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賡是共和國大將,鐵骨錚錚,功勳彪炳千古;魯迅是近代大文豪,筆鋒犀利,佳作流芳百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陳賡是拿槍的戰鬥英雄,魯迅則是提筆的殺伐儒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白色恐怖時期,兩人都將生死置之度外,共同譜寫革命輝煌的章程。紅軍時期,陳賡曾兩度拜訪魯迅先生,希望他爲紅軍寫小說,鍼砭時弊,反映紅軍的艱苦卓絕,但都沒有實現。

魯迅

1933年1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這次圍剿中,蔣介石親自掛帥,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企圖將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面對蔣介石40萬虎狼之師,7萬餘名紅軍將士打得非常艱辛。在軍民一心,“忠志之士忘身於外”的艱苦戰鬥中,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陳賡大將

陳賡曾在扶山寨阻擊戰中右腿小腿骨中彈,當時醫療條件差,受傷後的碎骨沒有及時清理,只是簡單地包紮了一下,勉強能夠行走。第四次反“圍剿”打得異常慘烈,陳賡爲了取得戰鬥的勝利,疲於奔命,曾多次急行軍,舊傷復發,疼痛難忍,連馬都騎不了。於是他只能躺在擔架上,由地下黨員護送,去往中共中央臨時所在地大上海,一方面向中央彙報情況,一方面醫治傷病。

紅軍反圍剿

在上海期間,陳賡遇到很多中共地下黨人員,他們都很關心蘇區的情況,陳賡向他們介紹了紅四方面軍的一些可歌可泣的戰鬥故事。陳賡的介紹飽含激情,將戰鬥的場景描繪得活靈活現,指戰員們英勇頑強,戰士們不畏生死。陳賡繪聲繪色的描述,使大家深受感動,認爲這場戰鬥超過蘇聯作家亞歷山大·綏拉菲靡維奇所著中篇小說《鐵流》中的故事。

中共地下黨

按照陳賡的描述,當時在場的中共中央宣傳部朱鏡我做了詳細的記錄,整理後油印出來。同時他和陳賡商議,如果能夠將他談的寫成一部作品,將會具有很大的影響,會在共產黨的政治宣傳工作上發揮很大的作用。說起寫小說,人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大名鼎鼎的魯迅先生,他那深厚的文學素養,犀利的筆鋒,在當時是無人能夠比擬的。

紅軍

共產黨人做事從不拖沓,朱鏡我很快找到了中共中央江蘇省委宣傳部的馮雪峯,委託他將油畫交給魯迅先生。身處白色恐怖環境中的魯迅先生,見到這個材料也非常激動,彷彿黑暗中的一束亮光,給他的創作道路指引了另一個方向。但這份材料太過於簡單,他很希望見到這位提供材料的紅軍將領。陳賡聽聞魯迅先生的條件,也非常激動。於是在馮雪峯的安排下,第一次見到了這位景仰已久的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

在與魯迅先生的交談中,陳賡興致很高,詳細地說明了反擊蔣介石“圍剿”的戰鬥和蘇區人民的生活狀況。魯迅先生也仔細地傾聽着,並不時發問,同時做好記錄。這次交談,給陳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年秋天,陳賡接到通知,魯迅先生有意寫一篇關於紅軍戰爭題材的小說,希望找他再做詳談。於是陳賡第二次見到了魯迅先生,這次兩人談了整整一個下午,魯迅先生很有興致地聽着,甚至身子都沒有躺下過一次。

蔣介石

陳賡的講述也給魯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魯迅在腦中構思,一直想把它寫成長篇或中篇小說。他曾和馮雪峯談過:“要寫,只能像《鐵流》一樣,有戰爭氣氛,人物的面貌只好模糊一些了。”但直到魯迅先生去世,這部作品都沒有問世。究其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魯迅先生沒有真情實感,也就寫不出真實感,這也說明了他對於寫作態度的嚴謹;第二,蔣介石對紅軍“圍剿”的同時,也在“圍剿”革命文化界,作爲文壇領袖,魯迅需要以筆代槍進行反擊,因而沒有時間去構思長篇或中篇小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