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告別“穩賺不賠”時代,銀行理財還能“買買買”嗎? 

作者:張千千

銀行理財產品動輒4%甚至5%的收益率已成“過去式”。今年上半年,理財產品收益率延續了去年整體下行的趨勢,部分產品甚至在年中出現負收益現象。專家提示,下半年理財產品價格仍有較大波動可能,投資者“隱性剛兌”的預期要不得。

今年6月,引人關注的銀行理財負收益情況,讓諸多投資者意識到打破剛性兌付不僅僅是一句口號。

引起市場廣爲關注的是招銀理財“代銷季季開1號”,近1月年化收益率曾達到-4.42%。但記者發現,除此之外多家銀行的多款產品都曾在6月份出現過負收益。

新網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這是由於5月份以來債券價格下行明顯,部分以債券爲主要投資標的的銀行理財產品受到較大影響,出現了浮虧。

事實上,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下行已不是朝夕之事。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1月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就已降至4%以下,隨後收益率整體呈下降趨勢,5月上旬跌至3.7%左右後小幅上行,6月平均收益率約爲3.8%。

專家認爲,理財產品收益率降低的因素有三:一是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使得市場資金成本有所下降;二是資管新規過渡期內銀行資產端結構性調整仍在繼續,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受到約束,新發產品難維持較高收益;三是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類資產價格總體下降。

與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同進退”的還有“寶寶類”理財產品。“把錢投進餘額寶以後我不會每天關注收益,但最近偶然發現收益率還沒有之前的一半多。”年過五十歲的北京市民王女士說,自己理財知識不多,選擇餘額寶這類理財產品就是“圖一個省事”。

理財產品收益整體降低這件事,很多以“省心省事”爲主要訴求的投資者是從餘額寶等“寶寶類”理財產品收益滑坡感受到的。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採集的78只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樣品數據顯示,今年1月初,這些產品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約爲2.63%,6月底平均收益率已降至1.72%。

據瞭解,貨幣基金主要的投資品種是短久期國債、金融債、高等級信用債、存款、存單和質押式逆回購等資產,此類資產與央行的貨幣政策、銀行間的資金面高度相關。

“目前可投資的資產收益都出現大幅下調。”天弘餘額寶基金經理王登峯預計,未來貨幣基金收益率會繼續小幅走低,大部分貨幣基金產品在2%以下的水平將維持較長時間。

收益降低了,甚至不保本了,理財產品還能“買買買”嗎?

對於負收益現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短期賬面的負收益並不代表最終的負收益,對於長期理財產品,投資者不必過度關注產品的短期淨值波動。

但同時專家也提示,下半年,隨着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發展,理財子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重或將上升,理財產品價格波動情況可能會更多,幅度可能會更大。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之前,應打破對銀行理財產品“隱性剛兌”和“固定收益”的預期,正確認識淨值型產品。(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