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Yourseeker(ID:yourseeker2018) ,原標題《Quibi 已老,TikTok 正年輕》,作者: 西昻翔,題圖來自:原文

題圖展示了今天的人們如何被互聯網產品全方位滲透。從日常工作、學習、娛樂、鍛鍊,所有你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交由某個巨頭完成 (國內也有完全不弱甚至更強的同類產品) ,我們討論它們,理解它們,受益於此,也受困於此。

言歸正傳,本文有以下 5 條內容:

1. Zoom 的另一種可能

2. Quibi 已老,TikTok 正年輕

3. “資本主義”的有效性從何而來?

4. 約會神器 Tinder 如何看待自己的壁壘與缺陷?

5. Marc Andreessen 爲何推翻自己十多年前的高效生產力指南?

1. Zoom 的另一種可能

思考 Zoom 這家公司有一段時間了。目前有部分零散觀點和證據,但還不足以串成一個完整邏輯。所以先分享一個比較認同的視角,來自 Ben Evans (他的每週 newsletter 我必讀,是目前爲止最值得花時間的沒有之一)

在 Snapchat 推出之前,已經有 Flickr、Facebook、Instagram 等多種解決方案,分享圖片的產品雖多,但 Snap 提出了一堆以前沒人真正問過的奇怪問題。

比如,爲什麼必須按下相機按鈕拍照而不是在 App 裏直接打開相機?爲什麼人們要保存所有圖文消息 (它和之前保存所有電話記錄有何不同) ?Snap 甚至進一步提出:“爲什麼人們要發送圖片?潛在的社會目的是什麼?”事實上,你並不是真的要向某人發送一堆像素,而是藉此實現交流。 

這個問題套用到 Zoom 上也一樣。它很好地解決了接入視頻電話的困難 (即提供了足夠便捷易用的工具) ,但實際上 Zoom 並沒有真正問過人們爲什麼要加入視頻電話會議。 

Zoom 消解了通訊工具需要跨過網絡效應門檻的必要性,但同時,這意味着它無法構築網絡效應壁壘。

2. Quibi 已老,TikTok 正年輕

從目前的公開數據看,Quibi “出師未捷身先死”幾成定局。最近 Ben Thompson 寫了一篇長文闡述對 Quibi 的看法,敘述邏輯還是略顯複雜。我讀完之後寫了個 brief,供參考:

Quibi 創始人卡森伯格認爲:娛樂內容的代際變遷由科技、創造力共同疊加完成。電視時代把過去的電影內容移植到了家庭場景中,使得高品質視頻得以更方便地消費。既然上一次的變革已然由電視完成,而現在人們的主力設備是手機,那麼 Quibi 給自己定義的使命就是,引領這一次風潮,將同等品質的視頻內容無縫轉移到手機。

Ben 對此並不看好,他認爲,手機作爲消費視頻主力的新時代確實來了,但卡森伯格似乎忽略了幾點:

其一,手機不僅是視頻消費設備,還是視頻創作設備 (攝像頭捕捉素材、剪輯軟件完成進一步加工)

其二,網絡的便利性和手機的超高滲透率使得所有人都可以上傳任何內容;

其三,曾經決定人們消費內容的是極少數編劇、導演、演員、策展人,而眼下,算法接過了這個角色;

在過去,影院屏幕並不那麼多,人們特意去到影院的時間也不多,因此電影時代的視頻內容策略是以稀缺滿足稀缺。但電視時代尤其是手機時代的來臨,伴隨着兩個變化:

第一,內容消費場景多樣化,人們的時間不再稀缺。

第二,互聯網/科技本身是反稀缺的,它通過提供大量且冗雜的東西過度滿足消費者,然後真正好的會脫穎而出。視頻內容的生產不再稀缺。

Ben 認爲,這種豐裕和稀缺的矛盾有點像 Shopify、Amazon 今天的處境。在他看來,Amazon 代表了“影院時代”,它優選最易規模化、滿足人們最大公約數需求的商品,然後送貨到家;而 Shopify 是“電視、手機時代”,它作爲開放平臺不需要爲用戶需求那麼負責 (因爲這個問題是商家應該解決的) ,只要成功的第三方商家一直在這裏開店並交納“渠道費”即可。

因此,商家在 Shopify 上的流失率高,既是消極信號也是積極信號。消極之處是大規模商家無法持續爲平臺付費,平臺收入可能不穩定;但積極之處在於,它降低了開店門檻,不對的東西被淘汰得很快,但有可能對的東西出現得也非常快。於是,最終整個生態繁榮、正向運轉的可能性是越來越大的。

TikTok 也是類似邏輯,它的主要目的不是始終讓一小撮人生產最優質的視頻內容 (長+短) ,而是始終吸引最有創造力的人才來這裏上傳內容,並給他們足夠大的流量讓其留下來。

即,TikTok 的策略是過度滿足,符合互聯網時代的充裕邏輯;而 Quibi 的思路是優中選優,延續了好萊塢電影時代的稀缺邏輯。

後者相比前者毫無優勢可言,因此,Quibi 和卡神老了。

Ben 最後指出,TikTok 陷入中美之爭,數據無法通用,使得它也面臨比較大的危機。而前迪士尼高管負氣出走、履新字節,其實無法切實幫助 TikTok 走出眼下的困境。

3. “資本主義”的有效性從何而來?

其實我原本給這個文章起的標題叫:管中窺豹,資本主義是如何宣揚正能量的。需要說明,這個標題並不誇張。和我們熟悉的另一種主義不同,這篇文章也在弘揚正能量,但看上去,它更值得被信賴。

原文作者一開頭的觀點就讓人眼前一亮,他說,我們對兩件事情是深信不疑的。

哪兩件事?

其一,資本主義之所以 work,是因爲有一個強大動力在驅使。和平、安定時期,這個動力叫做“利潤”。而當外界環境劇烈變化,生存成了動力之源,那麼它的強勁爆發將遠超人們的想象。

以美國 1930 大蕭條爲例。經濟學家亞歷山大·菲爾德 (Alexander Field) 的結論是:“總體而言,1929 年至 1941 年,是美國經濟史上科技進步最迅速的時期之一。” 1930 年代,生產力的增速是十年前的兩倍。

究其原因,1920 年代是休閒時代,這個階段人們負擔得起放鬆。而 1930 年代是瘋狂解決問題的時代,因爲此時人們別無選擇。

大蕭條導致了經濟崩潰,但也正是在這個階段,誕生了微波爐,防曬霜,噴氣飛機,火箭,電子顯微鏡,尼龍,影印技術,聚四氟乙烯,直升機,彩電,有機玻璃,民航,大多數塑料產品,合成橡膠,自助洗衣店以及其他無數發現。

二戰是另一個例子,那六年,同樣是歷史上各項技術發展最快的六年。二戰之初,大多數軍隊還在用冷兵器,還有騎兵。這場戰爭結束的時候,核裂變技術已經成熟。

簡而言之,最重要的創新源於恐慌引起的需求,而不是和平時期的美好願景。

其二,動盪通常始於自滿,最終變成過度反應。

當普通人都環顧四周且意識到處境多麼糟糕的時候,事情往往不會繼續惡化下去。也許就在一年之後,他們回頭一看就會發現,當初自己多慮了。

當然,也許不只一年,也可能是更長的一段時間。但是事後看來,我們總會發現,悲觀主義曾經走得太遠了。

4. 約會神器 Tinder 如何看待自己的壁壘與缺陷?

Tinder 現 CEO Elie Seidman 最近接受 The Verge 採訪,挺有料的。主題很簡單,圍繞 Tinder 用戶行爲的變化談談“疫情時期的愛情”。

通篇看下來,Eile 有這樣幾個觀點挺好玩的:

其一,即便是在性觀念更加開放的北美,陌生人社交 App 也曾被污名化,2012 年 Tinder 剛在美國校園流行起來,和幾年前國內陌陌的名聲差不多。但是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主流文化開始認同,“恥辱感”會逐步下降;

其二,Elie 把互聯網分成了三個大類——信息互聯網、商務互聯網和社交互聯網。他認爲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線上平臺當成真實的線下場景,在類似 Tinder 的平臺閒逛 (而非單純帶着某種目的)

其三,被問及如何看待 Fortnite 可能的競爭關係時,Elie 重點提到,大型多人在線遊戲便於社交的原因是爲用戶提供了天然、流暢的場景,而 Tinder 的優勢是,用戶年齡特徵和使用習慣,這是其他任何平臺都代替不了的。這個平臺依然聚集了最多、最想認識陌生朋友的年輕人,目的性和意圖就是它作爲社交平臺最強的壁壘。

5. Marc Andreessen 爲何推翻自己十多年前的高效生產力指南?

十年多前,Marc Andreessen 發佈了一份非常知名且反常識的生產力指南。他認爲要讓人沉迷於工作很難,而當時市面上給出的大多數建議都是錯的,所以他給出了自己覺得真正有效的建議:

第一,不要給自己制定計劃。隨時開始你認爲最重要或最有趣的事情;

第二,只保留三個 List,Todo List,Watch List,Later List。必須要做的事放進 Todo List,需要持續跟進的事放進 Watch List,未來有興趣做或有時間再做的事情放進 Later List,如果一件事不能排進這三個 list,就當它不存在;

第三,每天睡覺前準備一個卡片,列出第二天要做的 3~5 件事,然後第二天真的去做這些事;

第四,結構性拖延。如何治療拖延症?只需在你極力抗拒做當下這件正事的時候,很自然地遵從這個想法,轉頭去做另一件你當下不那麼排斥、但依然重要的事即可。

有意思的是,最近 Marc Andreessen 又出來接受採訪了。訪談時間是今年 5 月,挺新鮮的。而這一次,他推翻了 2007 年舊指南的大多數看法。

最讓人大跌眼鏡的就是,曾經最討厭計劃日程的他,現在無比遵守日程安排。我們甚至可以一睹他最近的 calendar:

當然,此次訪談最有價值的並不是這張表,也不是獲悉 Marc 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而是去探究背後原因,他爲何發生了這樣的轉變?

我覺得此次專訪中他把原因講得很清楚了。再加上全程討論的問題都很抓人,Marc 給出回答也挺真誠,我確定它是最近出現的一篇非常值得細細看完的專訪。

P.S. 本文所涉及文章如下,無法直接點擊閱讀,需要複製鏈接後在瀏覽器打開:

https://www.ben-evans.com/benedictevans/2020/6/22/zoom-and-the-next-video

https://stratechery.com/2020/tiktok-and-quibi-tiktok-and-shopify-tiktok-complications/

https://www.collaborativefund.com/blog/two-things-we-know-with-high-confidence/

https://www.theverge.com/21284420/tinder-ceo-elie-seidman-interview-dating-pandemic

https://pmarchive.com/guide_to_personal_productivity.html

https://www.theobservereffect.org/marc.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 Yourseeker(ID:yourseeker2018) ,作者: 西昻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