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學大院

生活中,很多人“談蛇色變”,或是單純害怕,或是認爲它們噁心、冷血,對這一類動物避之不及;部分人對蛇的恐懼更甚,表現爲極度的恐蛇症。咱們的其他靈長類夥伴也多具有對蛇的警戒、恐懼行爲,因此一般認爲,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

在進化過程中,那些不怕蛇又粗心的祖先都被毒蛇或大型蛇類淘汰,早早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經歷了那些恐怖事件的倖存者們,把這種對蛇的恐懼借基因或文化代代相傳。

什麼樣的蛇算毒蛇?

相較於大型蛇類那肉眼可見的“物理傷害”,多數人更是對傳說級別的化學武器——蛇毒嚇得不輕。“這蛇有毒嗎”、“長成那樣,會不會有毒啊”等等類似的疑問,相信大家在談到蛇時常常都能聽到。

實際上,在全部蛇類中,毒蛇只佔稍多於1/5。人們常說的“菜花蛇”、烏梢蛇等都不算毒蛇。那麼哪些蛇是有毒呢?毒蛇包含許多不同的種類,其中有一大類長相格外特別——蝮亞科蛇類;這一類蛇類中包含多種赫赫有名的毒蛇,如盛名北美的響尾蛇、標配“原諒色”的竹葉青蛇和我國留名青史的五步蛇(尖吻蝮)。這些蝮亞科蛇類(蝮蛇)顏色、斑紋、體型各異,但都有略呈三角形的頭部和臉頰的一對“小酒窩”(稱爲頰窩);尤其是這對“酒窩”,是其他所有蛇類都不具備的鑑別特徵。

沒手沒腳的蝮蛇咋恰飯呀?

傳說上帝懲罰蛇類“以肚皮行走,終身喫土”,無手無腳確實是蛇類最明顯的特徵;而失去四肢、“終身喫土”的這些孩子實爲自然界中的“弱勢羣體”。在大多數棲息環境中,蛇類都僅作爲中低級捕食者,捕食一些動物也被其他動物捕食。生活已屬不易,但偏偏所有蛇類還都只喫葷菜,爲了順利開飯,不同的蛇類展現出豐富多樣的捕食技能。

那麼,面帶“小酒窩”的蝮蛇們怎樣才能順利“恰飯”呢?

技能一:伏擊出獵

如果說同樣作爲捕食者的貓科動物是把技能點都放在了力量、速度與敏捷上,是突擊隊般的角色,那麼蝮蛇首選的技能點就是耐心,更像是狙擊手。

蝮蛇是典型的伏擊型獵手。雖然多數貓科動物也會伏擊獵物,但這一點比蝮蛇還是略遜一籌。不同的蝮蛇根據自身的顏色、斑紋選擇合適的位點,在自帶的“迷彩”僞裝下開始等待獵物的到來。蛇類以較強的耐飢餓能力著稱。而蝮蛇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爲變溫動物的它們有着遠低於那些“熱血”獵手的基礎代謝率。

因此,其幾近點滿的耐心技能點賦予了蝮蛇近乎偏執的耐受“寂寞與無聊”的能力。或許是秉持着“獵物隨時都可能出現”的信念,在保持伏擊的過程中,蝮蛇在絕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接近“死一般的靜止”的狀態。一項對森林響尾蛇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守株待兔”的平均時間爲17小時,最長可超過67小時。想想這趴在原地、幾乎一動不動就好半天甚至幾天的狀態,就足以令一衆辦公桌前的人感覺腰痠背痛……

技能二:紅外感應

當然,耐心在伏擊獵物的過程中是極其可貴的品質,但僅靠這一技能點並不能順利開飯;即使是送上門的外賣,也需要自己下樓去取……因此,在漫長的等待、終於盼來了送上門的“外賣”之後,蝮蛇也選擇了其他合適的技能點。

第二技能點就來自那對獨特的“小酒窩”。蝮蛇的“小酒窩”可不是爲了美貌存在,而是它們的“第二雙眼睛”。這一對“酒窩”名爲頰窩,是高度敏感的熱感應(紅外感應)器官,用於接收環境中的熱信息(常稱爲熱成像或稱紅外成像)。

這一器官宛如影視作品中常見的紅外夜視儀,可以直接看到由溫度差異呈現出的周圍環境狀況,尤其對恆溫動物(如鳥類、哺乳類)的體溫敏感;著名的響尾蛇導彈便是基於這一器官研發而來。多數蝮蛇均會捕食鳥類、哺乳類等恆溫動物(尤其是各種老鼠),頰窩這一器官無疑對精確定位獵物具有重要意義。具有頰窩的蝮蛇可以在弱光、甚至無光的環境下依靠溫度信息進行捕食;在先天失明的情況下,頰窩甚至可以替代眼的作用,幫助失明的蝮蛇完成正常的捕食行爲。

技能三:發動毒擊

在使用頰窩精確定位獵物之後,第三個技能點就可以準備發揮作用了。對,或許你還記得這句話:蝮蛇都是毒蛇。既然頰窩已經完成了精確定位,那麼下一步就是使用毒牙這一技能發動精準打擊。蝮蛇均具有鋒利的管狀毒牙(類似注射器針頭),能夠在快速的攻擊過程中迅速撲咬、注入毒液。然而蝮蛇的毒牙其實非常脆弱,容易損壞、折斷。

爲了避免折損毒牙、同時保護自己免於獵物的反擊(被老鼠咬過的人都懂吧=_=),蝮蛇通常在攻擊獵物後迅速撒嘴,縮躲於一旁等待毒液發揮作用;並不會像《航班蛇患》等電影中那樣一直咬住不放,尤其是對於體型遠大於自己的人類。被注毒的獵物往往仍可以掙扎逃離一段距離,逃離距離的遠近受注毒量、獵物抵抗力等多種因素影響,但這樣“到嘴的鴨子”多數情況下並不能“飛走”,蝮蛇可根據獵物留下的氣味痕跡(尤其是自己毒液的氣味)追尋獵物,然後順利開飯。

研究記錄中,有一條大盆地響尾蛇在攻擊後花費了26小時搜尋一隻自己放開的白尾灰兔,“功夫不負有心蛇”,這孩子還能幸運地找到自己的大餐。我想,下一次它一定不會再輕易放手了。

當然,仍有一些可憐的蝮蛇在鬆口後就再也沒能找回自己那逃走的獵物……因此,在攻擊一些反抗能力較差(如蛙類)、體型較小的獵物(如幼年小鼠)以及鳥類(這個要是鬆口了可能更找不回來)時,多數蝮蛇會採用咬住不放的策略,以節省搜尋獵物的精力;待獵物魂歸西天后,直接開喫就省事多了。

同時,多項研究顯示,蝮蛇更傾向於獵物從自己面前經過後、在遠離自己時發動攻擊,一般認爲該行爲是爲了從獵物的體側、背後發動突襲,增加捕食成功率。此外,爲保持毒牙的高效性,在第一對毒牙之後,蝮蛇保留有備用生長的其他毒牙,以便及時更換。

對於自然界中的動物們而言,生活從來都不容易;對於沒手沒腳、肚皮走路的蛇類而言,連滿足“恰飯”這一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困難重重。然而它們從來都沒有甘願“終身喫土”,而是在進化過程中不斷適應、發展,點開了自己獨有的技能點。作爲爬行動物中種類最豐富之一的蛇類,在“恰飯”這件大事上,它們展現出了高度的多樣性。篇幅所限,本文也只能簡單介紹蝮蛇這一類羣的前三個基本技能點。

希望看到這裏的你也能夠理解它們的精彩與艱難,我們和它們親緣關係甚遠,但都是自然的孩子。也希望未來的你在生活中再遇到它們時,能夠多一分包容,讓它們繼續着“恰飯”的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