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作为明朝残破前的最后一个皇帝,总是留给后人无限的争议与遐想。

有人说,崇祯是个好皇帝,一生勤勤勉勉,事必躬亲,只是生不逢时,摊上了一个破败的局势。

也有人说,崇祯的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并不值得同情。

作为一个勤劳的“亡国之君”,崇祯身上有着太多可以让人评价的地方,如果不看仔细了他的一生,很难定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怎样的皇帝。不合格的“阴谋家”

在前几年大热的电影《绣春刀》中,崇祯皇帝被描绘成了一个少年腹黑,他一手策划了天启皇帝的死,并且用计扳倒了魏忠贤。

由此,崇祯的“阴谋家”身份成了诸多历史爱好者口中的趣谈。

在此,我只能说,电影把崇祯描绘的太聪明了,以至于聪明到凭着这套驾驭群臣的能力,大明还不至于在1644年有如此悲惨的局面。

但从更多的史料来看,崇祯极大可能是被宗法临时安排的皇帝,而且他根本没有那么聪明。

因为作为一个明代藩王,在北京城天子脚下,去养一群死士,并买通宫内的宦官,很明显就是没把锦衣卫、东厂这些特务机构放在眼里。

换言之,如果朱由检有过任何不臣之心或者举动,都会很快被锦衣卫抓个现行,然后就莫得然后了。

既然阴谋论行不通,那朱由检当上皇帝就纯属意外了。

而这个意外也挺有意思,因为明熹宗意外一个儿子也没有,而朱由检又意外的是他唯一的弟弟。然后,朱由校年仅22岁就意外的驾崩了。

如果对于这种情况非要说个解释,那只能言命了。

因为命中注定,朱由检要当这个皇帝,因为命中注定,朱由检会葬送这个国家。一个聪明的人,一个不聪明的皇帝

崇祯是个聪明的人,因为他知道谁是有用的臣子,并且能在一些关键的时候用对了人。

比方说孙承宗、孙传庭、洪承畴、杨嗣昌等一干能臣。

他也知道该去干什么,什么是最有利的。因此他考虑去向皇太极求和,考虑引进葡萄牙军事人才和购买更多的大炮。

但很遗憾,崇祯也是个愚蠢的皇帝,因为他用人做不到人尽其才,有始有终。做不到坚持自己的想法,迎难则退。

对于他所重用的人,崇祯从来都是说百分百的信任,过后便疑心重重,始人不能尽其才。

有人说帝王都这样,权力的巅峰必然孤芳自寒,但起码刘邦能让韩信帮自己打赢天下,刘玄德敢对诸葛亮托孤白帝。而崇祯却没有这样的胆魄与见识。

他不敢去做帝王的赌注。

即使他知道孙承宗是镇守辽西的第一人选。即使他知道孙传庭是能保卫大明的唯一人选。

他还是选择了妥协,选择了猜忌。

向言官妥协,接受了孙承宗的辞呈。

担心出来第二个贺人龙,不顾一切的催促孙传庭出兵,最后酿成了悲剧。

明知道攘外必先安内是对的,明知道凭借西洋的军事技术,或许可以扳回一成。

但面对腐儒们的“义正言辞”时,他还是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推卸责任。

于是,徐光启被卖了,杨嗣昌被卖了,尽心尽力帮他的都被逼到了风口浪尖,而他却做不到秦孝公那样的力排众议。

有哪个臣子会喜欢这样的君主呢?又有哪个臣子会尽心尽力的去辅佐这样一个君王呢?

到最后,满朝文武,一个能帮会帮崇祯的人都没有了,有的只是崇祯再问计时的鸦雀无声,有的只是殿下大臣虽然各个身披大明官袍,却早已离心离德,盘算着如何自保。失败的“独裁者”

明朝的官僚体制决定了皇帝可以做一个独裁者,前提是只要你能驾驭得了群臣。

自成化以来,明代的内阁就成了文官集团对抗皇权的利器。

但即便如此,内阁也撇不掉“皇帝秘书班子”的帽子,没有了最终决定权,皇帝依然可以一家独大。

比如嘉靖,这位爷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虽然你们官官相护,但最终还都得听我的”的伟大独裁壮举。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各个权势滔天,但也免不了被皇帝牵着走。

因为只要你不听话,就会被嘉靖利用另一方势力扳倒。

这就是独裁者的御臣之道,即拉一派打一派,却还能保证这两方势力有着微妙的平衡,而最终决定胜利的那一颗秤砣会握在自己手里。

可是反观崇祯,我看到的不是御臣之道,而是“搅屎棍”。

举个例子吧,大家都熟悉的税收问题。

不知从何时起,网上刮起了一股东林误国的风暴,一大群民间“史学家”认为东林党勾结东南大商人,阻挠国家收取商税云云。

这里倒不是说东林党都是好人,毕竟明末的官场上,能有几个不贪污的达官贵人呢?

不过你要把这锅都赖在东林党的头上,那就说不过去了,因为在崇祯朝的大部分时间里,把控了文官集团核心的人叫温体仁,而温大人是浙党。

简言之,明末甭管你齐楚秦晋浙东林哪个党,都不是干净的货色。

那作为这帮人的领袖,朱由检都干了什么呢?

可以说,啥好事也没干。

明末和党争分不开,而明末的党争又有三个高潮,万历朝一次,天启朝一次,再就是崇祯朝。

很多人觉得,党争是政治自由化的表现,有什么不好吗?

有,而且很不好。

因为只要党争一开,就意味着有利国家的政策难以实施,而各派系为了壮大势力,就会促成庞大的腐败网。

仔细想想,历史上那个强大的时期不是国家官僚大体上上下一心。而党争的时候,那次不是搞得民不聊生。(注意,党争只是政治报团,和现在的有组织性的政党性质不同)

刚刚上台的崇祯,觉得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派系太腐败,而且很影响自己大展拳脚,所以便出手扳倒了阉党。所利用的工具就是其他派系取而代之的心。

为了能彻底根除魏忠贤势力,崇祯表示只要和阉党有关一律拿下,这就给了想上位的其他派系坐稳了一种口实:

只要能证明你的政敌是阉党,那你就可以扳倒他,甚至取而代之。

于是乎,本是一股扫腐打腐行动变成了各派系清除政治异己的乱局。

而明朝再次迎来了一轮的党争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被现在诟病的东林党反倒没有占据什么优势,因为最后拿下首辅位置并长期占据的浙党的温体仁。

关于温体仁,你大概可以拿他和严嵩对比,同样的不要脸,同样的擅长搞小团体。只不过区别在于,严嵩有徐阶制衡着,有嘉靖管着。而温体仁则是被崇祯惯着。

可以说崇祯朝最有机会翻盘前十年有七年被温体仁把控着,而这七年里,温体仁油盐不进,除了搞内斗,一条有利于增加税收又改善民生的措施也没有。

既然如此,崇祯为什么不拿掉温体仁。一方面温体仁会装,在崇祯面前一副清廉奉公的样子已经深入他心;另一方面,还是崇祯政治头脑不够,只喜欢听和看温体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估计也是吃了温体仁的亏,此后崇祯便不再相信自己的首辅,而后内阁也陆陆续续换了十余个首辅,再无什么有效的作为。没有担当,最终害死自己

作为帝国的领袖,起码要有一个领袖该有的担当,而在崇祯身上几乎看不到这点。

就比如说1644年李自成即将杀到北京之际,本还有时间南迁的朱由检为了不背负抛弃祖坟的“恶名”,又开始在茫茫官海中寻找提议迁都的替罪羊。

爱国志士李明睿非常会来事儿,他上奏崇祯,晓以利害,请他迁都。

结果遭到以内阁首辅陈演为首的众位大臣反对,他们怒斥李明睿,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这一闹就把崇祯给怼了回去,李明睿因此受到贬谪,自此心灰意冷,纵情声色,不问国事。

而崇祯也不好再提迁都一事。

后来又有人提议太子南迁,反过来又被崇祯痛斥一番。

哦,其实他关心的并不是大明的安危,只是自己能不能活下去罢了。

就这样,李自成来了,北京城破了,自己往歪脖树上一挂,死翘翘了。

也是说来可笑,本就是一狼狈之人,在今天还成了“君王死社稷”的典范。

结语

可能有人会说,崇祯生不逢时,明朝的灭亡也和小冰期有关。

可是有谁看过刚刚入关的清军,面对的是同样的局面。

为了维系军费,福临抬高了税赋,在人心不稳之际,尚能立于危世而不亡。

要知道地主还是那些地主,大部分官员还是那些官员。

想想为什么福临就能镇得住他们,为什么朱由检就做不到?

可怜吗?可怜!

可怜的是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人被拽上了皇位。

可恨吗?可恨!

可恨的是他却以为自己是个好皇帝。

以为一纸罪己诏便可以洗脱罪名,然而换来的却是李自成的谩骂。

一句诸臣误我,却不想想自己有没有辜负诸臣。

可悲、可叹、不可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