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上午11點,中大附中校長嚴欽熙將《中國青年報》刊登的一篇《承認侷限,或許是實現夢想第一步》的剪報貼到中大附中的剪報欄裏。一同張貼的,還有《廣州日報》的《“司機高速直播”悲劇莫重演》、《南方週末》的《建立教師行爲規範,幫助小學生抵禦軟暴力》等內容。“我堅持給學生剪報,已經有十來年的時間了。一會把這些集子送給你們。”他一隻手抓着四本剪報集,一邊一步邁兩級地上樓,身影有點像個運動員。

帶記者參觀了中附校園和圖書更新很快的圖書館之後,嚴欽熙以同樣的動感和熱情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經歷。在他看來,和學習成績相比,學生們“對生活的熱情”更爲重要。他說教育的起點是:“平等、尊重、信任和真愛”。

剪報欄前的嚴校長

在校園博客裏用詩歌、文章與師生溝通

進入校長辦公室,嚴欽熙打開了電腦,向記者展示了中附學生十幾年來上千篇的“國旗下的講話”原稿和定稿。每一篇稿件,嚴欽熙都要認真審看。行文和鋪陳方面的問題,他就隨手改了,如果是觀點上的問題,他一定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在中附的校園博客上,記者還看到了該校很多老師和班級的個人博客。在今年特別的疫情期間,嚴欽熙寫了不少的個人作品,有詩有教育散文和隨筆。今年《教師月刊》第二期、第三期就有他的作品。

記者在中附校園博客上看到,自從2007年以來,嚴欽熙已經在上面發表了640多篇帖子,其中90%是原創。“除了我,學校老師們都在校園網開了博客,希望和師生平等交流,創造人文、思辨、有品位的育人氛圍。老師、同學、家長們都可以輕鬆地讀到,可以方便地就一些話題留言、探討、交流。”

嚴欽熙在中附校園圖書館

每年保持認識300多個學生 能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

在校園網上,記者還看到了嚴欽熙寫的《認識學生12招》。“現在,我每年保持認識300個以上的學生。”他認爲,能夠叫出學生名字,對學生是尊重。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是教育的第一步。

周有光老先生講過一句話:“世界上只有常規,沒有奇蹟。每年保持認識300多個學生,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這是奇蹟嗎?不是,首先是用心。當你認爲,認識學生是對學生的尊重的時候,你就會去這麼去做。不跋扈,不擺架子,平等尊重師生,才能營造和諧的育人氛圍。教育的起點是:平等、尊重、信任和真愛。‘真愛’不是裝出來的愛,是發自內心的愛,是公允的愛。”

和成績相比 “生活的熱情”更重要

針對近來國內校園中出現的一些心理問題,嚴欽熙談了自己對於“學習成績”的看法。“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是學校和學生的重要任務之一,但不是全部,也不是唯一的任務。家長首先要全面地看待自己的孩子,除了學習成績,性格、外貌、與人相處的和諧程度、交流的溝通的能力等等,都是考量的重要指標。學習不只是把語數英、理化生、政史地等中考、高考科目成績搞好就行了,體育、美術、音樂課也是學習,社會實踐、科技活動等都是學習。”

“學習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對所有的新東西保持興趣和探索,願意去嘗試,在嘗試中獲得經驗、體驗。人際交往、閒暇時光的打發也是學習。還有,學生每天上下學在街上碰到一些問題,如交通問題等很多社會現象,他們去觀察、瞭解、思考,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試圖找出解決方法,這都叫學習。當我們這樣理解學習的時候,就會讓青少年有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如果只把學習聚焦到一個非常狹窄的範圍,可能會敗壞了青少年對生活的熱情。”

“這也就是爲什麼今天我們是,升學率是綁架了學生和家長的。升學率把所有的人都收窄到中考、高考上面:如果你的中考、高考不理想,就說明你學習不好。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往前發展,學習是個很寬廣的東西。只要在法律和道德的範疇內,孩子的興趣愛好,至少不應該受到譴責和批評。當家長這樣來對待成長中的孩子的時候,張力就大多了,放過了別人,也放過了自己。” 嚴欽熙舉例說:“相比較內地其他城市,在廣州生活的時間越長,我就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也並非那麼的重要,倒是他們學業成績外的其他素質更重要。中附首屆高中畢業生到今年已經超過20年了,當年的80位左右同學現在分佈在海內外,都有自己滿意的生活和工作。”

學生的作品讓嚴欽熙最爲驕傲

談升學:減少急功近利的心態

談及升學壓力,嚴欽熙認爲,“我們大家現在是被一種大的氣候烘烤着,其實有時候,可能反應過急了一點。應該說,我來廣州這23年,從廣州的整體教育來看,無論是基礎設施的改善,還是教育經費的投入、教師隊伍水平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門對教育的指導等,比原來都有很大的進步。現在,學校間的差距比過去還是小一些,所以對於升學,家長們不必過度的反應。” 嚴欽熙建議家長樹立正確觀念,減少急功近利心態,與學校一起,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守護者。

“家長首先應關注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學習態度端正,願意學習,還有與人交往的能力,保持對社會、對世界的觀察等等,這樣,孩子將來總會有發展。僅從收入角度看,現在在廣州,年薪30-40萬左右的好多人,他們未必都是從很好的中、小學校畢業的,但是後來他們都能有一門專長或專業知識,並因此而獲得比較體面的收入。比如我們周圍的好多同事、朋友,或其他我們接觸到的人,不勝枚舉。所以,家長不妨淡定一點。”

“現在,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來建設職業類的學校,但大家還是覺得職業學校好像低人一等,其實職業學校一點都不低人一等。那些即使從綜合性大學畢業的學生,最後找到的不都是一個職業?開挖土機、修空調、修各種城市管網、城市管理事務、金融服務、酒店管理……都是職業,這些工作裏最重要的是技能。國有企業的很多工作人員也是屬於職業類的,他們的收入並不低。”

“我是農村出來的娃”

問起他的成長經歷,嚴欽熙說“我出生在湖北荊州江陵縣的鄉下,在村裏讀完了小學、初中,又去鎮裏讀高中。那個時候,我們初中一個班,考到鄉里讀高中的有三四個人,考到鎮裏讀書的,只有我一個人。每天單程要走1個多小時五六公里路去上學。春夏季,天亮得早還好,冬天基本要走半個小時天才亮。都是泥濘的道路。那是生活在城市裏人體會不到的。”小時候,嚴欽熙特別愛讀書,但沒什麼書讀。“小時候,書基本借不到,要是在哪裏弄到了,就視如珍寶。記得村裏有一家祖父、父親讀過私塾的人家,他們家有一本《三打白骨精》的連環畫,應該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初的一個小冊子,是繁體漢字,那時候覺得好羨慕。”工作後有了點錢,他就拼命地買書。“離開湖北的時候,5000多冊新舊書放在岳父的家裏,後來都被人偷走做廢紙賣了。那些書都是我一本一本淘的。”

1984年,嚴欽熙大學畢業,開始在湖北荊州中學擔任英語老師。1997年離開荊州中學來到中大附中,轉眼已經23年。“我想,這麼多年下來,如果說有一點經驗可以總結的話,對我來說,就是‘動腦筋’‘想辦法’,凡事用心去做。”他從科任老師班主任年級組長,到德育主任,到副校長校長,一路走來,不喜張揚,踏踏實實。在他看來,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健康、有獨立思考能力、內心世界自由、有尊嚴的人。“學生品行良好、人格健全、身心協調發展、學業成績儘可能優秀。成年後的他們首先是做自己喜歡的事、解決自己和家人的物質生活,不給社會增加負擔,在此基礎上用各種可能的方式發揮自己最特長的優勢,爲他人爲社會作儘可能多的貢獻。他們關心自己和他人的福祉,用合乎法律法規和道德的方式維護自己和他人的權益。他們關注社會變化,推進社會發展。他們爲國家、爲民族、爲世界向良善的方向發展做出貢獻。”

文/圖/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陳憂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