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公衆號: “格致論道講壇”(ID:SELFtalks) ,作者:黃豔(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 副研究員 )

“ 每時每刻,我們都是通過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還有皮膚,收集來自周圍環境的信息。但是我們意識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今天跟大家分享“無意識”這個話題。

如上圖所示,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東西只是冰山一角,大部分的信息都處在冰面以下,即無意識知覺。

那麼我們的意識是怎麼產生的,沒有被意識到的信息去了哪兒,它會影響我們嗎?植物人是否還有意識?我們能不能改變他人的意識?

我將從腦科學的角度,帶大家遨遊這海平面下的無意識世界。

首先舉兩個例子,來直觀地感受一下大腦對無意識信息的加工。

第一個例子,圖上A和B這兩個方塊,哪一個更亮?

大家一定毫不猶豫地回答B更亮。

但是如果把A和B方塊之外的信息都抹去,我們發現A和B其實是一樣亮的。

爲什麼會這樣呢?

因爲柱子的陰影會使B方塊的亮度降低,而大腦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把降低的亮度補償回來。

第二個例子,大家一定覺得上面一排的圓點是凸出來的,下面是凹進去的。

但如果把這個圖片翻轉一下,我們會發現上面一排仍然是凸出來的,下面是凹進去的。

這是爲什麼呢?

回想一下,我們的光源一般來自頭頂上方。這樣的光線照射到一個“凸”的物體表面時,物體的上半部分總是亮的,下半部分總是暗的。

因此,當我們看到上亮下暗的圓形時,總覺得是凸的。這也是大腦無意識的推理過程。

從上面這兩個例子,我們發現,意識實際上是外界輸入的信息,加上無意識經驗的共同產物。

這個經驗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後天的。它們位於海平面以下,讓我們無法察覺,但是卻影響我們大腦對信息的加工。

除了海平面下固有的結構之外,我們來看一下無意識世界裏可變動的部分:信息的實時加工。

無意識知覺是如何發生的?

研究人員曾做過實驗,讓一位盲人在前面行走,實驗人員跟在後面。

走道上佈置了各種實驗人員設置的障礙物,結果發現盲人和正常人一樣,能夠非常自如地穿過這些障礙物,而這位盲人卻堅持說自己什麼也沒看到。

這是爲什麼呢?其實他不是一位普通的盲人,他的雙眼是完好的,但由於中風引起大腦視覺皮層加工區域的受損,而成爲一位皮層盲的病人。

這是我們的大腦,我們的視覺信息一般從視網膜出發,然後到達視覺初級皮層,進行逐級加工,最終讓我們意識到這個東西是什麼和在哪裏。

剛纔提到的病人,他受損的區域正是視覺初級皮層。按理來說,他所有的信息加工應該都受阻了。但他爲什麼還能無意識地穿過障礙物?

因爲從視網膜發出的信息,有少量來到了皮層下的核團被加工。

這張圖是從頭頂往下看到的大腦的橫斷面,10%的視覺信息都從視網膜傳到了皮層下的上丘核團。

這個核團大概位於大腦中間。它雖然很小,但作用可不簡單。

比如我們走在大街上,一輛紅色法拉利在你身邊疾馳而過,我們的眼球可能會不自主地被吸引過去。這就是上丘所控制的無意識眼動行爲。

再比如我們走在一個原始森林,眼前突然有一個黑影飛過,我們可能嚇得跳起來,扭頭就跑。這種無意識的防禦行爲也是上丘介導的。

我們知道大腦具有對側化控制的特點,即左腦控制右側身體,右腦控制左側身體。

臨牀發現,右腦顳頂聯合區受損的時候,病人容易出現忽視左側的狀況:他看不見空間左側的物體。這樣的病人在喫飯的時候,他只喫盤子右半邊的飯菜。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讓他們觀看如上的兩幅圖,圖片的右側邊一樣,左邊做了一些手腳。他們會說上下兩幅圖是一樣的,但他們會一致地更喜歡下面那張圖。

通過上述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當大腦某一個區域受損,我們的信息加工受到阻礙,它們不能被我們意識到,由此就形成了無意識知覺。

但是這些無意識的信息,卻又在某種程度上得到加工,能影響我們的行爲。

其實穩定的意識的產生,是需要信息從一個低級皮層到高級皮層,再從高級皮層返回低級皮層驗證這樣的幾個週期。

這中間如果任何一個環節受阻,我們的意識便不能正常產生,也就形成了無意識。正是利用這一點,我們可以人爲製造無意識知覺。

如何人爲製造無意識知覺?

仔細觀察上面第一幅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三角形閃過。

再觀察第二幅圖,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五角形閃過。

其實剛纔看的兩幅圖裏面,都有三角形。而且呈現的時間是一樣長的,只有十幾毫秒。但是第一幅圖中,我們非常容易知覺到三角形,而第二幅圖卻很難看到它。

原因是我們在第二幅圖裏面,三角形出現後的五角星,具有掩蔽作用——使前面的圖形變得不可見。這就是用來製造無意識的視覺掩蔽技術。

Huanget al., 2018

另一種製造無意識的技術是雙眼競爭。

在實驗室裏,使用立體鏡可以讓兩個眼睛分別看到不同的東西。比如我們的左眼看到的是豎條紋,右眼看到的是橫條紋。此時,我們會一會兒感覺到豎條紋出現,一會兒感覺到是橫條紋出現。如此週而復始。

但是,如果我們給左邊眼睛呈現低對比度的刺激,如面孔刺激,同時給右邊眼睛呈現高對比度、動態彩色刺激。

Tsuchiya& Koch, 2005

這種情況下,動態彩色刺激在雙眼競爭中具有絕對的優勢,可以完全抑制左邊面孔刺激。因此這就變成了無意識的加工。

無意識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

無意識啓動是實驗室裏經常用的一種研究無意識對行爲影響的心理學範式。

在上文敘述的三角形例子中,雖然前面的三角形看不見,但是它會影響我們對後面圖形的判斷。

當三角形跟後面圖形的形狀完全一致,都是三角形或五角星時,我們的反應速度就會加快。當前後兩個圖形不一致時,我們對後面圖形判斷的速度就會減慢。這就是無意識啓動效應。

不僅是在實驗室,無意識啓動在現實生活中也是被應用得很廣的。

在特朗普和希拉里總統演講競選視頻中,假設我們悄悄地插入短暫的圖片,但讓大家看不見的圖片。

如在特朗普的視頻裏,我們插入兇惡的蛇。

而在希拉里視頻中,我們插入人見人愛的嬰兒。最終誰能夠成爲美國的總統就不得而知了。

小布什競選的時候,就在他的對手戈爾的視頻裏面,插入了RATS這個單詞。RATS有老鼠和胡說八道的意思。最後小布什贏得總統的選舉。

在選舉過程中,到底無意識的RATS有沒有產生作用呢?

好奇的科學家們真的做了一個實驗來驗證,發現這些無意識的貶義詞出現,的確會影響我們對政治人物的選擇。

還有一個更貼近我們生活的例子。當在電影院裏很開心地看電影時,我們可能看到了無意識廣告,從而不知不覺地去買了爆米花和可樂。

其實早在1957年就有人使用無意識廣告。一位名叫James Vicary的商人在一個影院播放《野餐》這部電影的時候,悄悄地插入有關“爆米花”和“可樂”的“看不見”的視頻。

雖然觀衆沒有任何的覺察,但是當年這個影院的可樂和爆米花銷量暴漲。這在當時引起了一時轟動,但是後來有人說這可能是謠言。

好奇的科學家們通過實驗發現,當你渴了去買飲料喝時,這些無意識閃過的信息的確能影響我們對飲料品牌的選擇。

我們如何運用無意識?

可能大家都覺得是政客和“奸商”在利用無意識的知覺,那有沒有老百姓自己用得上的呢?

讀心術——讀懂他人真正想表達的情感。

誰能看出圖片上人物真正的表情?

實際上在他笑容背後藏了一絲輕蔑。就是這樣的表情,叫微表情。

微表情可以短到1/20秒,以至於我們無法覺察它。但是通過專門的工具進行訓練,我們讀懂微表情的能力會大大提高,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真實的心思。

此外,還有科學家發現無意識的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信。

有研究表明,如果給搏擊運動員呈現一些意識下他想實現的目標,他們賽場上的自信會大大提升。這對於運動員來說是極其有利的。

無意識的信息還可以幫助我們改善健康。

哈佛大學有一個研究,把老年人隨機分爲兩組去玩電腦遊戲,一組老年人的電腦上不時地會閃過“敏銳和聰明”這樣的無意識信息,另一組則閃現“衰老和生病”這樣的信息。

結果被提供敏銳和聰明信息的老人,雖然沒有覺察到信息,但是他們的健康狀況得到很好的改善。這可能是積極的無意識信息改善心情所產生的影響。

“植物人”“恐懼症”與“學習”

其實“植物人”是有殘存意識的,殘存意識的多少決定了他是否能甦醒。

這對於醫生和家屬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可能決定了醫療策略的選擇。

最近有一項新的研究,利用腦電加上機器學習的方法,預測病人現在的意識狀態,結果發現預測“植物人”患者100天后能康復的正確率能夠達到80%。

此外,可能有很多人關心恐懼症。因爲每個人心裏總有害怕的東西,比如有一些人害怕蛇,有一些人害怕蜘蛛。

以前常用的經典方法就是暴露療法:你害怕什麼就給你看什麼。這種療法下,我們發現,很多人越看越容易焦慮,很難堅持下去。

現在可以讓人們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去思考他們的恐懼,這樣就能夠輕鬆無壓力地治療恐懼症。

參與者躺在一個磁共振儀器裏,掃描他們的大腦。他們看着屏幕,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讓屏幕上的圓圈變大。如果圓圈變得越大,他們得到的現金報酬也就越多。

這整個過程中,他們不用去看害怕的圖片,也不知道實驗的真正目的。

實際上在他的大腦被掃描的時候,我們一直在讀取他視覺皮層的激活信息。當他視覺皮層激活狀態與看到恐懼圖片時激活的狀態類似,屏幕上的圓圈就會變大。

所以當屏幕上圓圈變大,就相當於參與者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思考時,也看到了這張圖片。經過如此幾個小時的訓練後,他對自己原來害怕的東西就變得不害怕了。

很多朋友抱怨背單詞很難、很費時間,影響睡覺時間。很多人希望能夠一邊睡覺一邊學習,如今,夢想成真了。

我們的睡眠不僅是在整理一天中舊的信息,還可以學習新的信息。

利用腦電探測睡眠不同的階段,比如快速眼動睡眠,不同層次的淺睡和深睡,科學家們發現,即使在意識水平最低的深度睡眠階段,我們還是能夠學習完全新的單詞。

無意識的知覺其實影響了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決策、社交、學習、性格自信、身心健康、社交以及生存。

很高興和大家分享這個話題,也希望大家在“意識海底世界之旅”中收穫滿滿。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格致論道講壇”(ID:SELFtalks) ,作者:黃豔(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 副研究員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