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好酒,比如在流传至今的近五万首唐诗中,有一半和酒存在密切关系,其中直接咏酒的诗句就有六千多首,比较出名的有《饮中八仙歌》、《将进酒》、《凉州词》、《月下独酌》和《致酒行》等等。著名的诗人李白更是被誉为“酒圣”、“酒仙”,白居易则自称为“醉尹”,皮日休自称“醉士”。话又说回来,唐朝的诗酒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诗人不仅饮酒,也酿酒。唐朝诗人不仅喜欢品尝美酒佳酿,而且许多诗人还喜欢亲自动手酿酒,比如自号“五斗先生”的王绩隐居后,便亲自在家耕种黍子,收成后就亲自动手酿造醇香美酒,有诗云:“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时常和友人一起品尝自家酿酒,有诗云:“斗酖干酿酒,夸妙细吟诗”。在唐朝,许多达官显贵自酿美酒也蔚然成风,自己酿造美酒,味道或许不如买来的酒,但许多文人在酿酒的过程中可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就将之写入诗中。唐诗中不少有关酒的诗句,其实也是由此而来。

第二,借酒“比德”。在唐朝之前,酒的种类较为单调,主要是粮食酒,而唐朝酒的种类开始多样化,酿酒的原料不仅仅只有谷物,还可以有水果和其他奇奇怪怪的原料,这样酿制成的酒类也各有不同。在唐朝诗人眼中,酒有清酒和浊酒之分,这两种酒被唐代的诗人赋予了不同的意味。清酒被赋予了品行高洁、孤傲志远的寓意,可以说,清酒的这种寓意,和文人的心理天然契合,所以清酒在唐朝诗人中非常流行,白居易、王维、李白、杜甫等诗人,对清酒皆情有独钟,比如白居易有诗云:“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浊酒的寓意和清酒有很大不同,浊酒往往被赋予了忧国忧民、功业难成、落败悲凉之类的寓意,诗人在境遇艰难时,才被迫饮浊酒。最典型的就是杜甫,杜甫常喝浊酒,一是一生穷困潦倒,二是和爱国情怀有关。换言之,诗人往往用清酒或浊酒来象征自身境遇,所以在唐诗中,才出现了许多清酒或浊酒的字眼。

第三,借酒“中隐”。何谓借酒“中隐”?白居易有诗云:“时到仇家非爱酒,醉时心胜醒时心。”唐代的文人因为官场凶险,既害怕入世也热衷入世,既因为田园自由渴望出世却又难以坚持,可以说,唐朝的许多诗人往往游离于世俗和高雅之间,其内心是矛盾的。

而酒的“醒”和“醉”,不仅很好地反映了唐朝诗人的这种矛盾,也深刻影响了唐朝诗人的处世之道,以至于一些诗人在官场中还形成了非忙亦非闲、酒中寻清闲的奇特景象。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李白的这首诗便说出了借酒“中隐”的实质,即:酒中自保。唐朝诗人有许多诗句,其实就是为了体现这一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