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女儿城传统美食制作,恩施女儿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间男子无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

中国恩施土家女儿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区七里坪,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也是武陵地区城市娱乐消费中心和旅游集散地,旨在打造中国西部首家文化旅游商业古镇、中国的相亲之都。

恩施女儿城是目前恩施州最大的旅游综合体,2013年,女儿城成立民俗博物馆,从那时起,一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传统恩施民俗技艺被集合拢来,在这里集中展示给游人们。

烙豆皮儿、打糍粑、切米子糖、打草鞋等,以原始再现、返璞归真的形式,唤起了人们亲切的记忆和回归,满足着人们对原生态的追求。

这些传统民俗技艺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与旅游以这样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像一道佳酿,既对外宣传了恩施本土特色文化,也让传统民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民俗博物馆的年轻小伙子们学会了打糍粑。

在女儿城民俗博物馆游览,随时可以看到打糍粑的场面。如果有兴趣,游人可以扬起木捶,参与打糍粑,现制现烤了吃。意犹未尽,就买一些糍粑带回家去。

在恩施,糍粑又叫孝粑,起源于一个久远的传说:有一位土家青年十分孝顺母亲,母亲病了躺在床上,青年想方设法给母亲弄来各种好吃的东西。

可再好吃的食物也有吃腻的时候,青年千方百计找来糯米做成糯米饭给母亲享用。恩施山区盛产玉米、红薯、黄豆,糯米稀有,极其珍贵。

没多久,母亲吃腻了糯米饭,青年就把糯米蒸熟后打碎,做成糯米粑拌上糖给母亲吃,这就是糍粑。天长日久,糍粑流传开去,并逐渐成为恩施地区过年必备的美味佳肴。

在女儿城打糍粑现场,记者向民间艺人详细了解到糍粑的制作过程:精选上好糯米,清水浸泡一天一夜,上甑蒸熟,倒进石碓窝(石臼)“打”碎,然后甩到案板上,按照糍粑的大小需求揪取糯米团,放在木制印子壳儿(模子)内,略施压力,糍粑便做成了。取出放置阴干后储藏,可放到次年端午节。

女儿城打糍粑的8位民间艺人分别来自宣恩、建始、来凤及恩施市三岔乡等地。他们介绍,糍粑制作过程看似简单,有几个火候却必须掌握到位:

蒸糯米时火势要均匀,糯米蒸熟以没有生米为标准;“打”这一关十分讲究,要看不到整米,又带点粗糙,将米打碎到很小的颗粒状制出来的糍粑“有嚼头”。“打”分两种,一是两人各执木捶对打,二是一人抱捶上下杵。

恩施地区的糍粑大致分三种,一种是“印子壳儿”,就是女儿城常年打制的小糍粑,这是放在一种专用的木头印子壳儿(模子)里压出来的;第二种是大糍粑,恰似一面锣大小;第三种是压轿粑,筛子大小,结婚时作陪嫁用,需一人背或两人抬。模子雕工精致,上有图案,如“百鸟朝凤”“双凤朝阳”“二龙抢宝”“龙凤呈祥”等。

恩施有句俗话:一到十冬腊,又打粑粑又浇蜡。土家人在山上采来蜂糖果,榨出果汁,在糍粑、米粑粑上印上“喜”字或“寿”字,向征吉祥和喜庆。

因此,说打糍粑是恩施地区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艺术一点也不夸张,人们通过糍粑寄托了美好的愿望。

自女儿城民俗博物馆引进打糍粑民俗技艺后,平均每天可向游客出售约500个糍粑,一些外地游客购买过后,还经常通过电话邮购。

卢周波每天要切很多米子糖。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在恩施山乡,每到腊月,各家各户就开始准备年货,这其中少不了熬糖、炒米花,切米子糖。米子糖是春节期间最可口温馨的自制点心,成为恩施人最温暖的年节记忆。

后来,市场上各种点心多了,以至于应有尽有,人们不用再熬更守夜切米子糖了。各类点心中也有米子糖,少数人将切米子糖的技艺发展成一门专门经营的小产业。

女儿城民俗一条街,有各种传统的恩施土特产售卖,建始小伙子卢周波的店里主营阴米糖、仙谷糖、火米糖、花生糖等各类米子糖以及建始云心桃片糕。这边售卖,那边民俗博物馆的小作坊里则现炒现切。

记者来到民俗博物馆时,卢周波刚刚炒完一锅米子糖,压实、切完后正在装袋。他介绍说,切米子糖要用麦芽糖,将大米、仙谷、糯米炒制成米花,做成阴米,熬好麦芽糖,把糖与米花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翻炒均匀,放案板上压实,趁热切成条块状。

炒制米花糖火候最重要,并不是人人都能炒出品质,掌握火候全靠自己的经验,切出来的米子糖才酥脆可口,甜而不腻。恩施山区多产玉米、红薯,是传统麦芽糖的原材料。

卢周波曾经在建始一家工厂专门跟师学艺,娴熟地掌握了这门手工技艺。他说,今年,他打算将建始桃片糕全套手工制作技艺引进女儿城,让游客现场全程感受制作过程,吃得更加放心。他还准备为米子糖制作自己的包装袋,便于游客携带,也有利于打出自己的品牌。

周翠云烙恩施豆皮,老伴添柴火。

3月6日,几名外地游客在女儿城民俗博物馆柴火灶前观看烙豆皮,一脸的新奇。来自宣恩县珠山镇的周翠云老太太一边烙豆皮,一边向游客介绍土家豆皮。周翠云的老伴肖光伍在灶前眯起眼睛添柴火,偶尔搭几句腔。这是一对朴实的土家老人。

周翠云从身旁的桌子上舀起浆,倒入手中的铁皮漏斗,转身揭开锅盖,铲起锅里烙熟的豆皮,摊在簸箕中。把锅刷干净,再刷上猪油,持漏斗在锅里信手转圈,再盖上锅盖。

米、粘米、黄豆、绿豆混在一起,浸泡一夜,第二天推成细浆,浆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干,太稀太干都烙不成功。烙豆皮火工很重要,火太大豆皮会糊,太小则起不了锅,火势要十分均匀,才不至于锅中间的糊了而四周的还起不了锅。

“烙”的功夫在手上。在旁人看来,烙豆皮动作简单,其实不然,手持漏斗在锅中旋转要均匀,速度要适中,豆皮的线条粗细才会均匀。人们总爱犯眼高手低的错误,这不,有游客现场体验,烙出来的豆皮不是断了线,就是烙成了一个大饼,起不了锅,揉作一团,引来观者一阵哄笑。

周翠云2014年农历正月被请进女儿城民俗博物馆烙豆皮,老伴肖光伍2013年3月就被请了进来,他是一位地道的民间艺人,山歌、三棒鼓、莲湘、快板、摆手舞样样都会。女儿城每天下午4点钟有一场土家风俗表演,7点半跳摆手舞,晚上跟几位民间艺人开火塘歌会。通常,外地游客兴致高,火塘歌会从傍晚持续到深夜仍意味绵绵。

肖光伍说:“我就是爱好文艺嘛,在这里比在家里要开心些!”

文化融入旅游,得到有效传承

记者找到女儿城民俗博物馆馆长李万华时,他正扬起木捶,与人对打糍粑。通过他,记者对女儿城民俗博物馆的经营模式和思路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女儿城民俗博物馆成立于2013年10月。成立之初,为充实民俗博物馆,工作人员上山下乡,寻找原始的民俗技艺加入,把一些人们弃之不用的老家具弄回来,布置出一间乡土特色浓郁的嗯嘎土茶馆,让游客坐在大桌子边、长板凳上听一回民间艺人表演的土家灯戏。

现在,民俗博物馆已初步形成打糍粑、烙豆皮、腊肉及传统甜品系列,且已有了良好的口碑。民俗博物馆二楼西兰卡普实体馆正在布置中,即将向游客开放。此外,熬苕糖、蒸红苕粑、做泡饼、打草鞋等一批恩施传统的民间制作技艺也次第出现。

游客在火塘歌会听歌,通宵达旦后,顺便捎带一块腊肉回家,把土家人的口味带到了五湖四海

通过这种现场观摩体验的经营模式,既新奇怀旧,又可现场品尝、体验一把,豆皮、火塘腊肉和糍粑已俏销山外,仅糍粑一样,已占到民俗博物馆整个产业经营额的一半,最多的一天卖出2000多个。打糍粑也已成为女儿城招牌式的民俗品牌,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们都学会了打糍粑技艺。

注: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