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參考快評 | 這塊試金石,又讓美歐關係碰得頭破血流

新冠疫情是塊試金石,試出了各國治理能力的差異,試出了國際合作機制的韌性,也試出了一些盟友關係的成色。

新冠疫情期間的美歐關係,用“風雨飄搖”來形容一點都不爲過。這對看似牢固的盟友,在面對新冠病毒這一公共衛生挑戰時,協調和理解成了例外,憤怒和抱怨卻變爲常態。

如今,一場“藥物爭奪”又激起歐洲對美國“不值得信任”的憤怒。起因很簡單,如英國《衛報》所言,就是“美國差不多買光了瑞德西韋三個月的庫存,讓英國、歐洲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國家一無所得”。

瑞德西韋是吉利德公司研發的一款“抗新冠藥物”,其療效尚未得到國際醫學界的一致認可,但在目前缺乏有效治療新冠藥物的情況下,它已然受到各國重視。因此,美國如此自私且豪橫的“買斷”手筆,無疑讓歐洲有些意外。

英國《衛報》不無埋怨地稱,“特朗普承諾‘美國優先’,至少在瑞德西韋上他是這麼幹的”。丹麥藥品管理局負責人托馬斯·森德羅維茨表示,美國此舉可能危及歐洲和其他國家的未來。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指出,有批評者認爲,考慮到其他國家已經參加了瑞德西韋的試驗,所以美國從吉利德購買大量藥品,破壞了全球防疫合作。

參考快評 | 這塊試金石,又讓美歐關係碰得頭破血流

面對強調“本國優先”的美國,雖說是盟友的歐洲似乎並未比其他國家感受到“溫情脈脈”。相反,新冠疫情期間,美歐齟齬屢見不鮮:

在防疫物資方面,3月到4月屢屢發生美國“截留”歐洲國家防疫物資的事件,有德國官員甚至指責美國截留口罩是“現代海盜行爲”。

在入境管控方面,美國在3月“不打招呼”就針對歐洲26國發布旅行禁令。旅行禁令讓歐洲航空運營商猝不及防、遭受損失,這一單方面舉措也招致歐盟委員會抗議。

在疫苗研發方面,美國先是試圖向德國一家藥企出巨資要求獲得疫苗“專有權”,後又從法國一家藥企那裏獲得疫苗“優先權”,這都招致歐盟強烈抵制。此外,美國又缺席歐盟發起的旨在服務於疫苗研發和分配的國際認捐大會。歐洲媒體就此埋怨說,這“表明歐洲在美國眼中的渺小”,“美國優先可能導致跨大西洋疫苗競賽”。

在配合世衛方面,美國不顧歐洲盟友及國際社會反對,執意將疫情責任甩給世衛組織,甚至“斷供”。歐盟多次強調對世衛組織領導國際社會抗擊疫情的支持。與美國相反,歐洲主要大國均在美國“斷供”後表示向世衛組織增加資助。

如此多的分歧,難怪法國《費加羅報》犀利地指出,疫情暴發以來,美國熱衷於單邊行動且無視歐洲盟友,使持續70年之久的跨大西洋盟友關係陷入“昏迷”。

爲何面對威脅人類生命的共同挑戰時,美國成了“損友”?想必這是很多歐洲人內心的困惑。

美國疫情防控自身難保而又屢屢作出無視盟友利益之舉,很自然地讓歐洲對美國履行對盟友責任的意願和能力產生深深的懷疑。

這種懷疑情緒已有民間基礎。

據德國新聞電視頻道網站6月29日報道,一項新調查顯示,德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各有至少三分之二受訪者表示,他們對美國的看法變得糟糕。

位於柏林的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在研究報告中寫道:“歐洲人對美國的信任消失了。”

參考快評 | 這塊試金石,又讓美歐關係碰得頭破血流

其實,回顧近期美歐之間的矛盾,遠不止於疫情話題:

美國“不打招呼”就決定從德國大規模撤軍令德國錯愕、美國單方面退出經合組織框架下數字稅談判招致歐盟不滿、美國擬對歐洲產品加徵關稅引發美歐貿易戰重燃戰火擔憂……

由此可見,疫情防控上的糾葛,不過是美歐關係的一個新裂痕而已。

早在2017年,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因爲美歐在自由貿易、巴黎協定和國際合作等問題上的分歧做出“我們能完全依賴別人的時代已過去”“歐洲必須把命運攥在自己手裏”的判斷。

近日,默克爾又放言,美國如果不願承擔全球性大國責任,歐洲需重估歐美關係。

依靠美國不得力,自然要尋求更多的自主、自強。自7月1日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爲本屆任期設計“團結起來,讓歐洲再次強大”的口號,或有深意。

美國日益強調私利、遠離責任,相當於從“內部”消解跨大西洋盟友關係,造成的裂痕讓人無法忽視。美歐關係極有可能已經到了轉型的關口,如何演化尚需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如若美國繼續從現有的全球治理體系中退卻、繼續在“美國優先”的道路上狂飆的話,那麼美歐關係也就只會繼續惡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