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次大考。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穩步走向“雙勝利”,彰顯“中國之治”生動實踐和顯著優勢。爲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更好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動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爲治理效能,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在求是網陸續推出,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進入新時代,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從根本上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始終依靠人民、爲了人民,社會的生產目的就是滿足人民需要。擴大內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題中之義,體現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根本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優勢。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穩住經濟基本盤,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

  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之策。

  內需包括國內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消費需求體現了人民對物質文化和美好生活的需要,投資需求孕育着未來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潛力。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內需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正是因爲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內需寬廣深厚並且得到了及時釋放,我國經濟才能保持快速增長。近年來,我國進一步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取得了良好成效。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對我國GDP的貢獻率持續保持在高位。2019年,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9%,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內需特別是消費已經成爲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從根本上講,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建設始終要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就是爲了滿足人民需要。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爲我國保持和擴大內需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擴大內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題中之義,體現了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根本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巨大優勢。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人口數量是決定內需規模大小的首要因素。中國人口比美國、西歐、日本、加拿大等發達經濟體的人口總和多一倍,佔全球人口比重達18%。14億人口使我國每年的糧食消耗量和蔬菜消費量均超過7億噸,全年完成的營業性客運量高達176億人次。14億人口還形成了對醫療衛生服務和教育等公共產品的巨大需求,我國僅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在校生就達1.5億人,比日本的總人口還多,還有1.7億65週歲及以上人口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龐大的人口基數、寬廣的國土空間、穩居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量、相對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區域經濟發展的梯度格局等,賦予中國以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擴大國內需求,既爲中國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巨大潛力和強力支撐,也爲應對國際不確定性因素提供了巨大回旋餘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動選擇。我國經濟增長一度依賴“大進大出、兩頭在外”(原料進口、產品出口,國內提供的是產能)的出口拉動。在經濟啓動階段,這種外向型經濟可以成爲發展的“近道”,但也存在明顯的短板和缺陷,比如基礎技術發展滯後、容易受外部市場環境影響、抵禦風險能力不強等,根本問題在於龐大的國內產能與國內需求不相匹配,不僅在總量上內需相對不足,而且在結構上存在各種失衡,有的行業和產業產能嚴重過剩,而一些有大量購買力支撐的消費需求卻在國內得不到有效供給,消費者將大把鈔票花費在出境購物、“海淘”購物,導致大量“需求外溢”。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不是要人爲地製造內需,而是順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徵的客觀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轉型升級期,同時也進入了內需轉換期,人們的消費偏好已經從數量型、粗放型逐漸轉向質量型、享用型。擴大內需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擴大國內需求,是爲了更好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更加重視投資對優化經濟結構的關鍵性作用,以有效的需求側管理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個性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需求,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飛躍。

  2020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我國經濟也造成極大衝擊,和週期性經濟波動疊加在一起,形成了強勁的經濟下行壓力。我國作爲“世界工廠”,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面臨巨大挑戰,外需急劇萎縮,海外供應鏈風險驟然加大。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就是要充分激發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穩住經濟基本盤,把疫情造成的損失和外部環境影響降到最低限度,這是我們對沖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選擇,也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擴大內需勢必拉動供給擴張,修復和夯實國內產業鏈、供應鏈,保持國內經濟循環暢通,進一步帶動經濟增長。傳統國際貿易理論認爲,隨着要素成本上升,一國爲了發揮比較優勢,應該把附加值較低的製造業轉移到國外,實現產業垂直分工。但是,從經濟安全的角度看,問題並不如此簡單。這次的疫情衝擊提醒我們,要更加關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確保我國產業鏈自主可控。我國是製造業大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具有規模和佈局等優勢,但是在全球產業鏈中我國還不是製造業強國。我們要充分利用經濟發展的巨大騰挪空間,充分發揮資本、技術、勞動力、管理等綜合優勢,繼續鞏固製造中心、供應鏈中心的地位,加強自主創新補足產業鏈短板,抓緊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儘快成長爲創新中心、創造中心。作爲30多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和60多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國,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既是全球產業鏈中重要的產品提供者,又是全球最大市場之一。中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夯實產業鏈、供應鏈,對於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保持全球經濟循環暢通十分重要。一個更開放、更有購買力的中國市場將爲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擴大內需必須靠政策助力。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舉措抓實抓細抓落地,放大政策的乘數效應。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進一步深化財稅改革、商事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改革等。要釋放消費潛力,改善收入分配,擴大居民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重點支持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後勁的“兩新一重”建設,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要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支持部分外貿產能轉向國內市場,支持企業出口轉內銷。要着力幫扶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提高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能力。要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促進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達產。要切實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加大脫貧攻堅力度,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羣就業工作,完善社會保障,確保羣衆基本生活。

  中國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正面臨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盪。我們要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爲指導,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時順應了應對疫情衝擊、保持我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方面需求,這一新戰略的實施必將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中國經濟這艘大船一定能夠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作者:方敏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