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战火纷争,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为了一个同样的目的:推翻暴秦!

纵观各路诸侯,最强盛的当属项羽率领的楚军,最出色两位领头人非项羽、刘邦莫属。

在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之下,刘邦和项羽开启了自己征程,阴差阳错,实力远不及项羽的刘邦占得先机,攻入函谷关,接受了秦三世子婴的投降。

秦三世子婴:秦亡,秦不亡

自古能当上帝王的,绝对不是平庸货色,哪怕是亡国之君或者仅仅当了几天皇帝的人,家世雄厚的秦国主人,肯定也不是酒囊饭袋之辈。

历经几代人,秦始皇终于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这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说,可谓开创先河,虽然秦王朝传到秦三世子婴不过十几年,但是秦国积累的治国之道是不变的,那就是:大一统!

子婴深知自己无能为力,但是为了亡秦不亡秦思想的目的,他面对攻入咸阳的刘邦,选择出城投降献上玉玺,迎接刘邦入秦王宫,因为他明白:秦王宫是把打开欲望之门的钥匙,刘邦进了秦王宫,就一定对天下放不下了。

刘邦:离不开秦王宫,封锁函谷关

果然,进入秦王宫的刘邦,看到华丽宫殿层岚叠嶂,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美人佳肴尽情享用,从农村走出来的刘邦,享受了一回当皇帝的乐趣,就开始把“天下是天下人”的口号抛诸脑后了。

刘邦被这荣华富贵冲昏了头脑,加上先前“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刘邦决定将这天下纳入自己手中,下了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命令:封锁函谷关。

这一切,秦三世子婴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刘邦内心的欲望被激发了,就不可能善罢甘休,一定会背离原本起兵的诺言,步秦朝后尘。

项羽:鸿门宴放走刘邦,火烧秦宫

经历过风风雨雨,打过艰辛大战的项羽,刘邦手下的几千兵马怎可抵挡他进入咸阳?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把刘邦所谓的封锁给撕破了,大军开到咸阳郊区,对刘邦在秦宫的胡作非为也略知一二,此时,身边谋士范增看出刘邦心志,决意先除掉他。

于是摆下了千古鸿门宴,刘邦在秦王后宫的床上吓得屁滚尿流,后悔自己一时贪图享乐,高估自己的能力,如今项羽来算账,自己哪有活路?

刘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在张良的人周旋下,还是迅速冷静下来,退出秦王宫,正好遇到项伯过来保全张良,赶紧攀了门亲事,拜托项伯从中周旋。

鸿门宴上,范增屡次三番示意项羽动手,见项羽无动于衷,密令项庄舞剑助兴,借机除掉刘邦,结为亲家的项伯站了出来,为刘邦化解危机,刘邦见情况不妙,借机溜之大吉。

项羽最好的除掉刘邦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此时的项羽应该知道刘邦的志向是在于天下,是想建立下一个像秦朝一样的集权国家,作为农民起义领袖的项羽,肯定不便于做这种事,当前天下,能成者恐怕非刘邦莫属,所以,他没忍心下手。

再后来,项羽率众进入秦王宫,见过大世面的项羽自是没什么特别的留恋,但是一同进去的其他人,恐怕也是垂涎三尺,内心的欲望就被这豪华的宫殿给点燃,为了灭掉这欲望之火,项羽下令火烧秦王宫,把这个勾引人欲望的繁华付之一炬,才能使天下回归平静。

韩信:秦宫之后,转投刘邦

贵族出身的项羽,见识过宫廷的壮丽豪华,美女珠宝激不起他的半点贪念,但是没落的贵族之后韩信就不一样了,与刘邦一样,见过这繁华都城,韩信不再是只为了冲锋陷阵解救天下苍生这一个目的了,他的内心也开始渴望起权力来,看到项羽没有此志向,于是弃他而去。

来到汉营,韩信在萧何的举荐之下,迅速被刘邦提拔为大将军,刘邦看人的本事无人能敌,初出茅庐手无寸功的韩信为什么被刘邦一眼相中?是因为刘邦从和韩信眼里看到了与自己有相同之处,韩信一定会为了未来的荣华富贵而拼尽全力,而此时,刘邦身边也正好缺这么一个人。

刘邦对韩信,既要利用他的欲望和军事才华,也没敢有一点放松警惕,后来几次暗夺兵权,安排亲信跟随,韩信成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也变成了自项羽之后的第二个敌人。

韩信也不负众望,第一次出手就把秦国名将章邯击败,接下来更是所向披靡,为刘邦打下三分之二的地盘,最后在垓下围剿项羽,为刘邦夺得天下画上圆满句号。

总结

秦始皇大一统的思想,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是个伟大的进步,但是因为操之过急,管理上过于严苛,百姓一时难以接受,致使怨言四起,项羽在夺得反秦大旗后,展示过人的军事才华,一举推翻秦王朝,但是接下来该怎么走就变得微妙起来,如果自己称帝,无异于步秦国后尘,于是采取了倒退式的分封制。

项羽应该也看到了统一的重要性,只是作为贵族之后的他,拉不下面子对天下百姓们出尔反尔,于是他把这个机会给了刘邦,希望借他之手,再次实现中国大一统,这大概就是鸿门宴放刘邦一马的原因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