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研究所:爲何說“中國衝擊論”是一種謬誤

美國卡託研究所網站7月8日文章,原題:考察“中國衝擊論”——與中國貿易正常化是一個錯誤嗎?  美國政治家和許多民衆認爲,貿易和全球化損害了美國的勞工階層,導致美國民粹主義抬頭。這種觀點稱,2000年美國通過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法案(PNTR)和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推動了中國的崛起和現在著名的“中國衝擊”——在1999年至2011年期間,中國進口的大幅增長據稱造成了約240萬個美國就業機會的損失。

特朗普2016年意外當選總統後,保守派和進步派都在爭論“華盛頓精英”的政策選擇,尤其是國際貿易自由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傷害了美國勞工階層,併爲民粹主義者創造了沃土。於是,將中國的經濟崛起歸因於PNTR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已經成爲一種時尚。

在對華永久正常貿易關係的研究中最簡單但最實質性的缺陷是,它忽視了過去20年來美國與中國貿易增長所帶來的有據可查的好處——這些好處往往是由美國勞工階層和製造業部門獲得的。

首先,研究發現,2000年以來的對華貿易爲美國消費者提供了充足的利益。例如,研究發現,2000年至2007年——“中國衝擊”的高峯期——中國的進口競爭對美國企業產生了實質性的“有利於競爭的影響”,並通過降低價格爲消費者帶來超過2020億美元的利益。對比“中國衝擊論”的研究數據,這相當於美國每損失一個製造業崗位,美國消費者就會獲得10.125萬美元的利益。

中國進口產品也爲美國公司,包括製造商及其工人帶來了巨大的利益。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研究人員估算,2018年美國人花在“中國製造”的進口商品上的每1美元中,約有0.56美元實際流向了美國企業和工人,這一比例是所有進口來源國中最高的。這樣的好處是講得通的:2019年美國勞動力市場數據顯示,可能從中國進口中受益的美國“藍領”工作包括運輸、物流、建築、維護和維修等,比製造業工作崗位多出數百萬個。

美國農民和工人也從對華出口中獲益。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地。美中貿易委員會數據顯示,2019年對華出口支持了美國110萬個就業崗位,涉及製造業、物流和服務業等多個行業。

也就是說,上述事實根本不支持美國政客和評論家的普遍看法,即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與中國的接觸是一個明顯的錯誤,拒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是現實的政策選擇,原本能改善美國今天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地位。這樣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作者斯科特·林西科姆,陳俊安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