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社論]學歷學籍查詢應兼顧安全與便利

近日,有網友稱現在在學信網查學歷需要先輸入畢業院校,不少網友對此提出質疑。 7月1日,學信網回應稱,這項驗證功能於2019年5月就已上線,意在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如果輸入不了院校名稱,可以通過人工審覈身份證件的方式,查詢本人學籍學歷信息。

從學信網的回應看,所謂學信網臨時修改查驗方式,顯然只是一個誤會。學信網作爲官方唯一學籍學歷信息管理平臺,當然要重視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的保護。之前簡單的姓名加身份證的查詢方式,確實也存在漏洞——任何人只要知道某個人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就可很容易查到他的照片以及學歷學籍等信息。爲避免這種個人信息安全的風險敞口,增加“畢業院校”的核驗程序,確實不無必要。

但也不能不承認,如此一來,客觀地給公民查詢是否遭遇冒名頂替增加了難度。近段時間,由於冒名上大學個案的連續曝光,不少人都產生了自己是否被冒名頂替的焦慮,不難想象,這勢必激發大量學歷學籍查詢的需求。而“畢業院校”的核驗程序,很可能將把許多這樣的需求擋在門外。

對此,學信網給出的方案是人工審覈。人工審覈的做法固然在兼顧信息保護的同時,提供了補救渠道。但人工審覈過程比較長,效率也比較低,應對零星的個人查詢問題不大,而如果相關查詢的需求比較多時,學信網恐怕也難以招架。所以,這至多隻是一個權宜之計,而不是一個合理、經濟、高效的解決方案。

遏制冒名頂替,攸關教育公平。因而,對於公民自發查詢學歷學籍等信息,挖掘潛在違法線索,理當給予鼓勵。從這意義上,教育部門有責任提供便捷渠道,想民衆之所想,急民衆之所急,優化功能設置。事實上,在保護隱私的同時,給予民衆查詢學歷學籍的便利,並非不可能做到。

比如,學信網可以對信息安全進行分級管理。僅提交身份證號碼和姓名,無需註冊,就可查詢是否獲得大學學籍和學歷的簡要信息。而要查詢比較詳細的信息,則必須要進一步的身份驗證。還可以考慮以學信網數據庫爲基礎,建立一個專門查詢冒名頂替的網站,網站綜合信息查詢和反饋舉報等功能。

總而言之,公民查詢是否遭遇冒名頂替,不該陷入“證明自己是自己”的繁瑣。這種查詢越是便捷,越能鼓勵更多人加入,從而讓更多冒名頂替者無所遁形。

這些年來,爲了打擊冒名頂替,教育部門做了大量工作。比如此前曝光的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就是在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發現的。類似的自查工作,教育部門未來應持續深入推動。但同時也要看到,動員社會力量打擊冒名頂替,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相關部門當大力鼓勵,積極創造便利。這一切,不妨就從降低學歷學籍查詢的門檻做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