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成团2周年的火箭少女101组合因合约到期而解散。在告别演唱会上,杨超越凭借“泪崩式告别”冲上了热搜。

​杨超越哭着说:“这两年,我真是干啥啥不行,跟老板吵架第一名。我的压力真的太大了,我就是参加个比赛,我没有想到我能做女团两年!还要去跳舞,我说我不行,她们都说我可以的!”

她还说出了心中的委屈:“有些人说,杨超越都不可能做女团,她跳成这样,我都可以!”

然而,这些话并没有把她打倒,也没有让她因此而放弃练习跳舞,反而她最后还不忘鼓励大家:“你们看,老天不一定爱聪明的人,万分之一也会宠幸到笨小孩身上,不要放弃平庸和笨的自己!说不定老天就是喜欢你,你就配拥有这些爱!”

是什么让她能够在重重压力和流言蜚语中不被击垮,是什么让她能够坚强乐观地面对那些故意“黑”她的人?这正是她所具备的“反脆弱”的能力。

01.

反脆弱:让外界的影响把我变得更强

杨超越自出道以来,就备受争议。为什么她不优秀,却总能得到那么多的关注?

我想她的处境和心境其实也是大部分人的写照,只不过她通过镜头和荧幕表达了出来,所以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她身上,也并非一无是处,比起她的锦鲤体质,以及她的运气爆棚,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身上的“反脆弱”性:

她没有硬实力,但她加入女团后善于改变自己;

她一点都不完美,但她却不怕失败、不怕出错;

她饱受质疑,却用努力回击指责、回报喜爱;

她站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但却没有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依然可以强大到敢于“做自己”、“表达自己”。

《反脆弱》一书中,作者认为:“脆弱的反面并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黑天鹅’事件无法避免,那就让外界影响把自我变得更强。”

举个例子:当玻璃球,纸团,兵乓球都掉地上,玻璃球显然是脆弱的,摔了肯定碎;纸团呢,可以抵抗摔落,这说明很坚强,但是这种“坚强”带来的是事后的停滞。

兵乓球就是指“反脆弱”,看起来最弱,实际上却是最强,因为它能够借由外界的冲击让自己跳起来。

人生海海,注定跌宕起伏,很多孩子面对挫折、质疑、打击的时侯,难免自我否定、自甘堕落、脆弱不堪。但真正决定人生的,是他们的反脆弱能力。

02.

心态决定一切:要让孩子有出错的勇气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自觉地想要追求完美,我们的教育就像发射卫星一样,绝不允许任何的偏差。

这样的结果就是家长和孩子都很窒息:

有那些半夜因为家庭作业,对孩子吼叫的父母的无奈;

有那些因教不会孩子一道题,而被气到住院的家长的崩溃;

还有那些因为成绩不好,而不断被指责的孩子的无助……

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感受到永远是“只有我足够好了”才配得到爱。

但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后果是:孩子感受不到爱时,他要么讨厌父母,要么讨厌作业。但大多数情况下,他知道不能讨厌父母,所以就只能讨厌作业了。

就像杨超越所说的,那些平庸的、犯错的笨小孩,他们也一样配得到爱。

而我们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自己对孩子出错的态度,会直接决定孩子们的表现。

哈佛大学积极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做过一项研究,探索对出错的开放态度。实验将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让他们做演讲。

A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不好的”(完美主义)。

B组参与者被告知“出错是难免的”(自我原谅)。

C组参与者被告知“请在演讲中出一个错误,而且还可以出更多意外错”(好奇开放)。

结果,C组参与者在演讲中感到最舒服,最不焦虑,并且得到了观众的最高评分。

之所以如此,正因为这组参与者已经把完美的自我抛在脑后,只是专注地去表达,好奇地去探索这次经历所带来的可能性。

我们几乎所有的焦虑都出自一个根源——绝不允许自己出半点差错。

殊不知,在那个拼尽全力也要捍卫的完美形象背后,总是藏着一颗惊魂未定、不堪一击的小心脏。

所以,真正的强大并不是完美不出错,而是在于犯错了能及时改正过来,并能够有从错误中成长的勇气。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犯错、出问题,背后都蕴藏着成长的契机,希望我们不要仅仅盯着错误不断责备,也要在错误中启发孩子成长与进步。

03.

所谓强大,就是孩子能勇敢“做自己”

别人的眼光是可怕的牢笼。英国心理咨询师雅基·马森在《可爱的诅咒》一书中提到:我们通常都会觉得自己被淹没在别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该如何以其他方式生活。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的孩子,成年后会显得敏感、不自信、缺乏主见。

面对网络上的纷纷扰扰,和键盘侠们的口诛笔伐,杨超越是强大的,她没有被“口水”淹没,他依旧保持纯粹,不忘初心,努力前行。

但大多数孩子是做不到的。孩子们最怕的其实是父母的期待和别人的眼光。

美国一位小学老师曾做过一项实验,她把学生们按照瞳孔的颜色被分为蓝眼睛组和棕眼睛组。

她评价说:棕眼睛的学生是优秀的,蓝眼睛的学生是差劲的。她让蓝眼睛的学生在教室后排听课,下课不让棕眼睛的学生跟蓝眼睛的学生玩耍。

几天后,两组学生的变化令人震惊:蓝眼睛组的学生,从不服气开始变得颓废,他们开始自我否定,总觉得自己是真的像老师所说的那样笨拙、平庸。做同一道练习题,蓝眼睛组平均用了5.5分钟,棕眼睛组只用了2.5分钟。

过早给孩子下定义,本就是一种限制,扼杀了孩子未来的无数可能。我们应该试着去接纳孩子的不同,或许他们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你不行”、“你做不到”、“这不适合你”……孩子的主观意识薄弱,在这些心理暗示下,久而久之,他们活成了父母想要的样子,而不是他们想成为的自己。

只有父母用包容的心态,欣赏的眼光,去拥抱他们小小的内心世界,他们才会活出真实的精彩。

04.

孩子生气难过时,最希望听到父母的三句话

挺佩服杨超越的,在大庭广之之后,她敢于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她表达了这两年的焦虑、压力、累……

情绪表达之后,喜欢她的粉丝会给予她回应,会融化她内心的委屈,会让她更加有前进的动力。

回过来头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有愤怒,也有委屈,也有不甘……

因为父母说教,生气地摔手机、砸东西的时侯;

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父母无法可说的时侯;

不服管教,用不上学对抗老师和父母的时侯;

因为父母的批评,而对父母据理力争的时侯……

每个人都有情绪,孩子也是。但孩子的情绪往往被我们忽视,我们往往给予解决问题,而忽视了去帮助孩子处理情绪。

孩子能否强大,能否有反脆弱的能力,根源在于他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心理营养支持,在他每一个濒临崩溃的时刻,是否有人给他支撑,给他加油,给他安慰……

所以,每一个孩子在表达情绪的时侯,都不应该被责备。相反,父母要学习,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绪。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面对孩子对父母的情绪表达,我们可以用这三句话回应孩子。这有助于倾听孩子、读懂孩子,修复关系,给孩子心理能量。

第一句:谢谢你告诉我你的生气。

这是最重要的一句。承认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是高情商父母的必备技能。

当孩子面对父母有情绪时,不管情绪背后是何动因,家长首先要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情绪,其实是允许孩子表达需求。

在此基础上,进行亲子间的沟通与互动,才会卓有成效。

第二句:对不起,我无心中伤害了你。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家长承认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带来了伤害,并未自己的言行道歉。也许家长们有时觉得自己并没错,自己才是受害者。

但是当家长尝试换位思考时,可能会发现,孩子之所以在沉默中爆发生气、愤怒的情绪,其内心往往是恐惧而脆弱的。

承认伤害本身,并非示弱或拖鞋,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和理解他。为自己的言行道歉,则是对孩子进一步的理解与关怀。

第三句: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我的本意是……

这句话有着画龙点睛之妙,既是对道歉的进一步澄清说明,又能促进孩子回归理性死牢,回到正常的沟通轨道上来。

当孩子能理解家长的本意,并非不爱自己,知识彼此在爱的表达方式存在着不恰当的情况,孩子的生气、害怕等情绪,就能得到比较妥善的处置,亲子关系会因此而得到显著改善。

家庭的职责不是去摧残孩子,让他适应残酷。而是去用爱和理解滋养这棵小树苗,让他长大、变得强壮,为面对未来的风雨做好准备。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在风平浪静时不明显,但是一旦遭遇“意外”和不确定性,内心脆弱还是坚韧,就能分辨的非常清楚。

我们允许孩子出错,让孩子勇敢做自己,并给予孩子足够的理解和爱,我们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反脆弱性,孩子就会在遇到挫折和混乱时,有心理能量和动力从中学习,不断进化,逆势生长,越来越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