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這個概念在佛學中,被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智慧,也就是最高成就。《心經》這本書的也跟”般若“有關,它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心經》。更有甚者,在佛教的分支當中,有一門教派乾脆就稱作“般若學”。可見,“般若”這一概念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般若”這個概念在佛學中,被譯爲無上正等正覺智慧,也就是最高成就。《心經》這本書的也跟”般若“有關,它的全名叫《般若波羅蜜心經》。更有甚者,在佛教的分支當中,有一門教派乾脆就稱作“般若學”。可見,“般若”這一概念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

那麼,如何理解“般若”這一概念呢?或者說什麼樣的智慧才能稱得上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呢?

關於這個問題,慧能在《壇經》中用這16個字來解釋,他說”般若“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如,心體無滯”。

這16個字,如果你悟得了,那說明你也得大智慧了。

那麼,如何理解這16個字呢?

關於“一切”,六祖慧在《壇經》能如此解釋,他說:“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

“用即了了分明",這裏的“用”其實是指“用心”。當你用心體會到 “廣大”時,就能夠明白了什麼是一切。然後在修行之中不斷體會它,就能夠體悟一切事物。 這跟我們登到山頂時“一覽衆山小”的感覺是一樣的,當你登上高山,你懷念就不是高山了,而是山下村莊的炊煙了。

所以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裏面的“一”是什麼?其實就是指“心”或者本心。一切事物原本一直都在你的本心之中,不離不棄,不增不減。因此也可以說本心包含一切事物。這就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道理。

”去來自如,心體無滯”,什麼東西去來自如呢?是本心,只要達到去來自如, 你就”來去自如“了。

弘一大師準備圓寂的時候就說了這麼一句:“去去就來。”就是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必須是內心和外在都沒有阻礙,這樣的智慧纔可以稱爲般若智慧,或者說這樣的智慧纔有可通達所有的事物。

所以慧能在《壇經》中繼續告誡修行的人們,他說:”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他說如果修行之人若只知道一天到晚說”空“,而心裏頭並不知道”空“爲何物,盲目的修行。那就好比我們世間凡人自稱國王一樣,只是說說而已,並非真的當上國王。這樣的人或者說這樣修行的人,就沒有資格成爲佛門弟子。

所以修行之人整天只會空談佛法,而內在並沒有發起真正的修行之心,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得到真正的”般若“呢?

要悟到”般若“,其實不是向外求,也不是向內悟。因爲”般若“來源於你的本心或者說自性,你只有真正的體悟到了,它纔是”般若“,纔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