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我无法理解这是种什么精神,这位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90岁老人居然在田里劳作!”。

“你说谁都可以,但不能说袁老一句不是,因为你真的吃过他种的大米”。

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足以见得袁隆平院士“杂交水稻之父”之名早已深入人心。

近期,一段袁隆平院士在海水稻田里的视频刷爆国外网络。

袁老今年已经90岁高龄,却佝偻着身子仍坚持每天去田地里看看,在盐碱地的稻田里和自己的科研团队一起工作。

很多外国网友表示难以置信,这样一位珍贵的“国宝”级科学家竟然还坚持在一线工作。

纷纷表达了袁隆平院士和对中国的Respect(尊敬)。

“我无法理解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有外国网友建议,希望袁老能把培育的种子分享给世界上其它面临饥饿的地区。

还有人质疑,这是宣传片,结果遭到其他外国网友狂怼。

如果这是一个“宣传”,那么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已经在稻田里风雨无阻,持之以恒的足足宣传了几十年。

我想,如果老外听过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的话,就不会对袁老的奉献精神感到惊讶。

因为这些都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东西。

老一辈经历过困难的时代,挨过饿,吃过苦,他清楚地知道,“吃饱饭”对中国人多么的重要。

曾有记者问他“害不害怕还有饥荒的场景出现?”。

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眉头紧皱,深吸一口气,仿佛回想起曾经的那些岁月。

然后掷地有声地叹道:“不可能了”。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将粮仓建在不毛之地,让沧海变为良田,袁老曾经的愿望正在慢慢实现。

在去北京接受授勋之前,袁隆平起了个大早先去稻田里看看。

无论在何处,他满心挂念的,还是自己的那片稻田、

袁老改变了很多人对于农业看法,在以前,大学农业上不了台面。

很多人迂腐的认为学农业就是种地。

但袁隆平告诉它们,农业科学,土地与粮食是我们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民以食为天,有幸与袁隆平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见证一代“农圣”的过往。

当然,在我国的其他作物领域也有无数的默默耕耘的“袁隆平”。

比如小麦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院士,高粱育种专家牛天堂,玉米,油菜,等等等等。

袁老爷子不仅仅站在台前,也是无数中国老一辈科研人员的缩影,当然,这无损他地伟大!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它们对国家对人民有一种独特的奉献精神和感情。

这在西方“个人本位”的思想看来,的确是难以理解的。

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老一辈科学家都后继有人。

袁隆平对于学生的第一条要求很简单,就是“要下田地”。

因为袁老知道,实践出真知,书本和电脑里面种不出水稻。

“愿意吾辈致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

虽然老一辈科学家还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余热,但终将慢慢老去。年轻人才是未来。

只要年青一代始终敬重袁老这样的人,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与传统,我们的未来一定一片光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