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得水》改編自同名話劇,是由任素汐、大力等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了民國時期的一所山村偏遠學校裏,校長爲了教育經費把一頭驢謊報成一位英語老師,並由此發生的一系列荒誕故事。

該片作爲“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一直廣受好評,正如它“講個笑話,你可別哭”爲宣傳口號,該片向我們展示了國產喜劇片的無限可能性,除了無厘頭搞怪,國產喜劇片也是可以有深層次思考的。

一、簡短的開頭早已預示了所有人的結局

當驢棚着火的時候,周鐵男是第一個上前救火的,用笤帚滅火,但無濟於事。

張一曼想用樹枝挑走棚頂的草,結果反而助長了火焰。

裴魁山鏟沙子滅火,看似靠譜,結果把沙子都潑在了張一曼身上。

校長孫恆海叫停了衆人的瞎忙活,說一切聽我指揮,結果驢棚的火反而越燒越旺。

當衆人已經放棄救火之時,只有校長女兒孫佳把跑了二十里山路打來的珍貴的水拿出來救火,被衆人拉着阻止,最後因父親而妥協。

一場看似簡單的驢棚救火,每個人鮮明的性格已經躍然紙上。

周鐵男人如其名,衝動莽撞,富有正義感,遇事果斷,總是第一個出頭,但也暗示了他過剛易折的命運。

張一曼有心救火,卻使用方法不當,正如她後來選擇“睡服”銅匠所帶來的無限麻煩。

裴魁山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富有文化素養,所以以沙土滅火,求愛失敗的他對張一曼的報復也是毫不留情。

校長是衆人的領袖,真正的決策者,是心酸無奈的教育家,也是謊報驢得水老師的罪魁禍首。

沈佳是唯一不同流合污的正義代表,想舉報他們的貪污腐敗,但終究敗給了父親。

二、當撒下一個謊,必然要撒下無數的謊

衆人最初撒下驢得水老師的謊,是爲了教育經費。在這偏僻的小山村中,很難保證教育普及率,學生流失嚴重,到期末考時已經只剩下6位學生了,衆人開會如何挽回生源,甚至願意犧牲假期休息時間去做家長的思想工作,願意捐出自己的工資做獎學金。

衆人投身於這教育事業中,各有各的緣由,但開始時的熱情萬丈終究慢慢消退了。校長再三強調,驢得水老師的工資撥款要專款專用,但是假牙費、服裝費、健身器材費、眼鏡修理費……沒有人不中飽私囊,包括校長自己。

教育部特派員的到來徹底打破了他們的寧靜,他們不得不匆忙地找了銅匠來假扮驢得水老師,明明破綻百出,卻成功矇混過關。教育部特派員竟然不懂英語,驢得水老師更是因爲檔案沒有污點,成功升級成了農村教育家,獎金3萬。

多麼諷刺,其他勤勤懇懇的真老師都因檔案污點沒有評選資格,這個虛構的“呂得水”老師則最爲完美。

銅匠堅持拍照會短命,不願拍照,張一曼用一夜“睡服”他,校長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爲藉口默許了她的做法,周鐵男和校長爭執這樣不對,但終究無所作爲。

裴魁山更是因此惱羞成怒,站在屋外佇立良久後,失魂落魄地離開,再出現時只問怎麼分錢,大夏天穿着貂絨大衣,對張一曼充滿怨氣。

有了資金支持,足夠獎學金髮放,報名學生人數也達到了154人,短暫的快樂時光過後,他們又面臨新的困局,資助人美國慈善家羅斯先生來看望驢得水老師,銅匠媳婦上門質問誰和銅匠搞破鞋。

張一曼說只是把銅匠當牲口,用最狠的言語刺傷了固執不走的銅匠。教育部特派員要衆人統一口徑,收到的資助是10萬,而非到手的3萬。比層層盤剝下的貪污腐敗更傷人的是,特派員根本不在乎教育建設,只在乎表面功夫。“這個學校不重要,你們建什麼設施資助什麼學生不重要,現在就呂得水老師最重要。”

銅匠再出現時穿着裴魁山的貂絨大衣,性格大變。激烈報復張一曼,要開除她,要衆人罵她,打她,剪了她的頭髮,活活逼瘋了她,還要喫了拉水的驢。

當一切真相大白,特派員繼續將錯就錯,原本反抗最強烈的周鐵男經歷差點被一槍打死的劫後餘生嚇得跪地認錯,比普通人更爲乖順,見到張一曼差點被強暴也唯唯諾諾地縮在角落裏不敢出頭。

爲了隱瞞羅斯先生,呂得水老師成了走山路不幸離世的烈士,羅斯先生拿出一萬美元的撫卹金,衆人爲了錢,只好讓沈佳假扮未婚妻。原本堅決不同流合污的沈佳因爲父親的一跪,也屈服了,一起撒謊演戲。

銅匠聽到去美國死而復生,爲了作爲結婚賀禮的一萬美元,銅匠和沈佳的婚禮也立馬風風火火地舉辦了起來。

這謊言已經編織得越來越錯綜複雜,爲了教育經費而謊報老師的初心真的還在嗎?每個人都在竭盡全力維繫這個謊言,但是又有幾人的目的還是爲了教育呢?

三、結局是出荒誕的悲劇

銅匠媳婦大鬧婚禮,裴魁山趁機搶錢,特派員阻止不及,周鐵男去抓他追回錢,賓客被槍響嚇得到處亂跑,已經瘋了的張一曼護着花茫然不知所措,撿走了掉落的手槍,沈佳冷漠地看着這出鬧劇,淡然離開,羅斯先生一臉無奈地感嘆“incredible China”。

一出鬧劇,盡顯衆生百態,醜相背後,是偏遠山區底層教育者的無盡心酸。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會覺得自己是有罪的,這場鬧劇,錯在始作俑者校長,也錯在衆人的推波助瀾。

當一切風平浪靜後,項目照舊,學校保留,校長依舊是校長,衆人被記了處分,但沒有人被開除,特派員也正在接受調查,沈佳也離開山村去延安投奔大哥,看似是個圓滿的好結局。

分班,組籃球隊,衆人靜下心來繼續努力搞農村教育建設,一切看似都在往最好的方向發展。然而突如其然的一聲槍響,打破了所有的平靜,張一曼終究以生命獻祭了這場荒唐的鬧劇。看似塵埃落定、不關緊要的鬧劇,影響根本不可磨滅。校長: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沈佳:過去的如果就這麼過去了,以後只會越來越糟。

張一曼的死是註定的,在那個思想封建的年代,她的性開放思想註定不得衆人理解,勾搭銅匠這個有婦之夫更是成了毋庸置疑的原罪。

她來到這偏遠山區的目的也不是爲了什麼崇高的教育理想,只是因爲喜歡這裏的自由。她的性自由觀念無疑會被衆人扣上“蕩婦”的帽子,爲傳統觀念所不容。到底誰應該爲她的死買單?是變壞了的銅匠,還是推波助瀾的衆人,亦或是她自己自作自受?《驢得水》真的不愧爲一出黑色喜劇,也不愧爲年度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

縱然不認同張一曼的所作所爲,但是也不該擅自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妄加批判指點江山。別人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選擇,並且也必將爲此付出代價,而我們,管好自己足以。誰知道自己的一句無心之言,會不會成爲壓垮別人的最後一根稻草呢。

喜歡我寫的文章的話,點個關注哦,西風細語和你一起聊影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