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在元和中兴的前奏:唐宪宗李纯是如何做到穿新鞋而不走老路的?中我们说过,唐宪宗李纯自幼亲历战乱,目睹了藩镇割据对唐帝国带来的巨大破坏,即位决意消弥藩镇之祸。但祖父唐德宗李适在位时急于诉诸武力,结果是惹火上身,兵祸连结,不得不姑息求安。

前车覆,后车戒。后来的唐宪宗李纯不再那么意气用事,开始讲究用兵智慧了,在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等人的支持下,自元和元年开始至元和三年期间,并没有大张旗鼓全线出击,是“专挑软柿子捏”,掂量着开展武力削藩,有选择地干掉了西川、夏绥和镇海三个藩镇,几次胜利使得唐宪宗李纯解决藩镇问题的信心极大膨胀。

不过藩镇之祸由来已久,唐宪宗此前下手的只不过是几个相对弱小或者对朝廷仍然有敬畏之心的藩镇,对于割据已久的河朔藩镇还是尽量绕道而行,以和为贵。这就意味着唐宪宗的削藩之路并非坦途,免不了会吃亏摔跟头。

唐宪宗像

没钱打仗怎么办?

由于德宗时期对藩镇用兵频繁,导致军费激增,而且因为两税法的实施,也出现了一些弊端,那就是钱重物轻,且愈演愈烈,促成通货紧缩,加上私铸盗铸猖獗,国内铜钱紧张不说,底层百姓更是大量破产流亡。唐宪宗即位以后,在一方面限制铜钱外流和禁止民间储藏铜钱的同时,另一方面,逐渐将征收货币改为征收实物,承认了实物货币的存在。

藩镇的割据垄断破坏了统一的国内经济,山东、河北、河南等生产区域为藩镇所控制,除了依靠东南诸道供给钱粮外,朝廷财政极其困难,而削藩所需军费支出又占了很大比重。《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八中曾记载,翰林学士、司勋郎中李绛曾劝唐宪宗不要敛财,李纯应答说“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左衽,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耳。不然,朕宫中用度极俭薄,多藏何用邪。”

在李鸿宾的《浅论唐宪宗时期的钱荒-以中央与藩镇关系的角度入手》一文中介绍,在元和七年(812年)至元和十四年(819年)间,国库补充国家财政军费、俸禄等项开支达二百八十万贯,绢帛一百七十万匹段之多。在吴元济、王承宗连横抗命时,朝廷调集七道兵马讨伐,还曾出现了经费拮据的现象。

上文说过,唐宪宗曾任用李巽担任转运盐铁使,结果使得元和前三年的赋税收入一度超过两税法实施之初的收入。此后,唐宪宗先后任用李都、卢坦、王播等人担任转运盐铁使,李吉甫任淮南节度使,在这一点上,唐宪宗可以说是举贤任能,一方面兴修水利,促进江南农业发展,一方面懂得抓住财源,使得江淮诸道的赋税钱粮得以通过漕运北上以供军用。在制度方面,继续实施财税制度改革,调整上供、送使、留州钱物的比例,既减轻人民的负担,又限制了藩镇的财源。

不过,与朝廷不睦的藩镇节度使们也看到了江南的巨大财富以及漕运对朝廷削藩的强大帮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在朝廷发兵征讨淮西时,吴元济就曾经和李师道联合,干扰运输供应,影响淮西战场。

用兵强藩 左右摇摆?

安史之乱后,藩镇的根基其实并未动摇,唐代宗无力彻底铲除归降的叛军,转而将原安史集团盘踞的河朔地区就地分割给安史旧部门管辖,逐渐形成卢龙、成德、魏博三个势力最为强大的藩镇,结果是三镇藩将各自划地为王,“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日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力不能制.则含羞忍耻,因而抚之。姑息越甚,方镇愈骄。”

而正是这类河朔藩镇带了个坏头,使得其他藩镇对朝廷也是心猿意马,阳奉阴违,有的甚至与河朔三镇勾结共同对抗朝廷,如平卢淄青、淮西等军镇,这些军镇才是唐朝宪宗真正的心头之患。

河朔三镇

但削平藩镇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元和四年(809年) 三月,成德节度德王士真去世,其子王承宗自封留后,“割德、棣二州上献,以表丹恳。”唐宪宗产生了“欲革河北诸镇世袭之弊”的念头,打算发兵进讨。当时,翰林学士李绛等人就表示此时不宜出手,他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闻士真有子,久领兵权,今除别人,深恐未可。”李绛担心的是成德军周围的范阳(卢龙)、魏博、易定(义武军)、淄青等军镇节度使都一直沿袭了父子相承的套路,这时候如果动了成德军就怕其他军镇不会那么顺从了。其次,是江淮地区发生了水灾,朝中财政非常困难,用兵打仗的事还是从长计议。

大臣们出面劝谏罢兵,让唐宪宗也是骑虎难下,于是同意了王承宗担任成德节度使,重新任命“德、棣”二州主官。但没曾想魏博节度使田季安从中挑拨,朝廷的任命还没到,王承宗就反悔了,惹恼了唐宪宗,削除王承宗官爵,决定用兵成德。

当时,宦官身份的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逢迎唐宪宗的意愿,主动请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唐宪宗还是借助的宦官势力的支持,他以吐突承璀为行营招讨处置使,率左右神策军,并征调河东节度使范希朝、易定节度使张茂昭、平卢节度使李师道、魏博节度使田季安、卢龙节度使刘济以及昭义节度使卢从史等各路兵马,开始进攻成德王承宗。

终归是出兵的军镇各有私利,装装样子,使吐突承璀的神策军成了主力部队,结果是屡战屡败,朝中翰林学士白居易等人对宦官权力扩张,充任军事首领征讨藩镇的行为也是大为不满,反对用兵,加上李师道屡次为王承宗求情赦免,到第二年(810年)七月,这场军事行动以王承宗上表谢罪而落幕。最后,倒是靠巴结宦官上位的昭义节度使卢从使成了垫背的,被擒免职,最后赐死。

耗时近一年,耗费,结果不了了之,使唐宪宗李纯没能达到分割成德的目的,好在王承宗主动上表谢罪给了个台阶,不至于让皇帝颜面扫地。但这次军事失败着实刺激了唐宪宗,两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敢再轻启战事。

而且,在元和四年(809年)朝中主战派和主和派大臣们的争论中,还让他错失了一次对淮西用兵的机会。就在唐宪宗打算征讨成德之时,淮西节度使吴少诚染病卧床不起,本来在用兵成德问题上持反对意见的李绛等人再次进言,分析说淮西不同于河朔藩镇,没有同党,这时用兵淮西肯定能够取胜。

但一直对河朔藩镇耿耿于怀的唐宪宗为了能啃下王承宗这块硬骨头,无意中姑息了吴少阳,同意吴少阳为淮西节度使,提前给自己埋了颗地雷。

意外的收获 魏博送来的定心丸

元和七年(812年)八月,魏博节度使田季安突然去世,引发了魏博内部的权力混乱,此前,田季安夫人元氏拥立其子田怀谏袭位,因田怀谏年幼又委政于家奴蒋士则,但军士不服,推举田季安的堂叔、衙内兵马使田弘正(田兴)为帅。

魏博与成德同为一丘之,讨伐成德王承宗的失败,魏博田季安从中没少作梗。这个时候,田季安的死亡无疑于给唐宪宗送来了一个大礼包。此时的魏博军心不稳,是征讨还是招抚,这是个问题?

廷议的结果可想而知,主战与主和又让唐宪宗陷入两难境地。宰相李吉甫认为应趁虚而入,出兵讨伐。而同为宰相的李绛则与李吉甫相反,《资治通鉴·唐卷》中详细记述了李绛的分析,他认为魏博内部“分兵统于诸将”,这时的田怀谏、蒋士则都不能把控魏博内部的局势,朝廷完全可以采取大兵压境之策,从而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唐宪宗采纳了李绛的建议,并不理会田怀谏袭位的请求。果不其然,在田弘正(田兴)被将士拥立上任后,力排淮西、淄青、成德等军镇劝说他不要归附朝廷的意见,以魏博军籍和六州之地归顺朝廷,唐宪宗任命田兴为魏博节度使,封沂国公,赐名田弘正。

魏博的回归打破了自唐代宗以来河朔藩镇联盟割据的现状,打破了割据藩镇一直以来父死子继,不受朝廷约束的旧传统,分化瓦解了其他跋扈藩镇间的联盟,为唐宪宗继续削藩增加了获胜筹码,为开启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

用兵淮西 后武元衡时代的战与和

元和九年(814年)八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后,其子吴元济密不发丧,擅领军务,纵兵四掠,同时与两河藩镇相勾结。吴元济所据之地虽小,但由于处在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上,控制着朝廷转输东南财富的主要运道,其战略意义不言自喻。宰相李吉甫主张用兵淮西,得到了唐宪宗的支持。是年十月,在宰相李吉甫去世后,由武元衡继续主持用兵。

然而在淮西战事上,唐宪宗最初用错了军事主官,他先是任命严绶为淮西招抚使,可严绶只是个文官,在用兵方面是一塌糊涂,导致淮西之役出师不利。元和十年(815年),唐宪宗又调集宣武军韩弘等十六道共同进军攻打淮西。

吴元济的盟友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平卢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为保全他,“数上表请赦元济,上不从。”但唐宪宗是铁了心的要灭掉吴元济。王承宗、李师道之流转而破坏朝廷的军事行动,先是破坏官军补给,后派人潜入长安城,在六月三日,刺杀了宰相武元衡,御史中丞裴度也被刺伤。元和十年(815年)六月,裴度入相,继续主持淮西用兵事宜。

刺杀武元衡

长安城内一度笼罩着恐怖气氛,歹徒们还把“勿急捕我,我先杀汝”的纸条贴在京兆尹等衙门口。一时间,朝官们都不敢早上出门上朝,出勤人数都无法齐整。这反而激起了唐宪宗彻查此案、决心用兵削藩的勇气,于是要求宰相上朝时,准许金吾卫持刀露刃护卫。

当时唐宪宗怀疑是成德王承宗刺杀了武元衡,加上魏博田弘正的归附,唐宪宗认为在地缘上已对成德形成了合围之势,打算二讨成德镇。这一决定引发了宰臣张弘靖、韦贯之等人的强烈反对,这些人希望唐宪宗能够专心用兵于淮西。

果不其然,唐宪宗这次用兵的冲动又陷入了尴尬之中,不仅淮西战事没有收获,对成德的征讨也迟迟没有进展。两处战局时好时坏,财力损耗过大,主和势力再度所抬头,朝廷中主战、主和两派继续相互倾轧。先是主张彻查武元衡案,严查凶手的白居易,被弹劾是越级言事,遭贬为江州司马。到了元和十一年(816年)正月,中书舍人钱徽上疏说“用兵累岁,供馈力,宜罢淮西之征”,被唐宪宗罢去学士之职,一同上疏的也被免去了知制诰一职。接着这年五月,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被罢中书舍人,改为太子右庶子。双边作战一直持续到了元和十二年(817年)五月,唐宪宗才停止了对成德的征讨,专注淮西。

而在淮西战事方面,在朝臣多言罢兵息事、前线几近崩溃之时,名将李晟之子的毛遂自荐,使得唐军扭转了危局。先是魏博田弘正派出三千魏博精兵猛攻吴元济北部防线,使吴元济将淮西精锐集中于北线重镇洄曲,导致其统治中心蔡州兵力空虚,而蔡州处于河南平原地带,并没有山河之阻,这为南线唐军创造了条件,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十日夜,唐将李愬亲率九千精兵,雪夜入蔡州,一举荡平了淮西,复归唐朝统治。

李愬雪夜入蔡州

淮西连兵四年,终得平定,极大提升了朝廷的威望。先是横海节度使程权(程执恭)辞任举族入朝。再是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迫于形势,献地谢罪,此后在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成德归附朝廷。元和十三年(818年),朝廷讨伐李师道,第二年二月,李师道被部将刘悟杀死,淄青十二州尽归唐属,分设三镇。此后,卢龙节度使刘总日夜“自谋自安之计”,听命于朝。宣武节度使韩弘也同样慑于朝廷威势,辞去节度使一职,奉表入朝。

平定淄青李师道

结束语

从元和元年平定西川刘辟,到元和十四平定淄青李师道,唐宪宗一朝对藩镇用兵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特别是平定淮西后,元和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有了很大改观,从而出现了“元和中兴”局面。虽然中间因用人失当、军事部署失误,险象环生,好在当时唐宪宗还能够抓住天时、地利、人和,及时调整,使形势朝着有利于自己的一面发展。

元和方镇图

纵观整个元和一朝,边务战事相对较少,内部在削藩问题上虽有分歧,策略不同,但方向相对比较一致。唐宪宗在选拔任用贤相、能将方面上也做得比较成功,充分利用了藩镇间的变化和矛盾,恩威并施,能够及时抓住机会,使削藩问题上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其本人后期虽崇佛佞佛、骄奢淫逸,但仍不失为唐朝中后期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

(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各自媒体平台同号;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