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11点,中大附中校长严钦熙将《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篇《承认局限,或许是实现梦想第一步》的剪报贴到中大附中的剪报栏里。一同张贴的,还有《广州日报》的《“司机高速直播”悲剧莫重演》、《南方周末》的《建立教师行为规范,帮助小学生抵御软暴力》等内容。“我坚持给学生剪报,已经有十来年的时间了。一会把这些集子送给你们。”他一只手抓着四本剪报集,一边一步迈两级地上楼,身影有点像个运动员。

带记者参观了中附校园和图书更新很快的图书馆之后,严钦熙以同样的动感和热情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经历。在他看来,和学习成绩相比,学生们“对生活的热情”更为重要。他说教育的起点是:“平等、尊重、信任和真爱”。

剪报栏前的严校长

在校园博客里用诗歌、文章与师生沟通

进入校长办公室,严钦熙打开了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中附学生十几年来上千篇的“国旗下的讲话”原稿和定稿。每一篇稿件,严钦熙都要认真审看。行文和铺陈方面的问题,他就随手改了,如果是观点上的问题,他一定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中附的校园博客上,记者还看到了该校很多老师和班级的个人博客。在今年特别的疫情期间,严钦熙写了不少的个人作品,有诗有教育散文和随笔。今年《教师月刊》第二期、第三期就有他的作品。

记者在中附校园博客上看到,自从2007年以来,严钦熙已经在上面发表了640多篇帖子,其中90%是原创。“除了我,学校老师们都在校园网开了博客,希望和师生平等交流,创造人文、思辨、有品位的育人氛围。老师、同学、家长们都可以轻松地读到,可以方便地就一些话题留言、探讨、交流。”

严钦熙在中附校园图书馆

每年保持认识300多个学生 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

在校园网上,记者还看到了严钦熙写的《认识学生12招》。“现在,我每年保持认识300个以上的学生。”他认为,能够叫出学生名字,对学生是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关心,是教育的第一步。

周有光老先生讲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常规,没有奇迹。每年保持认识300多个学生,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这是奇迹吗?不是,首先是用心。当你认为,认识学生是对学生的尊重的时候,你就会去这么去做。不跋扈,不摆架子,平等尊重师生,才能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教育的起点是:平等、尊重、信任和真爱。‘真爱’不是装出来的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公允的爱。”

和成绩相比 “生活的热情”更重要

针对近来国内校园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严钦熙谈了自己对于“学习成绩”的看法。“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学校和学生的重要任务之一,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的任务。家长首先要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除了学习成绩,性格、外貌、与人相处的和谐程度、交流的沟通的能力等等,都是考量的重要指标。学习不只是把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等中考、高考科目成绩搞好就行了,体育、美术、音乐课也是学习,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都是学习。”

“学习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对所有的新东西保持兴趣和探索,愿意去尝试,在尝试中获得经验、体验。人际交往、闲暇时光的打发也是学习。还有,学生每天上下学在街上碰到一些问题,如交通问题等很多社会现象,他们去观察、了解、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试图找出解决方法,这都叫学习。当我们这样理解学习的时候,就会让青少年有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如果只把学习聚焦到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可能会败坏了青少年对生活的热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是,升学率是绑架了学生和家长的。升学率把所有的人都收窄到中考、高考上面:如果你的中考、高考不理想,就说明你学习不好。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往前发展,学习是个很宽广的东西。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范畴内,孩子的兴趣爱好,至少不应该受到谴责和批评。当家长这样来对待成长中的孩子的时候,张力就大多了,放过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 严钦熙举例说:“相比较内地其他城市,在广州生活的时间越长,我就发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并非那么的重要,倒是他们学业成绩外的其他素质更重要。中附首届高中毕业生到今年已经超过20年了,当年的80位左右同学现在分布在海内外,都有自己满意的生活和工作。”

学生的作品让严钦熙最为骄傲

谈升学:减少急功近利的心态

谈及升学压力,严钦熙认为,“我们大家现在是被一种大的气候烘烤着,其实有时候,可能反应过急了一点。应该说,我来广州这23年,从广州的整体教育来看,无论是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是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指导等,比原来都有很大的进步。现在,学校间的差距比过去还是小一些,所以对于升学,家长们不必过度的反应。” 严钦熙建议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减少急功近利心态,与学校一起,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者。

“家长首先应关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学习态度端正,愿意学习,还有与人交往的能力,保持对社会、对世界的观察等等,这样,孩子将来总会有发展。仅从收入角度看,现在在广州,年薪30-40万左右的好多人,他们未必都是从很好的中、小学校毕业的,但是后来他们都能有一门专长或专业知识,并因此而获得比较体面的收入。比如我们周围的好多同事、朋友,或其他我们接触到的人,不胜枚举。所以,家长不妨淡定一点。”

“现在,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建设职业类的学校,但大家还是觉得职业学校好像低人一等,其实职业学校一点都不低人一等。那些即使从综合性大学毕业的学生,最后找到的不都是一个职业?开挖土机、修空调、修各种城市管网、城市管理事务、金融服务、酒店管理……都是职业,这些工作里最重要的是技能。国有企业的很多工作人员也是属于职业类的,他们的收入并不低。”

“我是农村出来的娃”

问起他的成长经历,严钦熙说“我出生在湖北荆州江陵县的乡下,在村里读完了小学、初中,又去镇里读高中。那个时候,我们初中一个班,考到乡里读高中的有三四个人,考到镇里读书的,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单程要走1个多小时五六公里路去上学。春夏季,天亮得早还好,冬天基本要走半个小时天才亮。都是泥泞的道路。那是生活在城市里人体会不到的。”小时候,严钦熙特别爱读书,但没什么书读。“小时候,书基本借不到,要是在哪里弄到了,就视如珍宝。记得村里有一家祖父、父亲读过私塾的人家,他们家有一本《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应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小册子,是繁体汉字,那时候觉得好羡慕。”工作后有了点钱,他就拼命地买书。“离开湖北的时候,5000多册新旧书放在岳父的家里,后来都被人偷走做废纸卖了。那些书都是我一本一本淘的。”

1984年,严钦熙大学毕业,开始在湖北荆州中学担任英语老师。1997年离开荆州中学来到中大附中,转眼已经23年。“我想,这么多年下来,如果说有一点经验可以总结的话,对我来说,就是‘动脑筋’‘想办法’,凡事用心去做。”他从科任老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到德育主任,到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不喜张扬,踏踏实实。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健康、有独立思考能力、内心世界自由、有尊严的人。“学生品行良好、人格健全、身心协调发展、学业成绩尽可能优秀。成年后的他们首先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解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生活,不给社会增加负担,在此基础上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发挥自己最特长的优势,为他人为社会作尽可能多的贡献。他们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福祉,用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的方式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他们关注社会变化,推进社会发展。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向良善的方向发展做出贡献。”

文/图/视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冯秋瑜、陈忧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