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還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着我們,才使人生保留進發的樂趣。”——餘秋雨

最早知道餘秋雨是從書店買來的一本《文化苦旅》,如飢似渴的讀了一整天,對其中的散文感到新奇,更對餘秋雨文章中透露出的哲學思考感到敬佩。出於對《文化苦旅》的喜歡,我專門在圖書館尋找關於餘秋雨的資料,沒想到餘秋雨的一生,簡直就是開掛的人生,39歲被多名教授聯名推薦,未擔任過副教授,直接轉成了正教授,成爲1985年最年輕的文科教授,僅工作一年,便被任命爲上海戲劇學院校長,成爲中國最年輕校長,教學6年,爲了心中對於文化的渴求,放棄了升任省部級職位的職務的機會,1991年孤身一人前往西北大漠,尋找中華文化之根,45歲遊歷西北,最終寫成了影響巨大的《文化苦旅》。

餘秋雨的散文總是通過一種抒情議論的方式,將人、歷史、自然融爲一體,將空間放在綿延千年的時間線上,給人一種歷史的宏大感,同時在他宏大的歷史背景中,融入自己對文化,對哲學,對生活的的深刻思考,導引讀者心騖八極、神遊萬仞,看到浮於生活表象所看不到的非常之景,尋味平常眼光所不 能抵達的深邃之境。

即使在困難時期,也不要忘記思考

餘秋雨成長的時代,正是中國文化最艱難的時代,1966年,21歲的餘秋雨面臨前所未有的打擊,父親因爲“錯誤言論”,被判關押十年,父親是家裏的頂樑柱,自從父親被關押,餘秋雨家裏的經濟來源一下被切斷,唯一能救濟他家庭的叔叔餘志士,也未能倖免,頂着巨大的家庭壓力,餘秋雨彷彿暴風雨中飄搖的一艘孤舟,任憑時代的洪流推着向前,但是餘秋雨一直沒有忘記思考,思考給了他面對風雨的勇氣。1968年,餘秋雨被下放到27軍軍墾農場服勞役,面對艱苦的條件,陌生的環境,餘秋雨頂着身體的疲憊,平常仍然蒐集任何可讀之物,對於他只有沉浸在書中,思想纔會獲得短暫的寧靜。

1971年餘秋雨從農場返回上海,當時他被分配在復旦大學魯迅教材編寫組整理文獻,可是餘秋雨對於戲劇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熱愛,他不喜歡在枯燥的紙堆裏浪費時間,於是自作決定冒險潛入上海戲劇學院和復旦大學外文書庫獨自編寫《世界戲劇學》,這和當時的時代基調完全格格不入,餘秋雨覺得這纔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1977年,最陰暗的時期結束,擱置十年的文化斷層,使得當時的人急需改變思想,而早做準備的餘秋雨把自己寫的《世界戲劇學》專心出版,他這本書立刻成爲當時研究戲劇的權威資料,直到30年後,餘秋雨的《世界戲劇學》仍然是全國在這一學科的唯一權威教材。

即使榮譽等身,也要爲文化疾呼

1985年46歲的餘秋雨由於在文化研究方面的諸多貢獻,他被上海幾所大學的資深教授聯名推薦爲正教授,此前他從未擔任過副教授,餘秋雨成了當時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從1985年到1991年他多次被授予獎勵,他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榮譽稱號。面對這樣高尚的榮譽,餘秋雨其實內心並沒有得到滿足,他正在醞釀一個更偉大的計劃——去喚醒中國人的文化良知,重塑大衆的文化人格。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餘秋雨已經做好了打算,1991年他提交辭職報告23次,最終在7月經過領導的多次勸阻,還是辭去了所有的行政職務。46歲的餘秋雨孤身一人來到西北大漠,在此期間他積極考察的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址,並通過深入的思考寫成了一部《文化苦旅》。此書一出版,便火遍全國,從1992年3月問世以來,《文化苦旅》長期佔據熱銷圖書排行榜前列,被多次印刷,至今已經出版千萬冊以上,先後獲得海內外各種重大的文化獎項,被評爲30年中國最具影響力的300本書之一,其中的名篇《都江堰》、《道士塔》、《莫高窟》更是被選入中學課本。

《文化苦旅》到底是一本多麼有魅力的書

有一次一位北京年輕人爲了調侃金庸,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回答道:“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裏還有魯迅和餘秋雨。”;賈平凹更是對餘秋雨讚譽有加:“餘秋雨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就連散文界大佬余光中也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不僅創造了一個絕美的文化世界,更是批判的思考了很多歷史問題,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的評價:

“讓你在長途上顛顛簸簸吧,讓你記住:你不是 你”,你“只有種種倫理觀念的組合和匯聚, 不應有生命實體,不應有個體靈魂”。

他用藝術構思喚醒當代人的文化良知,通過一種高尚宏闊的大志,重建人們的文化人格,餘秋雨深刻的認識到在任何一個文明古國:“文明和矇昧、野蠻的交戰由來已久”, 而“每一次搏鬥,文明都未必戰勝”“這便決定,文明的傳播是一個艱難困苦,甚至是忍辱負重的過程”。而他想做那個文化傳播的佈道者,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商品經濟讓物質生活極大富裕,但是精神貧乏,文化良知缺失成了社會的普遍現象,就算到現在,仍然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餘秋雨說道:

“缺乏基於健全的文化良知,缺乏基於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便無法抵禦野蠻的侵襲,守衛文化的 淨土;不努力構建基於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 便無法擺脫因襲的重負,開拓文化的未來。”

這是他的文化信念,也是他的文化追求,餘秋雨將自己的對文化良知的認識,融入到《文化苦旅》中,在寫《道士塔》時,由莫高窟外那座道士王園籙的墓塔寫起,回溯了封建社會由於政治腐化、文化愚昧,導致近代積貧積弱,很多珍貴的文化鉅著被外國搶劫一空、流落天涯的慘狀,實在是中國文化巨大的損失,最後他又通過悲愴的文化流失事件,悟出國強才能保存國寶,民智方能傳揚文化的歷史真諦。

餘秋雨把審美和思考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讀他的《文化苦旅》似乎在讀一篇悲愴的歷史故事,但是字裏行間透露着餘秋雨哲學的洞見,讀他的《文化苦旅》彷彿在讀一首詩,又似乎在看一幅畫,在寫月牙泉時,他寫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 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

《文化苦旅》從1992年出版,30年長盛不衰,但是隨着餘秋雨先生對人生更加深邃的觀察,他又一次提筆修訂了這本書,《文化苦旅修訂本》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餘秋雨先生30年來的思想精華18篇,餘秋雨在修訂本中寫道:“畢竟這本書過了20多年,原來裝在口袋裏的某些東西已經不合時宜,應該換一點像樣子的裝束。艱難跋涉間所養成的強健身材,也應該展現出來。於是我對新版《文化苦旅》做了必要的刪補,主要是爲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讓出了篇幅。”

最近頭條爲紀念餘秋雨先生創作30年,推出餘秋雨《文化苦旅》全新修訂本,對於這本影響華人30年的優秀好書,餘秋雨因爲這本書僅在臺灣就囊括了白金作家獎、桂冠文學獎、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有影響力書獎等一系列重大獎項。

2006年第一屆中國作家富豪榜首次公佈,餘秋雨版稅1400萬,斬獲第一,力壓第三名韓寒950萬足足多出了400多萬,這是公衆對餘秋雨作品的最好的認同。餘秋雨更是被選入英國劍橋《世界名人錄》,文化苦旅是中國家長郵寄給子女最多的一本書,這本書對於正在成長的青年文化良知的塑造,無疑是一劑精神良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