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餘洋洋

編輯 | 黃俊杰

《晚點 LatePost》從多位參與商湯融資過程的人士處獲悉,商湯科技正在進行 10 到 15 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據悉,此輪融資將在 2020 年內完成,此輪融資後商湯的估值將達到 100 億美元。

此次融資的背景是,商湯今年希望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人工智能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加速芯片研發,升級擴容超算中心,以降低產品研發成本,提升規模化能力。

商湯科技成立於 2014 年,創始人爲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教授湯曉鷗,是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平臺公司。

多數人工智能公司專注一到兩個細分場景,建立主營業務。商湯的故事是:建設人工智能平臺,爲各行各業提供服務。除面向政府的城市級安防、手機、汽車    業務外,商湯今年也在加速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教育、衛星遙感甚至遊戲等行業的落地。隨着進入的行業越來越多,商湯希望將從前客製化的經驗加以總結、複用,建立一套可標準化的服務體系。

高投入的同時,商湯今年也面臨着提高收入的壓力。2019 年,商湯營收超過 50 億,相比 2018 年增長 100%。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今年的目標很可能也是翻倍增長。

與此同時,今年將是商湯開源節流的一年。商湯在規模高速增長五年後,開始放緩招聘速度。一位接近商湯的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該公司第一季度曾鎖住人力編制,第二季度重新放開,但招聘規模已經不及前幾年。商湯稱今年將着力提高人效比,奔着更高收入、更大業務規模與更高估值的目標而去。

配合新基建融資

今年中國政府力推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商湯在多個城市落地的智慧城市治理平臺,與鄭州、哈爾濱等城市合作推出的刷臉乘地鐵,與各地博物館合作推出的智慧遊覽,與醫院推出的智慧診療等項目均屬於新基建項目。

一位瞭解商湯融資過程的人士告訴《晚點 LatePost》,此次融資是爲了抓住新基建帶來的發展機會,“今年是頭部的科技公司獲取充裕資金,加快發展的一年,這個時候如果不融資反而顯得有一點閉塞。”

與以往幾輪多爲美元基金主導和參與投資不同,商湯此輪融資重點考慮國資和產業資本。少數此前曾參與商湯 C+ 輪的美元私募基金則有意跟投。國資基金往往手握更多政府關係,可能爲商湯參與新基建建設爭取到更多的項目和資源。 

商湯是中國融資最多的人工智能公司。2014 到 2018 年間,商湯共計進行 9 輪超過 30 億美元融資,2018 年 9 月又獲軟銀願景基金領投的 10 億美元。

2019 年一整年,商湯在融資方面並無明顯動作,新一輪融資也是在今年開啓。“去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用 C 輪融到的 20 多億美元擴大研發和市場投入、做增長,也在頻繁跟資本市場路演講述公司故事。”上述瞭解商湯融資過程的人士表示, 

去年也並非融資的好時機。2019 年 10 月,美國商務部將包括商湯在內的28家中國公司和機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限制它們從美國購買零部件。這對於所有中國人工智能公司進入海外市場、與海外公司合作都造成了麻煩。

2020 年中國提出新基建戰略之後,人工智能公司迎來一波補給。中資基金投資比例逐年升高,幾家頭部公司的融資金額都超過數十億人民幣。除商湯外,雲從、第四範式等公司也在今年完成了新一輪融資。新基建相關大訂單成了各家公司爭相搶奪的對象。

疫情後如何增長

2020 年 1 月底,商湯 CEO 徐立在上海辦公室見到一名剛從武漢出差回來的同事,笑着調侃他怎麼戴着口罩。接下來的十幾天時間裏,新冠疫情在中國全面爆發,並影響到所有公司。

商湯的主要客戶是政府和企業,需要與客戶保持頻繁密切地交流,有時甚至需要直接派駐大量業務人員到客戶公司與客戶一起解決問題。持續的疫情使得員工出差頻率降低,與客戶的交流受到一定影響。

徐立今年爲商湯設立了兩大 OKR 目標。第一是持續的業績增長,在能夠支撐公司長遠發展的技術方向上投入更大力量。 第二是投入 50 億元進行芯片和超算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客製化服務的基礎上將一部分服務常態化,逐步將公司業務從完全的項目制向標準化服務的方向拓展。

2019 年初架構調整完之後,商湯擁有三個產品事業羣和兩個市場事業羣。三個產品事業羣分別是智慧城市綜合業務事業羣、移動智能事業羣和新興創新事業羣,此外還有兩個海外事業羣,分別關注亞太地區和中東地區。

智慧城市綜合業務事業羣由徐立親自帶領,主要做面向政府和企業客戶的安防業務;移動智能事業羣主要包括智能手機和自動駕駛業務,由研究院院長王曉剛帶領;新興創新事業羣主要包括醫療和教育業務,由銷售出身的柳鋼帶領。

成立初期,商湯就開始搭建底層算法平臺。一位內部參與者對《晚點 LatePost》表示,這使得商湯部分算法的生產效率在過往 5 年提升了 1000 倍左右。“同樣精度的一個算法,5 年前可能需要 10 個研究員,花半年時間來訓練算法,現在一個研究員花三天時間就可以做出來。”

商湯認爲,自身底層算法平臺的完善保證其在進入任何一個新的行業時,可以將投入產出比降到最低,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好的效果,進而取得更高的定價權。

但實際情況還需要看業務表現。面向政府和企業客戶的安防業務承擔了商湯目前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且政府客戶貢獻的收入比例高於企業客戶。雖然醫療、教育和衛星遙感等業務在今年訂單量高速增長,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其大規模落地應用仍需驗證。

作爲這個行業裏資金最充足、業務規模與體量最大的公司,商湯如何找到更多新的、可持續的增長點,將成爲支撐其人工智能平臺市場想象力的關鍵。

-FI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