓,後來竣工,沒有塔尖。其中一座塔樓懸掛着一口大鐘。

主體部分平面呈十字形,像所有的哥特式建築一樣,兩翼較短,中軸較長,中庭的上方有一個高達90米的尖塔。塔頂是一個細長的十字架,遠望彷彿與天穹相接,據說,耶穌受刑時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這個十字架下面的球內封存着。

走進這座教堂裏,四處可見虔誠的信徒雙手交叉合攏抵住下巴,閉眼凝神虔誠的祈禱,更突顯巴黎聖母院的莊重肅穆。

在教堂的平面上,聖母院被設計成有五個縱艙(Nave)的規劃,包括一箇中艙與兩側各兩個的翼艙。但相對的,整棟建築的尺度規模都放大許多,教堂全長128米,光是中艙就有12.5米寬,而整座教堂的全寬則爲40米,穹頂(Vault)則爲33米寬。東端是聖壇,後面是半圓形的外牆。走進大教堂裏面,參觀者首先爲它的宏偉氣勢所震驚。幾排直徑5米的大圓柱將內部分爲五個殿,而在十字交叉堂和唱詩堂周圍還有兩個迴廊環繞。

巴黎聖母院的內部並排着兩列長柱子,柱子高達24米,直通屋頂。兩列柱子距離不到16米,而屋頂卻高35米,從而形成狹窄而高聳的空間,給人以向天國靠近的幻覺。

主殿四周,連拱廊上方是一帶雙層窗戶的走廊,在它之上是大窗子,透過這些窗子,一束束陽光寧靜地射進堂內。主殿翼部相連的側殿位置上,是幾座充滿了17至18世紀藝術作品的禮拜堂。

這一法國乃至歐洲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標誌,歐洲早期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見證了後來幾百年的歐洲歷史,經歷了幾多磨難。

1430年,法國的民族英雄,天主教的聖人,綽號“奧爾良少女”的貞德在百年英法戰爭中被俘,遭火刑處死。20年後英格蘭軍隊被徹底逐出法國時,貞德年老的母親說服教宗卡利克斯特三世重新審判貞德的案子,最終於1456年在聖母院爲她平反,在院內豎立貞德雕像,從此封聖,被人尊稱爲“聖女貞德”。

在16世紀法國新教與天主教的胡格諾戰爭中,大教堂在騷亂中部分雕像慘遭破壞。

在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統治期間,大教堂經歷了多次改建,以符合當時更古典的風格。許多12世紀和13世紀的彩色玻璃窗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白色玻璃窗,爲教堂帶來了更多光線。

而1793年,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波旁王朝路易十六的統治下,天主教教士是被定義爲第一等級的特權階級,因此作爲天主教的大教堂未能倖免,許多寶藏都被摧毀或被掠奪。位於西立面的二十八個聖經國王雕像因爲被誤認爲法國國王的雕像而被斬首。除了修道院門戶上的聖母瑪利亞雕像外,立面上的所有其他大型雕像都被摧毀了。大教堂甚至被用作儲存食物和其他非宗教用途的倉庫。

在滿目瘡痍之下,巴黎聖母院迎來了第一帝國的帝王。1804年12月2日,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在大教堂加冕拿破崙帝王。也因此,纔將這一雄偉的建築物重新歸還爲宗教之用。

1831年,“法國的莎士比亞”維克多·雨果的著作《巴黎聖母院》問世,守護塔樓懸掛大鐘的卡西莫多和美麗的埃斯梅拉達的愛情故事,讓人留戀,在法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許多人都希望重修已經殘破不堪的巴黎聖母院,並開始了募捐。

於是,巴黎聖母院的修復計劃於1844年開始,由歷史學家兼建築師奧萊·勒·迪克(Eugene Viollet-le-Duc)主持,重現了聖母院久違的光彩。在1845年,拉素斯(Jean- Baptiste-Antoine Lassus,1807-1857)和維優雷·勒·杜克(Viollet-le-Duc)負責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續了23年,修繕了尖頂和聖器堂。

在一戰中,德國空襲了巴黎,投下了很多炸彈,巴黎聖母院倖免於難;在二戰中,當希特勒邁入巴黎時,巴黎聖母院亦倖免於難;唯一的小小不幸是當戴高樂將軍和盟軍在1944年反攻收復巴黎時,經歷了微小的損傷。

不過隨後法國在大教堂進行了巴黎解放紀念,而多年之後的1970年,見證此時刻的戴高樂將軍去世,他的國葬亦在巴黎聖母院舉行。

進入了和平年代,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讓這一建築享譽全球,家喻戶曉;同時這一雄偉的哥特式大教堂也成爲了巴黎的必遊覽的景觀。

其後發生的事情,大家便都知道了。

守護鐘樓的卡西莫多,不僅失去了他心愛的埃斯梅拉達,最終也失去了他的聖母院。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傍晚發生大火,其標誌性尖頂在烈焰下倒塌。數百名消防員趕到現場搶救,雖然主體建築骨架和兩座鐘樓在大火中倖免於難,但在大火燃燒了近15個小時後,聖母院的塔尖坍塌,三分之二的屋頂被毀。

次日,2019年4月1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表電視講話,希望5年內重建巴黎聖母院。

可是命運多舛,從年輕帥氣的總統宣佈重建之後,因爲鉛污染預防、暴雨以及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重建計劃至今已經多次延後。

本月中旬,巴黎大主教再次對外表示,巴黎聖母院在經過加固後,可能將在2021年1月開始重建。

只是不知道經歷了百年英法之戰、法國大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巴黎聖母院,經歷了風風雨雨,卻沒守住和平年代“平凡”的她,能不能扛得過這一關。

如果2024年,如法國年輕的總統所願,在巴黎奧運會之前,巴黎聖母院可以如期修復,希望各位不要猶豫,一定要去一覽她的妝容,也許此看便是最後一眼。

正在經歷新冠疫情的我們,應當更加的明白,活在當下,珍惜眼前。

請關注敗家旅社,暢遊世界,讓自己的人生不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