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利堅合衆國即將迎來第244個“獨立紀念日”的前夕,這個世界儼然正在忙着重新審視《獨立宣言》所締造的美國,和它所代表的一切。時至今日,哥倫布、華盛頓、傑佛遜等這些曾經被捧上雲霄的北美“現代文明”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們的另一面,以及他們的雕像爲什麼被憤怒的民衆施以私刑,時至今日我們早已無需贅述。因爲在道義的層面,每個人都有評判和選擇的自由。當然,你終究要爲自己的選擇負責。

本文想要涉及的,是對既成事實的分析和推演。因爲在當下,對於普通人——尤其是身在美國的普通人來講,對現狀的準確認識比道德評判要實用得多。

事態發展到今天,仍然有許多人把現在在美國上演的一切看作是司空見慣、各自獨立、互不相關的一堆個體事件,並且深信美國的政府和社會能夠像以往一樣,最終化解並走出這些危機。在一些早已固化的觀念支撐之下,這一結論表面上看不無道理。我們今天便要直擊要害,把根源問題以及誤區徹底攤開,向大家展現爲什麼美國的全面內亂,已經進入倒計時。

以弗洛伊德事件爲導火索的抗議和暴亂在過去的一個月裏已經升級爲一場全美國的文化和社會危機。那些誤認爲事態並不嚴重的人們,他們的困惑是:“種族問題在美國並不是新問題呀?當局雖然從來無法徹底將其解決,但也早有一套擺平和了事的熟練機制。爲什麼它在今天不僅沒能漸漸熄火,反而會愈演愈烈?”因爲他們只看到表徵,卻沒明白病理。

雖然今天的衝突不乏美國一些內部勢力的蓄意煽動,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已然龐大的火藥桶,這把火不僅不會燒到現在,更不會越燒越旺。這個火藥桶,就是失業人口。

要知道,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一直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問題。常年被粉飾的數據背後隱藏的真相就是:次貸危機以來的中下層民衆,一直在不穩定的服務行業、小時工、和自由職業之間苦苦掙扎。半數以上的美國人,他們離破產的距離只有半個月的工資之遙。由於多年來作爲立國之本的製造業根本沒能實現任何現實意義上的迴流,真正穩定、高薪的就業崗位,也就沒能實現任何現實意義上的迴歸。

然而,美國強大的宣傳機器成功地讓許多人以爲:雖然沒有重返90年代的實力巔峯,但2020年的美國似乎終於像那個羊羣中已經重新站起來的駱駝,準備開始一如既往地發號施令了。美國政府所憧憬的畫風是:民衆荷包再次偉大、美國國債增速減緩、金融系統獲得供血、央行壞賬得以減持。然而事實卻是:窮人越來越窮、國債直接井噴、金融僵化堵塞、央行束手待斃。

然後,就在這個當口,新冠疫情爆發了。緊接着,疫情在美國“出乎意料”地失控了。霎時間,本來“井然有序”的衰退被疫情按下了十倍快進。經濟活動的戛然而止把本來就命懸一線的美國經濟直接推向了絕境。在失業人口比例瞬間擊穿了一個看不見的臨界點以後,社會動盪的種子就已經播下了。萬事俱備,只欠一個恰到好處的導火索。

美國今天的失業率究竟有多高?按照上個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的統計標準,現在的失業率已經接近35%了!要知道在大蕭條最艱難的時期,失業率的峯值纔不過24.9%。

上圖爲過去26年的官報失業率(紅線)和真實失業率(藍線)的走勢圖,由Shadow Government Statistics(影子政府數據公司)提供。在1994年,美國政府爲了粉飾數據,修改了失業率的定義,從而使官報失業率大大小於用從前的定義和計算標準得出的結果。美國一些民間公司則一直在用從前的算法跟蹤記錄被扭曲和粉飾的真實數據,包括失業率、通貨膨脹、貨幣發行量,等。

爲什麼我們要聚焦失業和就業?美國人很簡單:有工作、有球看,就是羔羊;沒工作、沒球看,就是暴民。把暴民變回羔羊唯一的解藥,就是就業。現在馬上變出幾十萬個穩定、高薪的工作崗位,所有的問題便可以迎刃而解。換句話說,只有製造業真正能夠大規模迴流美國本土,這些工作崗位,纔有可能出現。然而現實就是現實:資本沒有祖國,更沒有什麼“民族認同感”。“有國纔有家”的概念是被資本嗤之以鼻的。美國政府想讓一些企業爲了所謂的“國家利益” (例如扳倒華爲)能夠犧牲一些自身的利益,結果不斷碰壁。如果這都辦不到,難道還能指望被全球化養肥的美企犧牲更多的利益而把工廠搬回薪酬天價、效率低下、工會林立的美國本土?疫情前沒辦到,疫情後更辦不到。這些美企們,不僅不會捨身報效自己的祖國,反而紛紛表示要“移民”,要長期“定居海外”。在此存亡之際,“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成了對“資本主義老大哥”美國最無情的諷刺。

那麼,體量二十多萬億美元的經濟體真的就無法自身解決就業問題嗎?簡單的回答是:能解決,早解決了。要知道,這二十多萬億的將近80%都是服務業,並不創造價值。事實上,美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維持至今並且單純在數字上不斷增長,依仗的是信貸的畸形擴張、和儲備貨幣發行國可以有天量貿易赤字和財政赤字的特權。

時至今日,弗洛伊德事件是不是另有隱情已經完全不重要了。因爲這場運動已經把美國扔進這樣一個“衰退死循環”:經濟衰退>失業飆升>社會失控>破壞經濟>經濟衰退。除非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就業,否則無法破局。再往下,原來積蓄的那些從來無解、但又都曾被昔日強大的國力所掩蓋的內部矛盾會在我們眼前一個接一個地被引爆。而千瘡百孔的美國社會,也會因此走向秩序的崩潰。

最悽慘的,將會是北美那些反對暴力、一心只想安居樂業的華人新移民們。他們對美國的槍文化、危機文化、和深藏不露的種族主義劣根性的視而不見,和對美國的體制所抱有的天真幻想,註定會讓他們成爲這場危機下最爲弱勢的羣體。

有人說:“你也太小看美國啦!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有世界領先的科技、強大無比軍隊、和全球流通的美元;說美國解決不了內部的一點點騷亂,甚至還會內爆?未免也太誇誇其談了吧!”這些都是十分普遍的誤區。讓我們來逐一拆解。

誤區一、科技領先可以救美國

前蘇聯直到解體爲止,在很多科技領域也都是處在當時世界領先地位的。爲什麼它會出乎意料地轟然倒下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決策層出了問題,因而在博弈中被對手直接扳倒。科技,這個外圍係數,並未能挽救來自內部的坍塌。因爲,科技只是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套治國之道。認爲工具的先進可以彌補使用者的愚蠢無道實爲本末倒置。況且,今天的事實已經證明:再尖端的醫療技術,由於領導決策的失敗和醫療系統的利益固化,也無法阻止疫情的失控;再先進的社交媒體平臺,由於白宮一而再、再而三的昏庸操作,不但不能幫助撲滅仇恨,反倒成爲製造和傳播種族主義怒火的主要工具之一。

事到如今,科技上的優勢根本無法幫美國打破“衰退死循環”。如今即缺乏完整的產業鏈、又不擁有全球最大潛力市場的美國,它在某些個別領域的領先既不能逼人就範,又不夠用來另起爐竈,甚至連個籌碼都不算。說拿科技的領先解救美國今天的困局,不才是誇誇其談嗎?

科技的發展,只能使治理有方的國家如虎添翼,卻着實不能挽救一個從裏到外想要分崩離析的多民族城邦聯盟。

誤區二、軍事手段可以救美國

許多人仍然認爲,美國具有隨時通過戰爭、或準戰爭手段轉嫁內部矛盾的能力;並且在戰勝後,可以通過對戰敗一方剪羊毛的手段來恢復元氣、再次偉大。真的嗎?

這是一個相當有市場的觀點。畢竟,在媒體和好萊塢幾十年的渲染之下,美軍在許多人眼裏仍然是天下無敵的。然而,戰爭不是電子遊戲,不是可以說打就打的。《孫子兵法》開篇就這樣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戰爭意味短期內對國力的嚴重透支。如果計劃得不夠周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戰敗,那麼它對民衆生活、國家財政和資源分配的的巨大顛覆可能是長期無法彌補的。其實美國今天的境地,跟它從不間斷地挑起大大小小的戰爭有最直接的關係。近20年前,如日中天的美國,在具備諸多優勢的前提下,打了一個伊拉克,結果打出一個次貸危機,搞得金融系統和美元霸權都幾乎命懸一線。當時如果不是成功拉某大國下水,幫助消化無人接盤的美債來挽救美國的資金鍊,很可能我們十多年前就見證歷史了。今天的美國,它的財政甚至不能支撐現有的海外駐軍了,談何跟哪個大國開戰呢?

在技術的層面,有些玩《大戰略》長大的同學們,至今還在迷信美軍所謂的“代差優勢”。前些日子西媒爆料委內瑞拉的進口雷達探測到美軍的F-22“隱形”戰機。試想,某大國用於出口的簡約版雷達都能讓“猛禽”裸奔。在與大國的對抗中,美軍連制空權都不能保證,哪裏還會有“優勢”?在2020年的今天,美軍真的會用幾艘航母和幾個點狀的基地對雷達林立、火箭叢生的某大國鋌而走險嗎?在某大國近海,在即沒有制空權、又在導彈數量上佔劣勢的情況下,造價昂貴的飛機和航母都會是活靶子,基地都會是死靶子。長年習慣於欺負小孩的美國大兵,敢上陣嗎?

現實中的美軍和遊戲裏的美軍最大的區別就是:現實中的美軍一個回合都輸不起。要知道,不再有黃金背書、又幾乎失去石油支撐的美元,就只剩下“美軍無敵”這最後一個信心元素了。像對阿富汗塔利班這種只送人頭、不損失重大“偶像型”裝備的“體面”失敗尚且不礙大局;但如果出現“幽靈隕落”或者“里根沉沒”這樣使美軍徹底跌下神壇的事件,靠信心支撐的美元霸權分分鐘就會瓦解。這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是殺敵一千,自毀全軍。美國的領導層對此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我們一直沒有、也永遠不會看到美國對哪個大國開戰。能看到的只有小心翼翼的碰瓷。美軍的鐵粉們可以在海邊等,等到到海枯石爛恐怕也等不來你的“羅斯福公主”。

好吧,那美國還可以策動針對某大國的代理人戰爭,不是嗎?請問,那個值得美國揩油的大國,她的周邊哪裏還有即有能力、又有意願爲美國火中取栗的代理人呢?在疫情前,也許你能勉強拎出一、兩個來。在疫情後,這不是天方夜譚嗎?最近那個不自量力的某國,不是已經在冒進後尷尬得四面楚歌了嗎?美國如果有更好的人選,爲什麼還選它呢?

至於核選項,鑑於美國的牌比反美陣營的總和要小很多,所以比常規戰爭可能性還要小。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事實就是:美國如果真有戰爭選項,它早就啓用了。

誤區三、美元霸權可以救美國

這個誤區在今天不完全錯。因爲美元體系,是唯一一個能使遍體鱗傷的美國至今未曾倒下的真正原因。

出於某些歷史原因,美元自二戰結束至今一直是世界儲備和交易貨幣。雖然,那些當時合理的歷史原因如今早已不在,但是今天的金融和貨幣系統仍然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今天的美國,仍然享有着儲備貨幣發行國的紅利。所以,只要美元還是主要的交易和儲備貨幣,只要美元的價值仍然被認可,那麼美國便可以繼續靠印鈔和貌似沒有上限的債務擴張來爲自己續命。

在這裏,我們暫且不去深挖美元的歷史。因爲要明白爲什麼今天的美元霸權已經岌岌可危,只需要瞭解它的系統運作機制即可。

今天這個以美元爲中心的貨幣系統是基於債務來發行的。每一美元都是“借”出來的,而不是“生”出來的。所以,這個系統要一直運轉就必須保證信貸規模要不停地膨脹。因爲信貸只要收縮,相應數量的貨幣就會自行消失;信貸規模如果跳崖,系統就會陷入通縮螺旋,直至崩潰。所以,要確保這個系統的正常運作,有兩個條件必須被長期滿足:一、可以支持信貸無限擴張的經濟規模;二、穩定的利率;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高了阻礙經濟的擴張;太低了會摧毀信貸系統。

肆虐了幾個月的疫情、和“橫空出世”的暴亂,已經毫無懸念地使美國失去了這兩個條件。

今年三月,在美國政府財政告急、美股暴跌的當口,如果美聯儲沒有果斷把壞賬全部吞下,然後及時把聯邦基準利率直接降調到零,而且表示至少要保持零利率一年以上,上面說的那個通縮螺旋現在就恐怕已經發生了。這種李代桃僵的操作可謂立竿見影,馬上就給系統續了命。然而,扛着七萬億的壞賬和長期零利率的美聯儲,無異於中了“五步裂心掌”的比爾。雖未卒,卻已卒。

因爲,美聯儲如果不持續不斷地向市場提供流動性,並且毫不猶豫地吞下未來所有的壞賬,那麼通縮螺旋就會隨時現形;西方的整個金融系統就會在幾天、甚至幾小時之內崩潰。但這樣不停放水的結果就是:當它提供的超量流動性到達一個臨界點的時候,當它資產負債表上的壞賬達到一個臨界點的時候,市場對於美元內在價值的信心就會瞬間瓦解;而後整個世界會開始爭先恐後地瘋狂拋售美債和美元資產;天量的美元會潮水一般地湧回美國境內;惡性通貨膨脹會迅速在美國本土肆虐;屆時,美元雖然還在,但美元霸權就此瓦解。

其實,在某大國即是最大的世界工廠、又是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進口國的今天,沒有黃金背書的美元作爲世界儲備貨幣的根基已經名存實亡。用於接收和放置“後美元時代”財富真空的新體系實質上也已經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了。飽受美元疾苦的血汗工廠、資源國、和那些萌友受氣包兒們,現如今都已經準備好了碟子和板凳,坐在那等美元這個世紀巨瓜自行倒下、裂開,然後向每個人的碟子裏放上他應得的一瓣。

在不久的將來,美元無論是走向通縮螺旋還是超級通脹,這兩種版本的崩潰對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國的影響都會有限。然而對靠打白條過日子(60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又沒喫過半點苦、還互相看着都不順眼的美國民衆的衝擊,將會是災難性的。

總結一下:產業空心化、孿生赤字、美元/美債的結構性危機、等造成的慢性衰退被失控的疫情“升級”成一個經濟衰退的死循環。經濟空前虛擬化、人口結構空前複雜、社會空前撕裂、早已失去向外輸出矛盾手段的美國,它最後賴以生存的債務鏈條,如今也已經是命懸一線了。

美國已在社會坍塌的邊緣了嗎?讓我們用一百年前一位美國記者的話來回答:“有序社會和無政府狀態之間相隔的不過是9頓飯罷了。”

沒經歷過苦難的這一代美國人,他們在發現自己突然失去一切以後會作何反應?他們的反應對社會秩序意又味着什麼?美國各個種族、各個利益集團和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在完全失去外部供血以後的美國會如何繼續演變?今天城市化數十倍於“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供水、供電、通訊、食品供應,等這些基礎民生系統都掌控在利益固化的私企手中;面對一個比“大蕭條”更大的災難,這些高度依賴秩序的私有化民生系統會如何一個個地“失守”?城市居民又應該如何自保?平時已經糟糕透頂的美國治安,在“後美元霸權時代”又會變成什麼樣子?普通人又該如何應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