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插座學院給大家介紹一位“常勝將軍”。

    他叫張衛華,江湖人稱“歐德張”。2006年,30歲的歐德張“不小心”加入了阿里巴巴的一支神祕隊伍——中供鐵軍,並在平均年齡26歲的新人隊伍裏一騎絕塵,成就了前無古人的晉升神話。

    短短5年時間,他從一線銷售做起,先後擔任4個城市的區域經理,直至廣東大區副總經理和大政委,在每個城市都創造了當年阿里業績的最高值。

    作爲阿里巴巴的傳奇人物之一,歐德張還有許多或叛逆、或驚人的故事。

    比如,放棄穩定的稅務局工作,轉身做了一名洗衣粉銷售員,第二年就帶團隊把業績翻了10倍;加入阿里之前,他在5年內成功拓展了7家化妝品連鎖店,成爲中國第一批網商,生意做得如日中天。

    又比如,2011年從阿里離職後,如今二次創業已9年的他,先後爲百度、騰訊、京東等上千家知名企業提供服務,並幫助旅遊業某龍頭企業實現毛利率300%的巨幅提升等等。

    不過,儘管“戰功赫赫”如他,在阿里任職時,歐德張也沒逃過因得意而“摔跤”的尷尬場面......

    一路走來,歐德張有哪些不爲人知的成長故事和經驗分享?他又是如何實現火箭式晉升的呢?讀完本文,希望你會有所收穫。

    ▲ 歐德張 佈德教育CEO、阿里巴巴前大政委
    5年開7家化妝品連鎖店
    做任何事,都要有大局觀

    直面並接受挑戰,有些人是迫不得已,而有些人,則是源於天性。歐德張明顯屬於後者。

    歐德張的爺爺,原先是他們家鄉的稅務局局長。從小,他便跟着爺爺一起去各地收稅。大學時,歐德張學的也是會計電商化,在家人眼中,畢業後安安穩穩地當一個公務員,最理想不過。

    可真正去稅務局實習了不到1個月,歐德張就坐不住了。

    他先是去日化行業巨頭納愛斯集團做了洗衣粉銷售員,因爲渠道的變化加上行業的快速發展,1年時間,歐德張帶領項目團隊,把業績從600萬提升到6000萬,一下子翻了10倍。

    5年後,他開始對標屈臣氏準備自己創業。當時還沒有網店一說,線下零售店發展遲緩,要想快速擴店,必須有非常成熟、可複製的零售經驗。

    歐德張當時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跟大品牌合作。這明顯就是不賺錢的買賣,幾乎沒有同行會這麼“傻”。

    但歐德張說,一開始,他就是用外擴型視野來經營這盤生意的。

    他先做了歐萊雅、美寶蓮等國際大牌的代理商,雖然沒多少盈利,但卻很快學到了系統的線下零售方案,比如怎麼做商品陳列、怎麼搭配產品組合等可以快速複製的經驗。

    爲了跟成熟的零售商學習,歐德張還會專門飛去廣東等一線城市實地觀摩。擅長總結、喜歡錶達的他,還經常在營銷文化傳播網上發文,順便結識了不少品牌加盟商和知名品牌的內部人士……

    短短5年時間,他在浙江的不同城市開了7家化妝品連鎖店,成功趕超大部分同行。

    2004年,淘寶規模初顯。歐德張又火速開通線上業務,並很快成了淘寶上的第一批皇冠賣家,一舉躋身化妝品領域的前20名。

    因此,他還受邀參加了05年阿里巴巴舉辦的第二屆網商大會。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他敏銳地覺察到:未來,互聯網很有可能改變商業格局。

    ▲ 歐德張 

    30歲“潛伏”阿里從頭做起
    客戶第一,是最重要的生意經

    2006年,歐德張抱着“潛伏”的心態,給阿里巴巴投了簡歷。當時他簡單地以爲,阿里巴巴就等於淘寶,可誰知,最後竟然陰差陽錯進了阿里的B2B團隊,一切都要從頭做起。

    去阿里金華分部入職時,30歲的歐德張成了新人中間年齡最大的一個,因此得名“老張”。後來起花名時,他乾脆把“老張”改成了“歐德(old)張”,一直沿用到現在。

    阿里的入職考覈是出了名嚴苛,新人3個月不出單就要被淘汰。“每屆被刷下去的人大概有30%—40%,其中還包括一些撐不下去主動離職的。”

    也許是年齡上佔了優勢,歐德張並沒有感到太多壓力。他說,“雖然我也不確定什麼時候出單,但我對自己似乎有一種盲目的自信。我想我各方面都不差,既然有人能出單,爲什麼我不能?”

    據他回憶,拿下第一單的經歷頗具戲劇性。“當時有一位客戶,所有去拜訪過的同事回來都說,這個人非常難搞。我看了一下資料之後隱隱覺得,機會來了。”

    他說,第二天到了義烏商貿城以後我才發現,這位做外貿的老闆果然與衆不同:穿西裝打領帶,店面裝潢亮麗,陳列也非常乾淨,比起周圍雜亂、接地氣的商家,顯得格外高冷。

    說明來意後,老闆讓歐德張用10分鐘介紹一下阿里巴巴,然後再介紹下行情和報價體系。直到全部聽完,他都沒有流露任何情緒。最後才淡定地對歐德張說,你回去做方案吧。

    這一單,歐德張簽下了10萬塊的合同,比4萬元的新人標準高出2倍不止。

    後來歐德張忍不住問起箇中緣由,客戶回答說:

    “來了很多阿里的人跟我談合作,但我是第一次聽到如此完整流利、專業的表達,所以你來服務我是比較放心的……”

    那位老闆認爲,歐德張應該是阿里的老員工,但實際上,當時他才僅僅入職兩個月。

    從那以後,歐德張幾乎不再籤4萬的訂單了。

    “一方面,是對自己有了更高的期許,另一方面也覺得,競爭激烈之後,低門檻拿下的方案並不見得會給客戶帶來價值。”

    只有把客戶放在第一位,纔有做大做強的可能。這是在加入阿里之前,歐德張就已參透的生意經。

    所以跟客戶簽完合同,他往客戶那裏跑得更勤了,不僅密切關注他們平臺的使用,還會給到一些具體指導和建議。後來,這個客戶拿到很多海外訂單,很快成了阿里的成功客戶。

    同時,歐德張也很快被提拔成了部門主管,開啓了一路高光的晉升模式。

    他先後做了金華、紹興、深圳、龍崗4個城市的區域經理,不僅爲阿里培養出了十幾位頂尖銷售人才,而且在每個城市都創下了歷史最高業績。

    長按掃碼,分享朋友圈

    越是在成功得意的時候

    越要懂得成就他人

    歐德張認爲,他之所以晉升這麼迅速,跟阿里當時的高速發展脫不開關係。但能受重用的人,身上必然有某些不可多得的潛質。

    在埋頭苦幹,做出突出業績的基礎上,歐德張一直在創新工作方式。

    比如說,他曾是阿里巴巴第一個提出進行客戶培訓的員工。許多銷售還在吭哧吭哧跑客戶的時候,他已經通過生態化的方式,極大地幫助團隊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他還是一個非常樂於分享的人,只要有其他地區的同事請他去分享經驗,他都會欣然應允。因爲他覺得,一方面是自己的確挺有成就感,另一方面,只有相互聯動,阿里的整體口碑纔會越來越好。

    當然,在一路打勝仗的過程中,歐德張也不是沒有“跌倒”過,似乎剛好應驗了著名的柏林定律:成功的最大障礙,莫過於取得不斷的成功。

    曾經戰功赫赫的歐德張,也同樣沒能“倖免”。那時,歐德張剛到深圳任職沒多久。深圳自開闢10年以來,歷史業績從來都只能屈居寧波之下,但歐德張一上任就開始重整士氣。

    終於在第五個月,帶領團隊成功趕超寧波,把歷史業績最高值從1350萬拉昇到了3510萬,並一舉贏得5萬元的團建基金。

    慶功會上,歐德張頗有些得意,情緒高漲地說了一段祝酒詞。

    沒想到一回來,就有下屬委婉地跟歐德張指出,剛纔大家聽到的幾乎全都是他誇讚自己如何指揮得當、英明神武的話,而沒有對團隊的一句鼓勵和表揚。聽到這裏,歐德張頓時感覺羞愧難當。

    後來,歐德張的上司還特意發郵件,跟他講了一句讓他一直記到現在的話,這句話只有10個字,叫“得意不失口,失意不失心”。

    也就是說,作爲一個領導者,越是在打勝仗的時候,越要注意把自己的姿態放低;而越是在低潮的時候,也越要懂得給自己信心、給團隊信心。

    從此歐德張時刻謹記教訓,並且在任何時候都更加懂得“讓位”,把舞臺和光環交給下屬,成功領導團隊拿下一個又一個業績里程碑。

    然而,在折騰自己的這條路上,歐德張一直沒有止步。

    2011年,歐德張告別阿里開啓二次創業。他給公司命名爲“佈道教育”,以期像一個佈道者一樣,把自己過去幾年在建設阿里鐵軍文化中的成功經驗,分享給更多致力於把團隊帶上更高臺階的管理者。

    不同於第一次創業的是,親身經歷並見證了阿里巴巴崛起的歐德張,這一次對自己的未來更加篤定,他更加相信,只要目標堅定,平凡人是可以做非凡的事情的。

    正如他在新書《鐵軍團隊》中提到的:

    “我曾經跟一批純粹的阿里人一起共事,他們身上的正直、大局觀和理想主義,都深刻影響了我。”

    “所以,我一直非常認同阿里人經常說的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他說。

    ▲ 爲新書讀者簽名中的歐德張
    後記

    如今,歐德張身邊的人經常說他好像越活越年輕了。在他看來,這跟自己始終保持年輕敢拼的心態不無關係。

    在大部分同齡人,已經全然把心思放在家長裏短等瑣事上面的時候,歐德張卻始終在跟這個時代同頻接軌。

    “我喜歡主動創造變化和擁抱變化,這是天性裏自帶的。”

    他說:“我一直覺得,永遠保持好奇心,積極擁抱變化,就是我這些年最大的進步。”

    以上,希望同樣對你有啓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