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牛頓先生(賀寶輝)

對賀寶輝《中國創投集體踏空,DeFi開啓 區塊鏈 落地》一文的評價——朱嘉明

DeFi和“湧現性”

在科技與金融的結合或者融合中,存在金融科技化和科技金融化兩個並行的路線。隨着時間的推移, 科技金融化顯現了更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因爲科技金融化可以通過科技成果直接創造新的金融形態。DeFi正在成爲最值得關注的一種金融形態。

DeFi並非是全新的概念,也不是以全新技術爲基礎, 但是,DeFi開始證明它具有複雜科學關注的“湧現性”特徵,即基於“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自組織特徵。傳統金融體系的根本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其制度架構和技術基礎的滯後,無法適應貨幣金融生態的變異和自組織的內在需求。

請大家再溫習人們關於複雜性和湧現性的事例:單隻螞蟻幾乎沒有智商,不會形成任何影響。但是,由上百萬只螞蟻構成的羣體,構造出“超生物”的複雜結構,併產生“集體智能”。

寶輝的這篇文章對DeFi 的性質,潛質和張力,以及趨勢做了初步探討,字裏行間透出對DeFi 歷史意義的期許。無論如何,如果深入思考區塊鏈與金融的結合,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分佈式金融或非中心化金融的發展,都需要關注DeFi。

朱嘉明

2020.7.8.

公元2009年,化學家發明了一種新元素,那一刻元素週期表中突然多了一位。

這種改變不是家裏多了把椅子,世間多了粒塵埃。

而是這個新元素將和前118種元素一起組合,創造無法窮盡的新物種。整個世界換了幅模樣。

我們將金融元素 週期 表多了一位後的世界,稱之爲DeFi。

DeFi,即Decentralized Finance,國內一般譯爲分佈式金融或去中心化金融,主要指的是基於區塊鏈公鏈技術搭建的金融系統。

從當下來看,DeFi並不是主流,或者說離主流還差得很遠。一般DeFi領域喜歡用TVL(Total Value Locked,總鎖定價值,也就是DeFi領域沉澱的資金總量)這個指標來衡量行業的發展,而今天,作爲歷史的最高點,DeFi領域的總鎖定價值也不過17.5億美金。17.5億美金這個數字不用解釋,也都明白在傳統金融世界裏是完全不入流的。

但不妨礙這個如此之小的領域卻吸引了一批世界最聰明的大腦加入,在整個互聯網乏善可陳的今天,隔幾天就會有一個讓人眼前一亮拍手叫絕的創新項目落地。DeFi雖小,卻吸睛十足。

包括我們通證思維實驗室從去年年底成立以來,也在DeFi領域下了重注。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團隊、投資人、合作伙伴等各方面的質疑:

爲什麼押注DeFi,這個判斷的底層邏輯是什麼?能不能真實落地?行業形勢將會發生哪些轉變?

所以本文將筆者對將自身選擇的思路整理出來,與諸君共享,也希望能在中國大地上點燃更多的DeFi火苗,不在這次浪潮中缺席。

尋找時代變遷的基點——科技

人類社會、政治、經濟關係錯綜複雜,當我們要進行相關分析的時候,必須從中抽出一條脈絡,否則一定被繞暈在迷宮裏。而當我們探索新時代的浪潮,探索商業的興衰時,也必須找到一個分析脈絡,來進行斷代的劃分,來找到時代變遷的基點。

在這裏,我喜歡一位老友諸葛霹靂的總結: 人類歷史本質上就是在不斷地重複,新潮、復古,合、分。我們今天所熱議的社會現象,其實幾百年前都上演過,不過是換個時空再演繹一遍。而縱觀歷史,只有一樣東西是真的一直往前改變,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向前,那就是科技!

我們把視角縮到近十年,移動互聯網能夠發展壯大,根本是因爲智能手機的興起。而在這裏面又可以做更細的劃分,有了定位傳感器,纔可能有後來整個LBS服務、O2O產業;有了前置攝像頭,纔可能有美圖、直播;有了陀螺儀,纔有手機遊戲更超脫的體驗……

所以, 當我們談論時代變遷時,必須先了解基點是什麼,哪個科技又往前走了一步。 當我們談論金融行業的變遷,談論DeFi分佈式金融時,也便一定要知道DeFi的底層科技到底改變了什麼,它和原有的金融到底有哪些不同?

在DeFi裏,所有金融應用都值得重做一遍

顯而易見,DeFi的不同是運用了區塊鏈的技術。

開放透明,自動執行,不可篡改。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增強了數據和算法的確定性。

而這爲金融行業帶來了哪些改變呢?

信任成本足夠低

在傳統金融裏,我們相信的是一個公認的信用較高的主體,因爲相信這個主體,而相信它所提供的服務。

我們相信銀行,所以纔敢將錢放在裏邊。對於新的金融應用,想要建立信任則變得很難,我至今還記憶清晰,支付寶剛誕生的時候,爸媽們的擔心和牴觸,他們也是近三年才正式相信並用起了手機支付。信用建立的困難變相抬高了金融創新的成本,所以傳統金融裏的壟斷更爲常見。

當然,人們難以相信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當你要使用一項傳統金融服務時,要求你比相信你老婆還相信這個金融主體,但你又沒有任何直接能力對這個主體的行爲進行約束。這個現象在金融法規還不健全的 數字貨幣 領域更爲常見,交易所實際控制人跑路,憑空造幣砸盤等惡相比比皆是。

區塊鏈從相信特定主體,過渡到相信代碼。

任何人都可以看到DeFi協議的具體情況,和鏈上的資金流轉情況,且明白這個基礎規則任何人都無法隨意修改。使得任何主體,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在使用DeFi協議時,都不用擔心中心化機構的作惡問題。這也便提供了一大片金融創新的熱土。

這裏可能很多人會提到現有的DeFi協議,如Maker、Compound等開發團隊都有超級管理員的權限,可以對協議進行修改,所以本質上還是相信了特定的主體而不是代碼。

任何新時代的發展都有其過渡期,我們一定會在路上看到馬車和汽車同時行駛的景象,但不妨礙那時的我們就可以判斷,2020年的“馬路”是爲汽車準備的。DeFi行業早期,大家爲了規避代碼不完善等諸多風險,還保留着開發者賬戶,但不代表這是DeFi行業的未來。

交易成本足夠低

DeFi協議無准入門檻,去中介化,7*24小時持續不間斷運行。

對於個人用戶來講,我們無需等待金融機構漫長的審覈、運轉流程,即時反饋,即時成交;且沒有中間一層層二道販子,用戶直接和對手進行交易,做到真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對於企業用戶來講,以上架數字貨幣市場交易所爲例,平均就得付出幾百萬人民幣的成本,行業盛時曾經出現過四千多萬人民幣的天價,而在DeFi裏,這一成本幾乎爲0。

早期互聯網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以我的老東家360爲代表的公司熟悉的“免費”模式,通過早期免費來大批獲取用戶,放水養魚,後邊再漲價收取費用,或者通過其它方式榨取利潤,也被互聯網成長起來的這代人所詬病。

DeFi領域這個問題並不明顯,因爲DeFi協議基本都完全開源,任何人都有權力也有能力隨時對這個協議進行分叉,也就是copy一個一模一樣的協議。這樣 當協議收取不合理的費用時,過高的利潤空間則一定面臨被分叉,從而限制了協議的壟斷,保持了DeFi領域交易成本一直足夠低。

安全性更高

除了無需擔心中心化服務器,以及中心化作惡的安全問題,主流的開源軟件往往也意味着比閉源軟件更加的安全。

安全性一直是DeFi行業高舉的旗幟之一,但也同時是被詬病最多的。今年4月份dForce被黑客攻擊盜取2500萬美金,6月份Banlancer被黑客攻擊盜取價值50萬美金,幾乎每個月都有大型的黑客攻擊事件上演,說好的安全呢?

然而,黑客攻擊並不是DeFi獨有的,只要是代碼,就一定會面臨漏洞。CeFi(集中式金融)領域的黑客攻擊並不少於DeFi,19年5月,排名第一的數字貨幣交易所幣安便被黑客攻擊盜取7000枚BTC,價值約3億人民幣。

應對可能存在的漏洞,閉源軟件通常的方法是投入重金招聘安全專家並和第三方安全公司合作,不斷優化升級自身;而閉源軟件則是面向所有人、開發者、合作商、社區成員,從上限來講會有比閉源軟件更多雙眼睛盯着,有更多人提交代碼,經過長期不停的供給和漏洞修復後,通常比閉源軟件更安全。

當然,這樣的閉源軟件安全高,通常是加了限制條件的,那就是使用的人數要足夠多,開發者要足夠多足夠活躍。

所以,從當下的DeFi協議來講,普遍都在嬰兒時期,距離被稱爲“經典”開源軟件,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但未來主流的DeFi協議,經過持續的攻擊使用,從機制上來講是比CeFi安全性更高的。

生態性

我們將傳統金融裏各個金融應用間的合作方式分爲兩類:

一類是產品層面的合作,我這裏代銷下你的保險,你那裏代銷下我的理財。這類是比較多見的,執行起來也比較輕。

另一類是協議層面的合作,最近幾年開放銀行(Open Bank)在推動的就是這個層面的事情,將銀行的一些基礎服務利用API的形式開放出去,使第三方做到即插即用。在開放銀行正式落地之前,這類合作落地是很重的,往往需要雙方的工程師來來回回很多次的對接,還有漫長的開發週期。

DeFi協議一直被稱爲DeFi樂高,就是因爲每一個基礎協議就像API一樣,沒有準入限制,允許互相直接調用。這種互相調用組合的形式,就像樂高積木的搭建一樣。

所以,不難發現DeFi的技術特性使它一誕生,就解決了傳統金融裏協議層面合作的問題。

既然如此,爲何還要麻煩的將傳統金融開放化,爲何不直接將金融業務在DeFi的世界裏重做一遍?

我們能看到,這樣的事情確實正在發生。針對借貸,出現了Compound;針對交易,出現了uniswap;針對衍生品,出現了Synthetix……

幾乎所有你能想到的金融協議,都在DeFi世界被重做了一遍。

有了基礎的協議後,DeFi的樂高特性體現的更生動。

一方面對於金融組織來講,可以同時將多個協議打通來組建爲新的金融產品來提供給用戶;另一方面,對於企業來講,其發行的數字資產tokenize後,可以在交易、槓桿交易、借貸等各個協議間自由流動。

DeFi裏層出不窮的新物種

如果僅僅是將傳統金融搬到區塊鏈上來,我想還不至於在文章開頭稱之爲“金融元素週期表中多了一位”, DeFi的性感之處在於它實現了傳統金融裏想都不敢想,即使想了也沒有辦法實現的,完全創新的新物種。

這裏我舉一個例子,DeFi領域的閃電貸(Flash Loan)。

在我們過去的歷史中,進行借貸,必定伴隨着相應的抵押,無論是有實物的房抵車抵,還有沒有實物的信用貸,本質上都有相應的抵押物。

閃電貸的神奇之處不在於快速放款,而是無需任何抵押物即可完成大額借貸。

我們都知道在公鏈的世界裏,每個人都是匿名無法追蹤的,那怎麼保證借款者的還款問題呢,這麼大一筆款項他爲什麼不跑路呢?

因爲閃電貸保證在一筆鏈上交易中同時完成借款、資金操作和還款這樣一整個流程,這樣如果用戶沒有還款,則前邊的借款和資金操作環節也不會記錄到鏈上,用戶借款也就沒有意義。

這樣真正做到了無風險無抵押的大額借貸,極大的提高了資金的利用率。諸多鏈上DeFi協議間套利,就是閃電貸很好的使用場景。

DeFi是現階段公鏈領域最主要的真實落地

上述這些DeFi的優勢,在前幾年熱議區塊鏈時,大家或許都聽到過類似的言論。但是 過去幾年真實的落地案例卻遲遲沒有看到,DeFi真的落地了嗎?爲什麼最先落地的是DeFi?

這裏我們先對區塊鏈的落地情況做一個分析,近一年區塊鏈落地基本分爲兩條路線:

一條我稱之爲漸進式創新之路。

主要將區塊鏈作爲多個主體間的數據庫來使用,來減少主體之間的合作摩擦。這類目前主要的推動方是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等,主要的應用場景是供應鏈金融、電子政務、溯源等,主要運用的技術是聯盟鏈。從我們調研實踐來看,確實對原有業務有所改善,但改進範圍屬於漸進式創新的範疇內。

這類區塊鏈公司,我更喜歡將其對標爲傳統IT領域的外包公司,主要爲客戶提供解決方案。筆者有幸在去年參與過國內最大的IT外包公司的收購,當時的價格是8個億,不算低,但,是那個領域的天花板了。

一條我稱之爲顛覆式創新之路。

主要就是區塊鏈公鏈領域的落地之路,立志於將區塊鏈運用到全社會,改善生產關係。這條道路從來沒人走過,行業早期落地難度大,也是隻談理論不談落地的騙子叢生地帶。加上前幾年探索期行業走了一些彎路,很多人對這條路失去了信心。

前幾年主要問題是大家對區塊鏈落地速度過分高估,所以一上來就希望區塊鏈全面顛覆傳統互聯網,那時候的熱門是Dapp,分佈式應用。 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Dapp比起app效率降低太多,很多功能受限實現不了,效果上卻沒有明顯增益。

區塊鏈是一個通過降低單點效率來降低彼此間信任成本,從而提高全局效率的技術。所以像Dapp那樣一上來想要把所有算法和數據都放到鏈上來的做法,自然不靠譜, 不是所有的算法和數據都有很高的信任門檻, 也有很多算法和數據對效率的要求太高,現階段區塊鏈根本無法滿足。

而最需要降低信任門檻的,便是金融了。

且Dapp難以落地,還受限於鏈上鍊下打通的“硬鏈接”問題,這到今天也不是個容易的事情。

在金融這個範疇內,金融協議完全由人所創造,所以協議本身是完全數字化的,是可以輕鬆上鍊,或者說協議從創造的那一刻起就在鏈上運行。 這裏的硬鏈接問題可以理解爲金融協議相關的資產維度,產權(token)與資產本身的鏈接問題。

2018年我曾經特地撰文做過分析,這裏的硬鏈接可以拆分爲兩部分, 一個是如何證明token與資產本身的一一對應問題, 通俗的說就是怎麼“證明你媽是你媽”; 一個是怎麼保證token可以對資產本身完成絕對的支配, 如現實世界中你能證明車輛是你的車輛,但被偷走後需要司法機關幫你維護權益,完成對自己車輛的支配。

我們會發現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資產本身必須具備兩個特性:

a、 比特資產 (資產完全由比特構成,如音樂,相對應的是原子資產,完全由原子構成,如小麥)。比特資產也可以像金融協議一樣,從創造的那一刻起就在鏈上運行,其token自然能做到可證的一一對應。

b、 資產必須在特定網絡中才有價值。 區塊鏈網絡完全公開透明,對於小說這樣的比特資產,雖然能證明作者的版權,但是用戶可以不經作者允許直接閱讀,無需額外支付即可獲取該資產價值,即資產所有者對資產的支配權益受損。但是諸如社交、遊戲中的資產,用戶只有在特定網絡中才能充分獲取其價值,如遊戲道具必須在特定的區纔有意義,同樣屬性和外觀的道具在一個沒有玩家的區中,沒有任何價值。

恰好,我們發現單純的金融資產恰好符合上述邏輯。金融資產必然是比特資產,將金融資產從網絡中拿出來,就是一個阿拉伯數字,沒有任何價值,比如我們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分叉BTC,將BTC複製一份。但是原有網絡中的BTC價值萬刀,新分叉的BTC大概率一文不值。

綜上,不難發現,金融符合上述顛覆式創新的所有要求,邏輯上來講是完全可以落地的。也便不難理解爲何現在DeFi佔去了公鏈領域的半壁江山以上了。

中國創投正在集體踏空

那麼在DeFi領域,中國的發展如何?

三年前的時候,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互聯網時代中國是落後者,所以後來步步被人掣肘;區塊鏈時代中國已經積澱了很好的人才團隊,跟歐美國家的步伐相比還有那麼大差異嗎?

那時候我還可以很自豪的回答他們,中國雖然在區塊鏈基礎技術研究上還落後於歐美,但在商業應用落地方面,不能說領先,也起碼是並駕齊驅的。

但三年後的今天,我們再看兩個世界的差異, 明顯的中國已經被遠遠地甩開。據DeFipulse統計,排名前十的DeFi協議中,沒有一箇中國的開發者團隊;甚至整個表單中,中國的開發者團隊都超不過3支,還都在靠後的位置。

創業者少的可憐,相應的投資機構也匱乏。海外的好項目投不進去,國內項目僅有的幾個又看不上。無項目可投,投資機構進一步減少,相應的缺乏一級市場資金,項目創業也會受阻, 中國DeFi的創投圈就正走在這樣一個惡性循環裏。

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的局面呢?

一方面,中國的開發者社區不夠成熟。現有的DeFi協議主要基於 以太坊 公鏈進行開發,這些DeFi協議的開發者之前也多都是以太坊的開發者。而以太坊核心社區成員以歐美爲主,地域、文化各方面的差異,導致國內的開發者一直融入度有欠缺,從以太坊基金會得到的支持也不夠。

另一方面,DeFi的落地,是漫長且早期離錢較遠的。能否落地,之前也一直是畫了一個問號的,是直到今年纔開始用戶量、資金量各方面才取得大幅度的增長。而這些頭部協議,已經默默耕耘了很多年,Maker是2015年便成立的,Compound是2018年成立的。

且DeFi協議的盈利模式,直到今天也不能說完全清晰,DEX(去中心化交易所)排名第一的uniswap,現在是完全非盈利的。中國創業者的習慣是大幹快上,快速攻城略地。而面對一個如此早期,且賺錢效應並不明顯的領域,通常會先保持觀望。

在全世界都跟隨着DeFi領域的進展而高歌猛進的時候,中國創投卻正在從集體缺席走向集體出局,很顯然這個階段和領域的缺失和斷層正在形成。

DeFi是必爭高地,將打開數字化遷徙的大門

千萬不要以爲,這只是一個行業的變遷那麼簡單。

金融業是萬業之母,金融業的變遷影響和牽動着所有行業。 誰掌握着金融的基礎設施,誰就掌控着世界經濟的命門。

多少國家比起美國提高其關稅,更擔心的是美國強制切斷SWIFT系統的連接。畢竟切斷SWIFT系統,無異於切斷了一個器官連接身體的所有血管一樣致命。

而現在,所有的金融基礎設施都在向DeFi領域大遷徙。

從長遠看, DeFi撬動的,又不僅僅是金融。

它打開的,是整個人類社會關係、經濟關係、組織關係數字化遷徙的大門。

我個人判斷,未來會分成四步到來:

DeFi的落地。

DeFi的DAO化。DAO不會一次性落地,它會先從一個龐大組織的一部分治理問題入手。而DeFi協議以及數字資產上鍊後的治理問題,會率先使用DAO(分佈式自治組織)的形式進行相應治理;

Dapp的落地。伴隨着區塊鏈技術的成熟,M2M(machine to machine)的成熟,通訊技術的成熟,Dapp會捲土重來,不同的是,那一次Dapp會真正落地走入我們的生活;

全面的DAO落地。DeFi和Dapp的落地爲DAO的全面落地提供必要土壤,而DeFi的DAO化爲DAO的全面落地提供經驗,那時候,全面的DAO時代將會到來。

人這一輩子沒幾次機會能趕上時代級的變革,DeFi絕對算一次。

也只有這樣的機遇,一個人的經歷纔有可能成爲一個行業的歷史。

*7月18日,朱嘉明老師發起,數字資產研究院、澳門產業區塊鏈協會、通證思維實驗室將在【橫琴】舉辦【DeFi閉門研討會】,歡迎感興趣的朋友與我聯繫參與,微信:hellonewton

*感謝洪七公共同參與編輯修訂本文。

根據國家《 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 》,大家應警惕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的風險隱患。

本文來自 LIANYI 轉載,不代表鏈一財經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