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品官职分为文职和武将。而许多官员等级的划分,又区分于很多级别。特别是在清朝时期,采用了“9品18级”制度,不但如此,而且每一个级别的官员还有正副之分,比如正一品和从一品。

这些都是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积累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官僚制度。清朝时期最小的就是九品芝麻官儿,也就是县一级别的单位官员,最大的就是正一品官职了!

即便如此,官职的地位还是有所不同。

清朝时代的正一品文官,首先就是所谓的太师太傅和太保。说白了就是太子的老师,但是这一个官职就是虚的,一切都是为了皇帝的面子着想,你想想,如果皇帝的老师是二品,那皇帝的面子往哪搁?

所以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教育太子,就给他们放这么一个虚职,权力也非常有限,只是教育教育小皇帝。

但是正一品里面的文官有权力的,就是所谓的大学士。在清朝大学士的地位和古代的宰相一样的,一般来讲只有6个名额。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皇帝来处理政务,很多时候皇帝一个人批阅奏章根本批不过来,所以这些大学是自然而然的就批阅奏章。

三公制度虽然大,这里主要指官职和权力。但是雍正时期为了防止他们篡权,在雍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三公也没有了,大学士也名存实亡了。

他们只是在军机处行走,权力被集中到皇帝那里去了。

其实武将也是一样,清朝的侍卫大臣,一般来讲也是正一品。主要负责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就是皇上的贴身保镖。但是,虽然品级很高,但也只是个保镖而已,根本没有什么实权。

为了防止大臣篡权,清朝中后期的正一品官员几乎权力全部被削弱了,清朝时期的集权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所以,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一品大员的存在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已,重要的事情还是由皇帝定夺。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一个敏感话题,那就是兵权。如果皇帝不掌握军事力量,随时就有被推翻的可能。在清朝的时候,正规军大部分都是满族的八旗兵。这里所指的只是最精锐的兵力,或者最优秀的资源,其实都向八旗兵倾斜。

这样一来,皇帝只能任命皇族人员来掌管八旗兵,所以说所谓的一品官员几乎没有兵权。

清朝的权力划分只是为了了更好的制约大臣,如果哪位大臣想利用兵权来威胁皇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晚清末期就不一样了,因为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侵略,万逼无奈之下,不得不起用汉臣,然而朝廷也只是起到了一个掣肘的作用。

所以清朝时期的一品大官,权力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