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博資源密集聯動,爲“長三角一體化”加固共同精神紐帶

湖州市博物館的“湖州之遠——絲筆茶瓷文化特展”將首個外展地選在上海,眼下正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熱展;上海博物館年度大展“春風千里:江南文化藝術展”,借展的文物中,90%以上來自蘇浙皖文博單位;年內,陳雲紀念館將把陳雲生平業績展送到紹興魯迅紀念館,爲當地的“四史”學習教育提供鮮活的教材……

隨着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這片區域迎來發展新機遇,文博資源的共享和聯動也越來越頻繁。據悉,藉助“長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館協會”“長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館教育聯盟”“長三角三省一市博物館文創聯盟”“長三角紅色文化旅遊區域聯盟”等平臺,未來,長三角各級各類博物館將展開更全面深化的合作,實現長三角文物文化事業“一體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

“長三角的文化根脈是江南文化,有根就有共同的土壤與水源,有共同的精神紐帶,而且會在不斷交流互動中加強加深加厚。”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胡曉明如是說。

氣質不凡的區域文化爲文博交流打下重要基礎

長三角不僅風光好、氣候好、人傑地靈,且自古以來伴隨商品經濟繁榮和物質文明發展,逐步形成了風格獨特、氣質不凡的區域文化,這爲滬蘇浙皖四地的文博交流打下重要基礎。以湖州爲例,這裏聚集了絲、筆、茶、瓷四種中華文明精粹的起源或者重大發展。眼下正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舉辦的 “湖州之遠——絲筆茶瓷文化特展”,精選近百件展品,呈現湖州獨有的中華文明物語以及物語背後所承載的人文底蘊和匠心精神。

比如,作爲名副其實的“絲綢之府”,湖州蠶事始於4000多年前的錢山漾,從三國至明清,一直有湖絲上貢的記載。據湖州市博物館劉小清介紹,當地因爲日趨繁榮的絲綢經濟,還孕育了“滬上湖商”這一富甲一方的羣體。1851年,上海商人用湖州輯裏村產的生絲參加倫敦舉辦的首屆世博會,獲得了金獎,輯裏絲由此聞名。“這次展覽來到上海,也是希望通過上海這個更大平臺向世界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動人故事。”

除了湖絲,湖筆文化亦令人關注。劉小清告訴記者,湖筆制筆約始於秦代,相傳秦朝大將蒙恬在湖州南潯善璉改良制筆技藝,並將製作方法教授給當地百姓,因此湖州制筆技術一直以善璉最優,歷代文人都爲湖筆留下過動人故事。在上海,善璉筆匠還開設過不少筆莊,老周虎臣、李鼎和、茅春堂、楊振華都是老上海人熟悉的品牌。

多途徑、多形式,盤活利用好區域內豐富文博資源

“從歷史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來說,長三角文博資源的聯動有其必然性。”上海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鄭崇選說,江南文化,是滬蘇浙皖共有的精神家園。

呼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上海博物館聯手長三角13家博物館推出了國內首個以江南文化爲主題的文博展,展現江南獨樹一幟的文化魅力。與展覽同步推出的,還有“江南文化講堂”。該講堂聚焦江南文化主題,聚合海內外特別是長三角區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

除了江南文化,長三角地區在紅色資源聯動上也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以常州三傑紀念館不久前完成的《張太雷生平事蹟展覽》展陳提升工程爲例,該館向張太雷生前足跡所至的各個地方徵集展品。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提供的新近從俄羅斯徵集的張太雷、俞秀松兩人的委任狀以及他們向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提交的抗議書、工作報告和在大會上的發言等。“以前,很多人認爲張太雷的主要貢獻是領導了廣州起義,伴隨着這批檔案的公佈,張太雷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史上的重要貢獻不斷浮出水面。”常州三傑紀念館負責人黃明彥告訴記者,該館多個基本陳列的展品,均得到了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等多個文博場館的大力支持。

滬蘇浙皖還嘗試着通過旅遊這一途徑,盤活利用區域內的紅色資源。比如,“跟着課本去旅行——長三角紅色文化研學線路”以《讚美》《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葉聖陶先生二三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等課本中出現過的十篇課文爲引,串聯起近20處紅色遺址遺蹟。該線路一拆爲二,學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兩天一夜的《新青年經典傳習路》或者三天兩夜的《百萬雄師過大江》。

這片區域文博資源的聯動還在繼續。年內,陳雲紀念館將把陳雲生平業績展送到紹興魯迅紀念館,與此同時,在該館的紅色故事大講堂中邀請南湖革命紀念館前來展演,攜手傳播紅色文化。

“滬蘇浙皖文博資源的交流和共享,可以提升長三角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的品質和內涵,助力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區域層面得到整體的推進,爲長三角‘一級三區一高地’目標的實現,提供強大的文化動力。”鄭崇選表示,高質量文博資源的滋養不僅滿足了公衆深層的文化尋根需求,鑑古知今,同時在積極的交流融通之中促進長三角區域不同類型的文化形態相互吸收借鑑、融合昇華,不斷增強彼此之間的文化認同,進而形成三省一市共同認可並自覺滲透於廣大民衆日常生活的新時代江南文化。

(圖片來源於文匯報及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