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是共和国大将,铁骨铮铮,功勋彪炳千古;鲁迅是近代大文豪,笔锋犀利,佳作流芳百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陈赓是拿枪的战斗英雄,鲁迅则是提笔的杀伐儒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白色恐怖时期,两人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共同谱写革命辉煌的章程。红军时期,陈赓曾两度拜访鲁迅先生,希望他为红军写小说,针砭时弊,反映红军的艰苦卓绝,但都没有实现。

鲁迅

1933年1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中,蒋介石亲自挂帅,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面对蒋介石40万虎狼之师,7万余名红军将士打得非常艰辛。在军民一心,“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的艰苦战斗中,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陈赓大将

陈赓曾在扶山寨阻击战中右腿小腿骨中弹,当时医疗条件差,受伤后的碎骨没有及时清理,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勉强能够行走。第四次反“围剿”打得异常惨烈,陈赓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疲于奔命,曾多次急行军,旧伤复发,疼痛难忍,连马都骑不了。于是他只能躺在担架上,由地下党员护送,去往中共中央临时所在地大上海,一方面向中央汇报情况,一方面医治伤病。

红军反围剿

在上海期间,陈赓遇到很多中共地下党人员,他们都很关心苏区的情况,陈赓向他们介绍了红四方面军的一些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陈赓的介绍饱含激情,将战斗的场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指战员们英勇顽强,战士们不畏生死。陈赓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大家深受感动,认为这场战斗超过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所著中篇小说《铁流》中的故事。

中共地下党

按照陈赓的描述,当时在场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朱镜我做了详细的记录,整理后油印出来。同时他和陈赓商议,如果能够将他谈的写成一部作品,将会具有很大的影响,会在共产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上发挥很大的作用。说起写小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他那深厚的文学素养,犀利的笔锋,在当时是无人能够比拟的。

红军

共产党人做事从不拖沓,朱镜我很快找到了中共中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冯雪峰,委托他将油画交给鲁迅先生。身处白色恐怖环境中的鲁迅先生,见到这个材料也非常激动,仿佛黑暗中的一束亮光,给他的创作道路指引了另一个方向。但这份材料太过于简单,他很希望见到这位提供材料的红军将领。陈赓听闻鲁迅先生的条件,也非常激动。于是在冯雪峰的安排下,第一次见到了这位景仰已久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

在与鲁迅先生的交谈中,陈赓兴致很高,详细地说明了反击蒋介石“围剿”的战斗和苏区人民的生活状况。鲁迅先生也仔细地倾听着,并不时发问,同时做好记录。这次交谈,给陈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年秋天,陈赓接到通知,鲁迅先生有意写一篇关于红军战争题材的小说,希望找他再做详谈。于是陈赓第二次见到了鲁迅先生,这次两人谈了整整一个下午,鲁迅先生很有兴致地听着,甚至身子都没有躺下过一次。

蒋介石

陈赓的讲述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鲁迅在脑中构思,一直想把它写成长篇或中篇小说。他曾和冯雪峰谈过:“要写,只能像《铁流》一样,有战争气氛,人物的面貌只好模糊一些了。”但直到鲁迅先生去世,这部作品都没有问世。究其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鲁迅先生没有真情实感,也就写不出真实感,这也说明了他对于写作态度的严谨;第二,蒋介石对红军“围剿”的同时,也在“围剿”革命文化界,作为文坛领袖,鲁迅需要以笔代枪进行反击,因而没有时间去构思长篇或中篇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