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東,有個核心崗位叫“採銷”,在阿里,有個耳熟能詳的的職能叫“小二”。採銷——顧名思義,就是採購+銷售,京東有的部門是採銷分離,大多數部門往往是採銷一體,將銷售和供應鏈職能融和,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而小二這個稱呼,也是非常符合阿里的企業性格,如同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店小二”一樣,迎來送往,招待客戶,有酒上酒,有菜上菜,這其實也是給客戶既銷售產品,小二也同時會對店裏的窖藏非常清楚,這同樣是銷售和供應鏈的一體化。

由此,通過兩家電商巨頭的叫法上,已能見識這2個職能的重要性了。

商場如戰場,而恰有句名言:槍桿子裏出政權,銷售的價值毋容置疑,就是攻城略地,打天下的,而供應鏈的價值就體現在”保障”二字上,有了握槍的手,還得確保有糧草彈藥,正所謂:巧婦善爲”有米”之炊!它決定了能不能發出炮火!

衆所周知,在互聯網運營、電商運營的體系裏,包括了很多維度,例如:品類/產品的銷售操盤、流量分發、營銷活動、頻道運營、商家運營、供應鏈運營管理、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數據運營……等等;

在之前,我已先後發了 《電商思維下的產品運營及管理》《流量戰爭》《覆盤京東雙11、618運營全案》《解碼頻道運營,京東運營的二三事》 4篇運營文章,分別從品類銷售操盤、流量分發、營銷活動、頻道運營四個維度闡述了對電商運營的理解;

本篇爲第5篇內容,重點從銷售&供應鏈運營的角度出發,寫一寫我在小米銷售&供應鏈運營和京東採銷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

這篇文章,也是寫作用時最長的一篇內容,因爲,供應鏈運營,是一個很獨特的領域,供應鏈往往是和實體經濟、工業、國家民生、商業聯繫最緊密的。

序言:供應鏈之於我國

治大國若烹小鮮,國家層面的需求和民生市場層面的需求,邏輯是相通的。我國70年來,在復興“漢唐盛世”的中國夢的路上,一日千里,成就無數,這其中有一項了不起的偉業,就是:

我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41個工業大類,191箇中類,525個小類,具備非常完備的工業體系,我國的工業製成品,在世界500多種產品裏,有220種產量高居世界第一。

——共青團中央

這項成就,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在突發情況下的供給保障能力。

比如:今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擁有對全球的醫療物資供給能力!無論是口罩這樣的基礎物資,還是呼吸機這樣的醫療設備,我國的工業產能,都在今年獲得了全球的矚目,短時間內極大的幫助和緩解了全球的需求!保障了全球的醫護!

在這裏,先爲我國點個贊!!

不過,在疫情初期,因爲疫情的突發性,全社會對於醫療物資的緊急需求,所帶來的各種供應鏈問題,當時也讓有些人疑惑,那段時間,記得網上也時常能見到一些反問——既然我國擁有全產業鏈,爲啥在疫情當初,連口罩這樣的基礎工業產品,都沒法滿足社會的需求?

提升供應鏈供給能力,有四點核心:

  1. 源頭供需平衡管理
  2. 其次是工業化產能供應
  3. 其三是規模化效率,包括人力+自動化技術效率
  4. 其四是物流保障能力

隨着70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目前在第②點和第④點,已經是非常厲害,全球領先。

比如第②項,這幾年我國宏觀經濟中一直倡導供給側改革、去產能,其初心,就是源於我們非常豐富、全面的產能供應,當然也是爲了進一步推動我國工業升級;第④項物流能力,郵政、京東物流、菜鳥網絡、順豐、四通一達等等可以覆蓋到我國全部的2800多個縣——能在這麼廣袤的土地上,覆蓋所有基層縣級、鄉鎮級的物流需求,我國是唯一一個做到的國家,京東的亞洲一號物流中心,智能自動化水平相當高,效率極好,24小時運轉。

再比如,上半年的媒體報道:

那麼再看第①點,正常時候,因爲我們第②項的能力,所以日常的產能就能有效確保市場的需求。

但一旦供需平衡被打破時,那這個市場反饋,就會第一時間反溯到產能供應上;這就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非常高效的實現供給產出;這又取決於第③點的規模化效率上。

對於無人全自動化工廠,那效率自然是毫無問題;若並非是全自動化工廠,那很多生產環節,依然都需要人力資源。

當春節來臨時,人力本身就成了最直接的一個影響因素了,產能效率無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當需求遠遠>供給時,還可能出現擠兌、主觀的囤貨等現象——比如《建國大業》電影裏的有一幕,因當時上海經濟混亂,供需極度不平衡,很多商家囤着大量物資,也不出售。

01、4個故事,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漢武帝元狩四年春,大漢發動對匈奴的最大規模戰役漠北之戰,名將衛青和霍去病,統帥10萬騎兵北征,最終畢其功於一役,大破匈奴主力,霍去病封狼居胥,從此打通河西走廊,拓疆萬里直達西域。而爲了保障這10萬騎兵的軍需糧草,漢武帝是以十四萬匹戰馬及五十萬人組成了龐大後勤補給線。

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爲“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爲“特行者數十里,羣行三十里”,爲蜀漢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成吉思汗西征,橫掃歐洲,一直打到意大利,隨軍出征的騎兵每人至少會配備3匹戰馬;一路上換馬不換人,一匹馬累了換另一匹,所有糧草補給都是就地補給,利用佔領地和敵方的物資補充自己,以戰養戰。

朝鮮戰爭期間,我志願軍和美軍、聯合國軍正面交鋒,從第一次戰役開始,從鴨綠江一路打過三八線,打垮美軍,攻佔韓國首都漢城(今首爾)。其中在長津湖戰役時,我志願軍爲了切斷美軍逃跑路線,將途中必經的水門橋兩次炸燬,最後一次我們乾脆連橋基也給炸掉,美軍情急之下直接從日本空運來8套每套重達1.1噸的移動橋組件空投到美軍陣地,然後架設了一座移動橋才得以逃脫,但我軍當時已沒有足夠炸藥補充了;在上甘嶺戰役時,有個詞“範弗利特彈藥量”,指的是美軍在短短的9天時間裏,共向我志願軍陣地傾瀉了190萬發炮彈,連同5000多枚航空炸彈,將上甘嶺山頭整整削低了兩米,投放的彈藥總量是平常五倍(如下圖彈殼量)。

圖片來源丨知乎

上面四個案例,漢武帝漠北之戰,是集中全部資源(物料儲備),規模化生產、供給、運輸、存儲、消耗的供應保障作業,直接將供應鏈前置到戰場一線,實現即產即銷,既銷既用——和現在的“廠家直銷”,簡直異曲同工!

諸葛亮六出祁山,通過木牛流馬的高效供應鏈物流體系,大容量,高頻次的供給、運輸、存儲,及時保障了大軍的糧草軍需;優秀的供應鏈工具/系統,可實現效率最大化,事半功倍,如同今日之中國物流、雲服務等。

成吉思汗西征,騎兵所到之地,無不就地取材,不論是糧草,或是物資供應,皆在攻城略地之後本地化解決;可謂全球供應鏈管理中,本地化策略運用最經典的例子——本地化備料,本地化生產,本地化運輸,本地化消費!

朝鮮戰爭,美軍的海陸空一體協同,通過供應鏈前置,倉儲物流前置,將諸多軍需供應,物資,提前囤積在日本,或者通過日本採購,方便美軍投放到朝鮮,這種富裕的現金流,高效的後勤保障體系,才得以讓美軍最後沒有全軍覆沒,否則……(此處省略一萬字)

軍事,往往是 供應鏈運營藝術 的綜合體,往往是供應鏈運營和管理上,最傑出、具代表性的實踐,運用最嫺熟的案例;

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供應鏈價值最經典的總結!

戰場上的供應鏈,要的是充分的時間、效率和高品質:

  • 時間:能及時響應,要糧有糧,要物資有物資,及時雨一般
  • 效率:高頻次全方位保障,不至於寅喫卯糧
  • 高品質:最理想狀態是戰場上每天都有新鮮糧草,常規情況,至少也要能確保糧草的安全上有保障,物資的的品質上有保障,如果在戰場上,軍需物資,品控不好,故障率,返修率居高不下,那結果……後期保障的時效、品質,這些都是衡量一次戰役勝利的必要條件。

商場如戰場,道理一樣。

當然,企業供應鏈和戰場需求,也有不同的方面。

戰場上,糧草的庫存週轉率可以做到非常高,可以說越高越好;歷史上就有囤積糧草超過10年的城池,可謂固若金湯,有糧有草,軍心就穩定。

但在商業上,週轉率最理想的情況是:生產10K,然後立馬就能出掉,不壓貨,週轉效率最好;此時倉庫空置率無限接近於100%,現金流最大化,所有投入的成本立馬都能回本變現,並獲得預期收益,然後不斷生產,不斷出貨,往復循環……

這是任何一位企業負責人,任何一家公司都期望看到的良好結果;簡直就是神仙般的商業運營,銷售運營,供應鏈運營!

02、銷售與供應鏈的差異點

以前在京東期間,我當時主要負責了自營採銷的事情,在小米,先後有負責手機銷售、生態鏈產品的銷售&供應鏈一體化運營。

如前文所述的,銷售和供應鏈都是缺一不可,這關係就如同太極圖,互有因果,休慼與共,但在流程和實際操作中,這2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分:

第一:銷售更多關注的是用戶需求、銷量、客單、客流量、PV/UV、轉化,是以用戶爲中心的;線下銷售體現更明顯,可能天天拜訪客戶;而供應鏈關注的是預測、產銷協同與計劃、庫存、物料計劃、採購&生產&交付、倉容、物流,是以保障任務爲中心的;

第二:銷售關注的時間顆粒度,標品是按天來算的,一旦業績目標確定,就要確保每階段乃至每天的銷量達成。責任心越強的部門,對每天的銷售進度越關注——比如手機產品,一天達不到銷售,後續就會有壓力;三五天進度滯後,就要儘快準備預案,怎麼能把減少的量補回來。

市場競爭越激烈,銷售盯的顆粒度越細緻:日銷趨勢,最能發現數據浮動異常,是高了還是低了,最有價值——日銷是爲未來一個月的銷售做預估;周銷爲未來2個月做預估;月銷爲未來3-6個月做預估。

而供應鏈運營,往往是按月的進銷存來覈算的,本月庫存多少,下月需求多少,交付時間deadline是什麼等等?

【當然也是可以按周來看,業務不同,算法不同】

另外,非標品,比如瓜果蔬菜、生鮮,保質期太短,銷售&供應鏈的關注顆粒度會統一都會更短;我曾經在美菜網做過一次交流,他們介紹到,蔬菜產品的運營優化是按天,甚至按小時看的,因爲蔬菜是有保質期。

第三:銷售關注的是當前動態,針對既有數據,真實反應當前及過去的用戶需求;供應鏈關注的是未來需求,是爲了繼往開來,提前儲備糧草子彈(糧草先行)。

兩者綜合,才能保障從當下到未來每個階段的業績表現,並能爲可預期未來的業務決策,形成有效的支撐。

第四:在實際業績上,銷售更多關注看的是點和線,是某個或某幾個渠道的市場變化,銷售進度,重點品銷量趨勢;而供應鏈關注的是面,是上下游,整個產業鏈的關係和溝通,是網絡化的。例如:手機有CPU、射頻芯片、音頻模塊、通信模塊、攝像頭、屏幕、殼膜等等複雜的供應鏈網絡,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缺損,必然會導致整機的產能供應,再到原材料的MOQ、MPQ的限制等等,就更精細化;

03、個人供應鏈,履約成本≈0

前文有提到,供應鏈是和實體經濟,國家民生息息相關。

在我們個人的生活中,依然處處體現着”供應鏈”的管理。

平常,我們不僅可以網上買東西,還可以實體店買東西:大潤發貴了,可以去華聯;京東貴了,可以選擇天貓;產品性價比不高了,可以選擇小米……這種個人供應鏈,我們都是貨比三家擇其優而買,且週期靈活,選擇自由,履約無壓力。

因爲個人供應鏈管理是單純的買方行爲,無需合同,無需談判,無需MOQ等等限制!

最根本原因,在於供應方數量龐大,可選擇性極其豐富,所以在市場行爲中,就變成了買方模式!

個人供應鏈,是多對多的匹配:這個超市沒庫存了,不銷售了,關門了,個人還可以選擇其他任意超市/便利店;反過來,任何超市/便利店,也不缺少一個用戶,對於門店的銷售和供應鏈無關緊要……所以這種供應鏈關係,履約成本≈0,價格的少量浮動對於個人的採購決策的影響微乎其微:一瓶農夫山泉,貴1毛錢2毛錢,個人用戶基本上不會過於關注。這種供應鏈典型特徵就是不依賴。

但對比而言,企業供應鏈管理、供應商和客戶相比個人和超市,最大變化是:不論供給側還是需求端,都大幅減少。

物以稀爲貴!隨之帶來的就是成本的提高,切換供應商和需求端的成本也就隨之提高;因爲稀少,所以“珍惜”——不論是單純的商務合作關係建立,還是戰略關係合作,供應鏈關係更加依賴(有被動,也有主動)!

04、供應鏈的進化——金字塔結構

供應鏈關係的發展,也是伴隨着社會和商業文明的演變而發展。隨着歷史進程,有了數次的迭代。

人類社會伊始,便有個人需求,同步誕生了以物易物,個人商貿的交易;這時候,供需雙方基本是個人與個人,供應鏈簡單、直接。

而後,人口逐步增長,隨之需求多樣化,便產生了集市;供應的一方,也逐步從個人演變爲“小B”商戶這樣的家庭集體單位——因爲家庭作業,意味着比個人效率更高,人力資源相對豐富;所以也陸續出現了家庭手工業,這時的供需關係變爲了個人與小B商戶,同時因爲手工業原材料和成品之間的需求,小B單位之間也有了供需關係。

之後,人口進一步增長,市場越加繁榮,一部分小B先行發展起來,固定爲以商業爲生存方式,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小微商業組織;有的成長爲中小型商業組織,也開始有了僱傭關係,人力資源突破單一家庭;市場競爭激烈,供需關係網絡化,既有縱向滿足終端用戶需求的供需交易,也有橫向同級別商家之間的供需關係和競爭。

再之後,人口規模化增長,交通、教育等社會基礎設施全面發展,社會交流全面普及,經濟繁榮有活力,並且直接促進了金融業的繁榮。例如:我國宋朝時經濟活力冠絕全球,非常富裕,而歷史上首次出現的紙幣,就是宋朝的交子。此時,部分有能力的商家成長爲中大型經濟體,或者經濟組織,供需關係複雜多樣,供應鏈關係升級到了體系化的階段——我國曆史上晉商、徽商、浙商等商幫聞名天下,形成了獨特的儒商文化;山西喬家在清朝時富可敵國,金融業覆蓋全國。

到工業革命以來,科學知識有了劃時代的躍升,創新技術層出不窮;人力、資金、科技等大規模成熟和實踐,公司/企業等現代化經濟結構的誕生,並隨着互聯網、全球貿易,部分中大型商家,逐步形成超大型行業巨頭和跨國經濟體。

此時的供需關係非常複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正如今日之G2。

而整個產業鏈,針對某個需求場景所誕生的各級供需單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廣泛的縱橫捭闔。這裏面既有行業巨頭,也有終端用戶,便形成了垂直的金字塔式的供需關係網!

在這個金字塔結構中,有如下體現:

1. 終端用戶是基石

整個供應鏈結構中,個人始終是最根本的需求方。

終端需求是核心,是基石,是金字塔的基座。基座越大,這個金字塔越穩定,上游產業鏈的各級供應商活力更大,動力更強,交易更頻繁,供應鏈關係更緊密。

2. 供應鏈遞減邏輯(max值)

終端用戶的規模大小,決定了上游產業鏈的規模數量和大小。

需求的用戶越多,供應商就會越多,反之也成立。終端需求的規模,決定了這個市場的供應鏈的最大規模(max值),塔尖和中部位置,只可能≤下一級的需求,比如手機用戶國內14億,手機品牌、手機銷售商戶的數量肯定遠低於14億。

3. 緊密圍繞用戶側需求

行業不同,終端需求勢必不同,供需規模和方式,自然也就不同,但最終企業價值的供應,都直接取決於用戶側的需求落地。例如:手機和IT系統解決方案,一個面向2C普通消費者,一個面向2B企業,市場規模不同,銷售方式不同,售後服務也迥然不同。

4. 得用戶者得天下

當終端需求規模較大時,蛋糕誘人,能吸引衆多的供應商來競爭;最終誰的企業價值、產品價值優秀,口碑好,誰就能獲取更多的用戶和黏性,並以此在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供需關係就更牢靠,話語權更大,從而形成了小廠、大廠的不同。

這在互聯網企業也適用。

比如:平臺型企業美團,本身的供給就是服務價值,就是連接不對稱的地域信息/數據,一方連接用戶,一方連接商家,但當用戶規模達到超大規模時,便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5. 供應鏈動態循環

金字塔結構中,供需關係是雙向動態變化的:

當市場需求較大時,供應商爲及時獲得更多利潤,往往會開足馬力提高產能,供需關係,會從極度短缺逐步提升到少量供應不足,然後突破供需相等的臨界點,增長到供應略大於需求;此時企業產能能夠全部覆蓋所有需求及彈性增長需求,且沒有較多浪費,形成了良性供應鏈、良性現金流循環。

而後,部分企業爲了進一步拓展更多市場,通過各種銷售策略走量,再往上提升產能;然後,當企業意識到產能較多,有額外富餘時,會自我修正,讓產能回落到正常供需階段……這是一個完整的供應鏈動態循環

6. 倒金字塔風險:供需不平衡的漏斗

但當整個產業都有過多的富餘產能,遠遠超過用戶彈性增長需求時,就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需求只有10個,供給卻高達100個,就像原本穩定的金字塔倒過來,變成漏斗一樣。

此時供需極度不平衡,這樣的供應鏈關係肯定無法持久成立,甚至會出現不可思議的一幕:比如價格倒掛,倒牛奶現象。

例如:今年5月20日,美國原油期貨價格,出現歷史上首次的負數,跌至每桶-37.63 美金——就是供應商賣你一桶油,反而要倒貼37.63美元給你。

那麼,在這個需求場景中,各級供需單元,所表現出的供應鏈能力如何:

1. 金字塔最頂端的供應商

數量稀少,供應鏈網絡中,佔有絕對話語權,供需關係既有對外供給,也有自身需求。

本身的供給價值主要是滿足它的終端用戶及需求,它既可能有面向2C的需求,也可能有面向產業鏈各個層級2B的需求,供給方面一般都是大型、規模化銷售體系。

例如:手機產業鏈中的華米OV,市佔率合計90%以上,銷售體系也覆蓋全國,有直面用戶的門店,也有各級渠道;而需求方面,行業巨頭、中大型企業的自身需求,大多都是科技+資本+人才的需求。例如:手機產業鏈中的華米OV的需求,往往是中芯國際、高通、ASML等優質供應鏈單位。

2. 中小微企業(部分科技,部分資本,部分人才)

這部分不同於行業巨頭那麼數量稀少,中小微企業,它們可以說是我國實體經濟、供應鏈網絡中的中流砥柱;如同叢林生態一樣,茂盛活躍。

例如吳曉波激盪2020演講裏,提到這樣一段話:

我還調研過一家制造業企業鴻達模具,它生產的產品叫電機鐵芯模具。

它是中國典型的中小企業,企業不大:一年營收約5000多萬,員工200多人,但其產品在中國有70%的市場佔有率。

這類企業很不起眼,但是中國的國民經濟中有一個數據形容它,叫“56789”——它們貢獻了中國50%的稅收,60%的GDP,70%的專利新產品發明,80%的就業和90%的企業數量。

——吳曉波激盪2020演講

這類企業,往往規模中小。那麼在供給關係中,既會作爲供應端,滿足上下游各級需求;同時也因爲自身規模原因,只能僅限與某個或某幾個垂直領域精耕細作,而無法形成全產業鏈系統;所以往往需要在產業鏈中橫向+縱向的競爭採購,既有原材料的需求,也有半成品的需求……等等。

3. 小B商戶

自由職業者、個體戶、夫妻店,都是這裏面的代表。

他們是供應鏈體系中的毛細血管,往往會有非常頻繁的供給合作,這種合作關係,一榮俱榮。

例如:浙江的一個淘寶村,就具備一整套供應鏈網絡——從物流運輸、包裝生產,到成品生產等等一應俱全,各商家之間互相溝通,現金流交易的頻率也是非常高。在供給關係中,他們大多不進行規模化生產,只做供應,賺取跨區域的成本差價。

4. 至於最基層的個人需求,都是向上採購,獲的供給服務,自身並無產出。在買方市場,個人需求會強勢,在賣方市場,供應商一般強勢。

5. 供應鏈合縱連橫,如同圍棋,縱向供需、橫向競爭

① 在整個供應鏈金字塔結構中,最基層的2C需求滿足,不僅可以通過上一級小B商戶進行供需交易,而且也是可以跨越中間層,跨層級直接交易,或者說上面各級供給方,是可以跨層級直接面向終端2C用戶進行供給滿足。

比如手機企業,既會通過渠道商、電商平臺、小B商戶進行銷售,也會通過官網直接向用戶直接銷售,節省了大量的中間成本。

任何規模的企業都期望能夠把握到第一手的用戶資源,不僅在用戶運營層面可以更好的把握用戶痛點,在供應鏈層面,可以更加緊密、及時的做好供需平衡和計劃,提升供應鏈的價值和循環。

現在時興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廠店模式,都是相同的邏輯;最新興的C2M模式,也是一樣:電商平臺利用自身積累的消費大數據,在消費市場與生產製造商之間建立連接,依託大數據分析預測未來消費需求的發展趨勢,直接設計和生產出符合消費趨勢的產品,從而提升從工廠到用戶、從生產到消費的整個供應鏈的價值。

——這都是“得用戶者得天下”的邏輯。

② 2B部分,都是商用企業級合作,所以都是金字塔上面幾層之間行成供應鏈關係;當然,邏輯依然一樣,供需關係中,下面的需求大小決定了上面一層的市場容量。

而如前面所說,只有當最終端用戶足夠巨大時,所支撐起的上面的各級供應商也纔會更大,也纔會誕生非常巨大的行業巨頭,才能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生態。同時,也因爲資源、資金、人才、技術等的集中,會有稀少的掌握核心科技的壟斷巨頭。

例如:手機市場非常龐大,我國就有14億用戶,所以才保障了手機產品上下游的各級產業鏈、供應商、渠道商,也才誕生了華米OV、傳音這樣的行業巨頭;同時圍繞手機產品的銷售、研發、生產等等2B業務,就需要整個手機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需要規模不一的渠道銷售商家(線下+線上),需要屏幕製造商京東方、天馬等,需要指紋芯片商匯頂科技,需要芯片製造中芯國際、華虹、臺積電,需要光刻機ASML等各級產業鏈,同時,圍繞手機產品,華爲掌握了5G核心科技、臺積電掌握行業最尖端製造、ASML掌握上游最緊要的光刻機供需關係……

在手機產品的上下游供應鏈關係中,根據前面所述遞減邏輯,最終端用戶需求>手機企業數量>各級供應鏈>高端、頂尖供應鏈。

例如:手機品牌≥芯片製造商的數量,同時,芯片有製造的需求,有需要光刻機的需求,芯片品牌的數量≥光刻機廠商的數量;製造芯片的光刻機企業,因需求方是手機芯片的製造企業,所以光刻機的供貨商數量更少了——只有那麼幾家,頂尖的只有ASML一家,一年生產幾十臺,且還要提前預付款,預訂纔行。

ASML的需求方,主要是芯片製造商這樣的2B企業,這類需求方,本身已經處於金字塔的上層位置,數量較少,也就決定了他們的供需較少,交易頻次不會像終端用戶那麼龐大,交易那麼頻繁,所以供需反而直接、單一,基本形成了一對一的供需關係。

05、供應鏈供給和履約在線下

美團王慧文以前做過一次演講,講的是互聯網產品的劃分,裏面有這樣一段內容:

產品大師張小龍說過一句非常經典的話,“設計就是分類”。

對事情的分類,本身已經完成了設計的工作。

如果對中國互聯網整個產業分類的話,我們認爲可分兩類:A 類是供給和履約在線上,B 類是供給和履約在線下。

——美團王慧文

這個方法論,對於供應鏈運營也很有啓發性和參考性。

——因爲所有存在供應鏈業務的企業,都是B→B1的維度,也就是以實體產品爲中心的履約和供給,所以供應鏈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

所有電商企業,實際經濟中的各類企業商家,皆爲B1的維度。

供應鏈能力是否卓越,是否發達,是依託有先決條件的,就是線下的物流現代化、倉儲自動化,而這2者,我國已非常有優勢,這也是我國當前供應鏈能力全球領先的原因。

但如前文所述,供需平衡的運營,也是考驗供應鏈能力的核心要素。

在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共享經濟:共享單車。

我們往往在路邊看到大量空置的單車,不僅浪費資源,也無效佔用了大量公共用地;投放多了不合理,造成浪費,投放少了又不夠。所以,在美團單車、滴滴青桔、阿里哈囉的運營中,供需平衡的運營,是一項非常有挑戰的事情;

① 2B服務型供應鏈:如阿里雲,IT產品雖然也需要線下履約,裝機調試軟硬件系統設備,去參與售前、售中、售後,但往往因爲是項目制或者合同制,絕大多數都是一次性交易,簽約更多的常見的主要是後期的運維服務,所以相對而言,供應鏈體現的就少很多;

② 常態供應鏈:相比IT服務,正常供應鏈的特點是常態化、高頻作業,日常的銷售和供應鏈工作,是需要每天、每週、每月、每季度的運營(計劃與分析)。製造業,服務業,家電數碼,快消品行業都是這類。

06、供需相等≠供需平衡

供需相等,是供應鏈運營中最理想的狀態——即生產的量,剛好和需求的量相等;這時候生產多少,銷售多少,或者說銷售多少,就生產多少;產能=需求,非常和諧,永遠不會出現擠兌、爭搶。

只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在現實中,供需相等既不會出現,就算相等也一定無法滿足所有的用戶需求。

Why?

這裏,需要提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地鐵公交現象”。

我們都坐過地鐵、公交,你會發現:當你上車後,沒有人站着,都是坐着的情況時,那這輛車上就一定會有空座位。

當然,也有可能正好是滿座,不過這種概率無限接近於0。

所以,要麼乘客都坐着,此時是座位數>乘客數;要麼有乘客站着,此時座位數<乘客數。

這個現象,和供應鏈運營中的供需關係一模一樣,實際業務中,供應鏈運營,永遠都是需求方和供應商之間的博弈;而且由於市場需求永遠都是在動態變化,不斷波動,且會有彈性增長的浮動需求,所以幾乎不可能出現供需完全相等的情況;要供需平衡,實現無擠兌,不爭不搶,那就必須要確保供應>需求(略大於需求),才能實現平衡。

【如果供應遠大於需求,那就是另一種情況:產能過剩】

07、銷售&供應鏈運營中的“慾望和剋制”

我們在生活中購物時,肯定都碰到過下面的情況:我們就餐時,喜歡的菜品卻售罄了;逛街時,看上了一件衣服,卻缺少適合的尺碼;電商平臺選購家電,選中一個顏色,發現無貨……

此時,相信你的內心定然十分鬧心。

站在用戶的角度,用戶肯定都希望所想即所得,永遠都有現貨。而每一位採銷負責人,其實同樣希望能夠擁有源源不斷的充足且全量的貨品供應,以保障銷售和用戶彈性需求,滿足每個用戶的需求也是運營人的一種使命和善良。

不過實際運營中,總會因爲各種各種的問題導致缺貨。

在小米負責銷售和供應鏈工作時,我有時會想:缺貨了被用戶批評,那要不多加幾單,把倉庫都堆滿,讓它慢慢賣,這樣不斷貨用戶體驗也能不錯……

面對用戶的這種直言反饋和需求,任何有責任心的運營負責人都會心懷忐忑。

基於對用戶的歉意,以及看着友商們拿走更大的市場蛋糕時的不淡定(無貨時,用戶自然選擇其他品牌),所帶來的這種對庫存的慾望,就像餓了的時候對美食的迫切;那種心情,用一句調侃的俗話:喫着碗裏的看着鍋裏的。

給用戶賣着貨,同時惦記着在途發貨的數,心裏又想着:準備多下點單,多備點貨。這種慾望,源自於對品牌的認真,源自於希望將用戶服務的更好的初心,源自於想把業務做到最好,充分滿足所有需求,永不斷貨,從而取得更充分的業績的動力!

且不說這些能不能做到,單從健康運營的角度出發,就不建議。

若沒有剋制,衝動消費所帶來的影響也是很多。

——雖然用戶的永遠現貨期望達成了,但企業端會有倉庫爆倉、供應節奏忽高忽低、庫存積壓、現金流缺乏流動性等等的問題……健康的供應鏈才具有可持續性!

據媒體報道:小米手機在2020年初,4G和5G切換的關鍵時期,基本清完了小米手機4G版本的庫存,輕裝上陣,奔赴5G戰場;這即是戰略決策,也更是供應鏈管理的非常理性的剋制力。

08、供應鏈大腦——精細化智能化運營

互聯網運營,是以數據爲基礎,銷售&供應鏈概不例外,但偏偏數據又是最不可靠的,因爲市場環境在變化,用戶需求在變化,銷售在變化,而所能看到的既有銷售數據,又其實都是過往的用戶需求。

今天所做的計劃,到下個月可能就需要二次修正;尤其在外部市場劇烈動盪之時,更是跌宕起伏。

在今年疫情期間,國內、國際市場不穩定,用戶需求波動非常大,3月做的M+3、M+6,到5月時,就已經不合理了;5月更新了M+3、M+6,在7月又有明顯變化,外界環境在變化,供應鏈運營自然更需要隨之變化。

所以,供應鏈還有個特點是: 常態化、高頻次的運營更新。

既然是常態化、高頻次的運營節奏,那麼最健康、最理想的節奏,對任何一個渠道而言,供貨曲線就應該是這樣的:

平常情況下,供應鏈運營能達到期望的狀態,就已經非常優秀了,且這時候銷售&庫存週轉往往是正比狀態,亦步亦趨。

但今年的特殊情況下,很多行業、產品銷量都嚴重下滑,且是持續性下降:第一個月的庫存週轉是1-2個月,到下個月就可能變成3-5個月,再往下走,就甚至變成3個季度甚至一年多時間,曲線就變成了如下銷售&庫存週轉成反比狀態:

供應鏈運營中的核心FCST計劃和進銷存模擬,它們的意義和價值,就在於通過不斷優化,對未來3個月、6個月、12個月的市場評估和模擬預判,將供應鏈無限趨近於理想或者期望狀態。

供應鏈最理想的效率:如同前文所述的,如果能生產10K的貨物,直接到用戶手中,那一不需要週轉,二不需要途中消耗更多公司資源(不要公司花費錢財去租賃額外的廠房、倉儲);不壓貨,週轉效率非常高,此時倉庫空置率無限接近於100%,現金流最大化,所有投入的成本立馬都能回本變現,並獲得預期收益。

這種理想需求的FCST管理,在於精確性——如果能精確到穩定的銷售,穩定的週轉;那不論管理多少品類,多少SKU,多少業務,多少供應商,都可以直接用數據化解決,一個公式,解決一切。

但正如同前面內容所述的,市場的特點就是變化的,銷售有很多未知:今天賣100臺,後天買150臺,大後天賣300臺,那所有的精細化運營,就都會打亂——這是一個渠道的變化。

那麼,當所負責線上線下多個渠道時,變化更多,不穩定因子就更多了。而且供應鏈經濟中,供應鏈管理的環節很長,從物料管理,到成品進出,再到銷售環節的供銷存,一環影響一環;有的產品備料週期很短,即採即用,有的備料會很長,短則2、3月,長則半年的都有,甚至有長達一年多的週期,包括上下游工廠的產能爬坡、迭代。

任何一個工廠,產線都是有階段性瓶頸的。產能會有峯值,短則數週,長則個把月都有可能;從模具爬坡、組裝爬坡,到包裝爬坡等等一系列提升,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且鏈條越長,不確定就越多。

銷售&供應鏈是以數據爲基礎,而數據卻不穩定,那怎麼辦?

其實這裏數據不穩定,有個前提,就是對時間顆粒度的考量和深度學習週期的考量:當時間顆粒度越大,數據越不穩定;但當時間顆粒度越小,數據便越趨於穩定。

例如:1月份和年底12月份比,數據的參考性、穩定性就低,7月份和8月份比,數據就相對有價值;一個月之中的這周和下週比,就更趨於穩定,乃至一天之中的上午、中午、晚上三個時間段的參考性、穩定性就明顯的靠譜多了。比如從月銷轉到時銷轉,精確性上看,時銷轉對當前業績更有參考性!

月銷轉=庫存/月平均銷量=目前庫存,能賣幾月

周銷轉=庫存/周平均銷量=目前庫存,能賣幾周

日銷轉=庫存/日平均銷量=目前庫存,能賣幾天

時銷轉=庫存/時平均銷量=目前庫存,能賣幾小時

……

要精確,就要細化。

不過SKU成千上萬,渠道越多,時間顆粒度越細化,歷史銷售數據分析越多,供應商越多,MOQ、MPQ越多,FCST越精確,數據量就會越大,且由於每個數據節點都是獨立的,沒有打通……

所以,未來的銷售&供應鏈,尤其供應鏈運營,是需要智能化的“供應鏈大腦”,以深度學習算法、AI人工智能的加持,來解決數據算法的問題,來解決核心數據可靠性、精確性的問題,更解決系統化數據運營的問題,來解決系統數據打通的問題。

京東內部,已實現智能化供應鏈,包括銷售、倉儲、物流,已經上線了智能補貨系統來幫助採銷進行供應鏈運營。

在現代軍隊中,往往是後勤裝備部門和行軍作戰官兵,系統化、一體化的配合,美軍目前的先進後勤保障體系,也是”聯勤”系統。

09、多對多的門店供應鏈

線下門店,是消費者經常惠顧的場所之一,線下門店管理的模式,在SKU層面,往往是交叉對應,多對多,每個門店管理銷售多個SKU,同時,每個SKU對應多個門店。

前文有舉例,生活中逛街時,往往會碰到某個款式、尺碼缺貨,需要從其他門店調貨,這其實都算比較好的了,更有甚者,會出現倉庫有貨,而門店卻無貨賣的狀態。

這在實際工作中,我去線下巡店,時常會遇到這種情形;根本原因,是門店運營不精細,部分原因在於財務流程或其他流程過長導致。

如何解決這種問題?

除了精細化運營外,還可以通過一倉發全國的模式。

這種形式,門店不設倉庫,只做展示型銷售,其實是把門店當做引流渠道;用戶購物後,從中心倉發貨。這樣的好處是:產品週轉效率高,不用考慮各倉區域的庫存平衡;倉儲物流集約化,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庫存成本和壓力;最適合短距離操作,也更適合小B商戶的加盟和運營,以及大家電的物流配送。

不過缺點就是:當較長距離時,就非常雞肋。

假如從北京給漠河發快遞,從江浙滬給新疆發快遞,那和從哈爾濱給漠河、從烏魯木齊給新疆各地發快遞完全是兩種體驗。

另一種,是區域倉儲節點網絡化,形成一倉發區域的方式。例如京東有覆蓋全國的8大核心倉,每個核心倉可以對比對應的大區,同時特殊品牌/產品可以申請臨時通道一倉發全國。

10、現金流最大化,供應鏈才最有價值

今年疫情期間,很多商家因爲線下客流量的大幅減少,入不敷出,不得不關閉營業;有些中大型企業,還能依靠融資、貸款來解決問題,而大多數小型店面就不容易渡過這個寒冬。

對於一個企業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資產,而是有多少現金流。

記得之前上清華大學學堂在線財務類課程時,清華老師就特別強調了現金流的重要性,良性現金流即使當時虧損,但依然不影響企業健康的發展,典型案例比如京東,近幾年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但之前很長的時間都是虧損狀態,不過實際並沒影響京東的發展,因爲京東現金流很穩健,這就是財務的力量!

在供應鏈運營的過程中,必不可少就會遇見大件、中小件、生鮮、液體產品、季節性產品等不同規格的產品。

  • 大件產品非常佔倉庫庫容,進貨少了不夠賣,但囤多了,就容易庫存積壓,而且大件往往成本高,更容易造成現金流的佔用。
  • 生鮮講究一個“鮮”字,需要時效性,財務結算也快。
  • 季節性產品像風扇、空調、衣服、餐飲等,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如果換季時還有積壓庫存,那對現金流的佔用就很大了。

前幾年,國內紡織產業產能過剩,導致競爭激烈,很多名企的產品銷售不如預期,有些企業庫存週轉都能超過2年,2年的現金流積壓對於一個服裝企業,真的是亞歷山大。

再例如今年H1的餐飲行業,春節期間因爲疫情的問題,需求餐廳不得不想盡辦法提升客流來變現,有的賣菜,有的共享員工,因爲大量的現金流都被春節原本預計的需求庫存所佔用。

所以,供應鏈運營的邏輯,就是運營現金流的邏輯,現金流最大化,供應鏈才最有價值!

11、供應鏈的運營安全和平衡

從去年5月16日以來,華爲遇到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美國先是把華爲加入對應名單,後又將源自美國技術的比例不斷下調至0%;對華爲而言,不可爲不緊張,甚至包括我國各行各業都感受到一陣涼風襲來。

美國針對華爲的一系列封鎖,極其考驗華爲的全球供應鏈管理。

不過從華爲的聲明中,可以看到華爲的未雨綢繆。華爲提到,老早就有“備胎”的計劃,從各類新聞報道,也看到華爲供應鏈提前準備了一些備料儲備。

我老家有句老話:天晴改水路——天氣晴朗的時候,記得早點整理好水路,當下雨時就一切自然,不會出現糧食蔬菜被淹的局面。

供應鏈安全,一直以來,都應該是任何一家實體經濟所需考慮的戰略性方向。

之前還聽到這樣的一個故事:有家公司(後稱A公司),生產辦公文儀的產品,因爲他們是初創企業,沒有自己的工廠,所以找了OEM的工廠做代工,做貼牌生意。結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這家代工的工廠經過對業務的熟悉,加上沒有技術門檻限制;然後單獨和品牌方自行溝通,最後把自己變成負責這項業務,完全甩開了A公司,而A公司因爲失去了工廠端支持,業務一時難以爲繼。

商場如戰場,這本無可厚非,但也都體現了供應鏈的把握對企業的重要性——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裏,尤其是戰略性或者核心業務。

互聯網運營的本質是連接,供應鏈也一樣,且連接的維度更廣更多,從國家戰略級的供應鏈管理,到企業的供應鏈管理,都是承上啓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狀態,故而供應鏈安全是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

大的如石油戰略,決定了國家民生的日常,也決定了未來發展。從石油產業鏈,到化工產業鏈,都無不依賴原油產品,比如最基本的就是影響我們的油價漲跌。小的案例如剛纔的故事,影響一個企業的正常發展。

在個人供應鏈中,我們往往“貨比三家”;在企業而言,就更應該如此了——小到一個零部件,大到一個銷售渠道,多家供應商的參與,一方面是話語權的考量,另一方面是完善的供應鏈所必備的。

前面介紹的A公司,如果當時能至少有甲/乙/丙選項,也不至於一下子捉襟見肘。

13、結尾

我們都知道,交通領域的用戶訪問峯值,是一年一度的“春運”;電商領域的流量峯值,是雙11,那麼爲什麼12306和阿里,近幾年沒有出現 “平時一切正常,一到春運和雙11期間,就大規模癱瘓和宕機” 的情況?

這背後是雲服務科技的價值!

那麼,供應鏈有沒有可能形成“雲供應鏈”?平時產能有保障,出現採購洪峯時,也能扛得住這種需求?

國家高瞻遠矚,提出了很多有效的途徑—— “供給側改革”、“高職院校擴招”、“中國製造2025”、“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等 ,這些確實是實現更高層次供應鏈效率的有效途徑,未來可期!

作者:趙飛譚,微信公衆號:zhao-feitan

本文由 @趙飛譚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