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三年,陕西大旱,哀鸿遍野,饥馑相望,农民起义呈星火燎原之势。

是年,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李定国十岁。

李定国,字鸿远(或作宁宇、霖宇、一纯、大绶),1621年(天启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延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起义军,张献忠看到李定国相貌不凡,收做养子。张献忠有四个养子,老大是孙可望,然后就是李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从此,李定国追随张献忠。

那时候呀,十岁左右进军营的穷孩子,一抓一大把。李定国小小年纪被张献忠看中,自然有奇特之处。他眉宇清秀、骨骼清奇、目光坚毅、气定神闲,锦袍铁甲美少年!

此后,李定国随着张献忠南征北战,军政水平不断提高,成了大西军一员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

李定国24岁时,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16座军营,人称"小尉迟"、"万人敌",威名远播。

公元1646年(清顺治三年、明隆武二年)八月,张献忠随大军北上抗清。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张献忠中清兵流矢,死于战场。

大西军陡失主帅,顿时大乱,被清军杀得连连败北。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值此危急关头,李定国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一起,担负起指挥大西军的重任!

大西军摆脱追敌,迅速南下,保存了有生力量。

南明总兵曾英趁火打劫,半路截杀大西军,李定国、孙可望等将领抱着破釜沉舟之决心,率部抢渡长江,猛攻南明军,阵斩曾英,极大地震慑了南明军,使其土崩瓦解!

在重庆,四将军处死了唆使张献忠妄杀兵民,久为军中积恨的左丞相汪兆麟,乘胜进抵綦江。四将军传谕各营:"各宜同心协力,共扶幼主,克成大事",提高了士气,"传谕之后,欢声满营……各营帖然" 。大西军转危为安!

此时民族矛盾已成为国内主要矛盾,李定国捐弃前嫌,提出和南明联合,共同抗清。大西军最高领导层经过激烈争论,最终确立了"联明抗清"的战略。

此后,李定国率部平定黔滇,两蹶名王(孙有德自焚,阵斩清亲王尼堪),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满清八旗军,取得了桂林、衡州二次大捷,威震天下,清廷吓得一度想放弃西南七省!

堡垒最易从内部攻部,就在南明军士气旺盛,准备北伐中原之际,孙可望私欲膨胀,嫉妒李定国军政之功,竟然背叛联盟,投向清廷怀抱,使大好战局,出现逆转!

讨伐孙可望、血战磨盘山等战役后,联盟军元气大伤,李定国梦寐以求的复国大业,化为泡影。

在各路清军追杀下,李定国的兵马越打越少,被迫入缅。谁知缅王献永历帝给吴三桂,永历帝被心狠手辣的叛臣吴三桂杀死,李定国彻底绝望,对天痛恸,满目血泪!

不久,李定国带着无尽的遗憾,病逝于勐腊(一说景线)。盖世英雄,就此落幕。反清复明,不再可能。

李定国死后,部下数千人不降,聚于阿瓦河东百里,称为"桂家"。勐腊各族人民奉李定国为神,过晋王墓神色庄重,均膜拜。并于后山复建"汉王庙",每年春节进行隆重祭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