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宋朝人的“多人運動”

【引言】高曉松曾經說過,如果可以穿越朝代,他一定會選擇宋朝,這不僅僅是因爲宋朝文人待遇好,而是宋朝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比較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比起其它朝代來說也要高出不少。

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淋漓盡致的展示了宋朝時期百姓們的生活,坊市制度被打破,生活區與商業區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攤販們走街串巷,呈現一派繁華之像。因爲宋朝經濟的空前繁榮,宋朝的其它文化發展的也很迅速。喫穿住行說的比較多,這次主要來說一說玩,看看宋朝人是怎麼消遣的。

01一、鞦韆

古代的消遣活動中,打鞦韆是不得不說的一種。鞦韆這種活動最早發源於春秋時期,是山戎族發明的。最原始的鞦韆只有一根繩子,人們抓着繩子在叢林中盪來盪去。春秋時期的人們當然不會將這麼費力又危險的活動當作消遣,最初這種活動是獲取遠方食物的一種方式。

鞦韆作爲娛樂項目是在漢朝的時候,有人在兩根繩子中間加了一塊踏板。這樣輕鬆又飄逸的娛樂活動主打的對象當然是女性,宋朝時期將鞦韆稱作“半仙戲”,這是因爲宋朝時期鞦韆活動盛行,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鞦韆架。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有正在打鞦韆的宋朝少女。

女孩們結伴玩耍,穿着飄逸的裙裝,坐着鞦韆上下翩飛,彷彿下一秒就會羽化登仙。因此得名“半仙戲”。鞦韆活動在宋朝的普及度很高,女詞人李清照就非常喜歡打鞦韆,還曾寫過一首詞描寫坐完鞦韆的感覺。

故事有云:“鞦韆迎風起,彩蝶伴香飛。”聽上去就仙氣滿滿。宋朝時期還有一種水鞦韆,《東京夢華錄》中曾經記載了這種水鞦韆的玩法,但這種玩法需要膽大心細,還要深諳水性,已經不再是女性的消遣活動了。

02二、蹴鞠

2010年,《宋代足球小將》在上海卡通衛視熱播,講述了幾位蹴鞠小英雄的故事,宋朝人有多愛蹴鞠,在這部動漫中可見一斑。蹴鞠運動發源於春秋時期,但那時候生產水平不高,製出的蹴鞠比較粗糙,用一塊動物的皮革,中間塞滿動物毛髮,即厚重又不柔軟,踢這樣的球確實需要多花一番力氣。

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基本形制形成,人們用八塊皮革縫成一個圓球,中間也不再填充毛髮,而是放入一個動物的膀胱,然後吹氣。到了宋朝時期,皮革增至十二塊,這樣做出的球輕盈又有彈性。

蹴鞠在宋朝稱得上國民運動,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喜歡舉行蹴鞠比賽。奸臣高俅之所以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睞,就是因爲他非常擅長蹴鞠,而宋徽宗又是一個喜歡蹴鞠活動的帝王,乘着這樣的東風,高俅扶搖直上,平步青雲。

宋朝的蹴鞠一共有兩種玩法,第一種玩法比較接近現代足球的玩法,分成兩隊踢球,踢進球門就算得分,不一樣的是,宋朝的球門比較高,不是挨着地面。爲了把球踢進,需要花一點力氣,但宋朝人崇尚優雅大方,這種踢球方式不符合社會的主流,所以流傳度並不廣。

另外一種踢球方式叫做“白打”,就是用身體都不同部位擊打球,球不落地就算贏,奸臣高俅用來太好宋徽宗的正是這種玩法,這也是宋朝主流的蹴鞠玩法。

03三、相撲

相撲活動在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那時的相撲並不是娛樂喝觀賞活動,而是各諸侯國用來選拔體魄強健的士兵的方式。直到秦朝時期,相撲才變成一種觀賞活動。秦始皇一統六國,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將全國可以做武器的鐵器收歸國有,人們爭鬥只能赤手空拳。

到了宋朝時期,相撲登上大雅之堂,宋朝朝廷設置了專門的宮廷相撲選手,稱作內等子。宋朝皇室有什麼聚會或者活動時,這些內等子就要上場表演。這些皇室表演者的選拔非常嚴格,從軍隊裏選拔臂力過人的士兵進行比賽和培訓,即使有幸選上了,這個工作也不是鐵飯碗,每三年宮廷會進行新一輪的選拔,一共只有一百八十個人的名額,競爭非常激烈。即使選上了也要繼續精進技藝,不然三年後就會被打回原處。

皇室嚴謹,民間就比較放鬆了,勾欄瓦舍都設有相撲角。相撲選手在民間威望很高,地位有點類似現在的體育明星。原本相撲是一項男女皆宜的活動,但因爲相撲活動需要袒胸,宋朝文人認爲有傷風化,宋仁宗時期下令廢除了女性相撲活動。

04四、紙鳶

窗外忽聞鸚鵡語,風箏吹落屋檐西。有關風箏的古詩數不勝數,足可以看出古人對這項活動的喜愛。風箏由韓信發明,原本是爲了傳遞消息,隨着時代發展,人們將放風箏變成了一項娛樂活動。

與蹴鞠、鞦韆一樣,放風箏的黃金時間是在清明節前後,草長鶯飛,萬物生長,春風和煦,這是最適合放飛風箏的季節。宋朝人放風箏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鬥風箏,兩隻風箏僅僅交纏,風箏的主人各自發力,誰的風箏線斷了就是輸了。另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放風箏”,當風箏升高到一定程度後,剪短風箏線。這樣的舉動比起遊戲更像是一種祈福,希望風箏將黴運和病痛一併帶走。

【結語】除了這些活動,宋朝時期的百姓們還喜歡種花、鬥茶、賽龍舟,許多活動都接近現代人的喜好。或許是因爲宋朝時期重文輕武,所以國家內亂很少,國家趨向穩定,百姓們纔可以放心的外出踏青、參加戶外活動。另一方面也是國家經濟水平高的證明,因爲社會生產力高,纔可以在謀生之餘放鬆身心。

《宋史》

《宋詞》

《東京夢華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