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對着臺媒這個“報道”已經笑了一下午了……)

在對中國大陸的三峽大壩花樣造謠,惡意攻擊這件事上,臺灣省的綠媒可謂是“勤勤懇懇”,“樂此不疲”,繼之前拿着一張質量不合格的衛星圖片編排出三峽大壩“壩體扭曲,面臨潰壩”的謠言之後。今天,臺灣省的一家“綠媒”再次秀出智商下限,稱近日南方連綿大雨,使得三峽大壩泄洪淹掉了鳳凰古城,還腦洞大開,妄稱黃河水已經殺到了錢塘江口。看到臺灣省的媒體編出了這樣的“段子”,大陸網友笑成一片。

在這篇報道中,臺灣省綠媒“自由時報”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多省遭受的洪水襲擊進行了”報道”。報道稱中國南方多省暴雨不止,加上長江、黃河上游同步泄洪,結果造成下游省市災情進一步惡化,除了湖北省的宜昌市出現洪澇災害以外,湖南省的鳳凰古城也被洪水淹沒,而黃河上游的小浪底水庫泄洪之後,洪水還“一路南下”,錢塘江上游浙江蘭溪市的水文站水位更是達到了28米的警戒水位。

看到這樣的新聞,許多大陸網友一時槽多無口,感到“一國兩智”,任重道遠,不知道該如何向那些閉目塞聽的臺灣省綠媒科普祖國的地理常識。

首先,我國南方多省近日確實因爲連日暴雨,造成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據應急管理部消息,截至6月26日,全國一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1374萬人次。造成我國南方多省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6月我國開始進入主汛期,南方多省強降雨不斷,截止今天,中央氣象臺已經連續30天發佈了暴雨預警,持續時間爲近年來少見。

其次,從洪災發展的時間線上來看,三峽大壩的泄洪與鳳凰古城,乃至宜昌市的洪澇災害並無關係。

6月27日

,湖北省的宜昌、襄陽、荊州等地拉響暴雨紅色警報,宜昌市兩小時降水和三小時降水量均達到20年一遇的標準,城區不少區域內澇積水嚴重。宜昌市防辦也於當天中午12時啓動了防汛四級應急響應。

而湖南的鳳凰古城,則是在

6月29日

下午,由於境內突降暴雨,從當天16點30分至晚上23時,縣城降雨量達159.6毫米。結果造成了嚴重的內澇災害。

而中國的三峽樞紐是在6月29日上午纔開啓兩個泄洪孔,加大下泄流量。這也是三峽樞紐今年首次泄洪。

泄洪的原因也是受長江中上游強降雨影響,進入三峽水庫的水量持續增多。爲騰出一定庫容迎接近期可能到來的洪水。所以並不存在三峽泄洪造成宜昌乃至鳳凰古城出現洪澇災害的可能性。

然而臺灣省綠媒這則新聞裏最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將湖南鳳凰古城的洪澇災害與湖北三峽泄洪強行關聯的想象力。要知道這兩個地方,一個位於長江中上游結合部的湖北省宜昌市,一個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沱江河畔。二者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如果強行深究鳳凰古城和長江是否有聯繫,那也只是流經鳳凰古城的湘西沱江最終匯入湖南沅江,而沅江則是長江流域洞庭湖的一條支流,鳳凰古城海拔500米以上,三峽大壩壩頂海拔185米,三峽大壩泄個洪就能精準地“逆流而上”淹沒鳳凰古城,這場景估計連好萊塢災難片電影也不敢這麼拍。

至於黃河上游小浪底水利樞紐泄洪,洪水滾滾南下一路殺到錢塘江口的說法,對照中國水系地圖,實在也無法替臺灣省的綠媒規劃出一條合適的“腦回路”。

近年來,臺灣省綠媒頻頻造謠惡意攻擊三峽大壩等中國重大水利樞紐工程,他們無視每年夏季中國進入汛期,洪澇災害頻發的現實,將各種天災與中國的水利樞紐工程“掛鉤”,以反智的手法迎合臺灣省內的“反中”氣氛。

事實上,中國的三峽工程本身就是長江防洪的一項骨幹工程,它設計的初衷之一就是爲了解決長江干流的防洪問題,它的作用並不是長時間的“蓄洪水”,而是通過適時調控,達到削減洪峯的目的,從而逐步減輕長江中下游城市的防洪負擔。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減災專家程曉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指出,當年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是爲防洪、爲防止荊江大堤垮堤。荊江大堤位於武漢上游、枝城下游,不論是南決還是北決都可能危及800萬以上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過去有一種說法,叫“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三峽大壩這一防洪功能,沒有任何其他措施能夠替代。而根據水利部專家組的意見,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配合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運用,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過45米,從而可避免荊江南北兩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地區可能發生的毀滅性災難。

然而,想要讓臺灣島內對三峽工程嫉妒恨到失了智的綠媒和“反中人士”,體會到這一世界上最大水利樞紐工程的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之處,又是何其艱難呢。

紀珂 本文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紀珂_b649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