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令不通与德行不修,榜样的力量

政令不通,不仅仅形容在国家的政策发布和执行程度的问题。

在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内部,也是普遍存在着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问题的,现代管理学称之为:执行力。

一个公司的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前提是这个政策是正确的,至少在当时当地的情景下是正确的,然后才有执行力的问题。

如果一开始就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大大损害公司和员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执行力越强,公司就死得越快,不存在执行力的问题。

在2019年以前,人们对于社会的协作,关于政令不通这样的事情,感觉很遥远,和自己并无太多干系。

而此后,很多人应该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这是一个非常严肃而且重大的问题,性命攸关。

从历史的经验教训来看,圣贤的话语,国家的政令推行,要得到百姓的接纳和支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这种现象就好像真心相交的朋友之间,金玉良言,也得要对方接纳才行。

往往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好话却不一定好听。

同样的道理,好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带领大家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共同致富之类的事情,往往都不受待见。

看不明白的人,瞎起哄,喜欢顶着干,刷各种存在感,就是不配合。

看得明白的人,往往干着一件最实惠的事情,我致富就行,谈什么共同富裕呢?

在推行好的政策之前,先要立威,商鞅变法非常精彩而且形象的展示了整个过程。

至于那些朝令夕改的规章制度,整体在推特上前不搭后,矛盾百出,也是一朵奇葩。

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天翻来覆去许多遍,不知道那一句是真的,老百姓的皮肉都给折腾烂了,翻炒要谨慎。

规章制度其实是有形的约束,有些公司就非常简单粗暴,带头人亲力亲为,不需要太多的废话,这是榜样的力量,也是老子口中的不言之教。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关于圣人的管理方式,《道德经》提出了,为腹不为目,不贵难得之货,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等等说法,放在今天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

如果肚子不吃饱,物质世界不能得到充实,身体健康失去基本的保障,谈什么精神世界,空谈什么遥远的空头支票,人都饿死了,生存权健康权都失去了,难道其他的权利还能够得到保障吗?

如果是这样,这不是承诺,更不是什么权益,仅仅是欺骗和忽悠了。

关于规章制度的执行方式和施行的程度,《道德经》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说了这么多,我们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社会的协作,不仅仅是一种管理学的技术性操作,还有超越技术层面的因素在。

我们称之为德行,也就是榜样的力量。

老子西出阳关,道隐无形,契合了无为之道。

耶稣为了拯救世人,救赎众生,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这些都是榜样所展现的力量,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进程。

关注社会的宏观协作问题,关注隐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