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在国家社会上可谓是“受人瞩目”,主要原因就是与中国的边境问题。

从新闻上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最近动作很大,不断向边境增兵,其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印度总理莫迪更是被自己内部反华势力“道德绑架”,所以他竟然亲自到了中印边境视察,他们真的不怕中国吗?他们的军事实力真的超越了中国吗?

其实不然,印度终究还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它的种种表现都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自信,我们国家所倡导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印度身上根本无法展示。

但是印度真的有那么不堪吗?要知道印度也是有核武器的国家,要知道印度也是有着13亿的人口,所以我们不能轻视,用毛主席的话说,我们要在战略上要藐视,在战术上要重视。

虽然现在我们并没有把印度当作我们的竞争对象,但是其潜在能力我们不可小觑,特别要是印度把这个国内问题解决了,未来力量肯定会有很大发展,在世界政治、军事、乃至经济上是一股不能不小瞧的力量。

那么是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种姓制度,当时又称“瓦尔那”(Varna)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

根据古代文献的说法,“瓦尔那”一词在梵文中原义为“色”,主要指皮肤的颜色。“瓦尔那”制度其实是以肤色为标志区分种姓尊卑的制度。

大约在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雅利安人认为自己的肤色白皙,身材高大,是品质高贵的种族,而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著民族肤色黝黑,是品质低贱的种族。

雅利安人将人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种姓,主要是僧侣,大多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活动,掌握宗教大权,是社会上最尊贵的阶层,古代印度的精神统治者;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控军政大权的国王和王族集团,是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平民阶层,包括商人、手工业者和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低等级的种姓是首陀罗,多以手工业、农业和渔猎为生,其中有些人是奴隶。

在四个种姓之外,还有一贱民阶级,其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被称为“不可接触的人”,甚至蔑称为“杂种”。

虽然1950年,印度从法律上废止了种姓制度,但时至今日,种姓问题依然是印度一个严重而又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这种制度的存在显然是不利于国家的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阶层不能实现流动

平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价值之一,但社会不平等却是显而易见的现实。而社会不平等的表现之一,就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在社会资源(金钱、权力、声望等)的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而一个发达的国家或者说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他们的社会阶层肯定是存在的,但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阶层能流动,比如农村孩子家庭出身的能通过高考考上大学,从而毕业以后从事白领工作。而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存在它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阶层的流动,尽管不乏一些人能通过自己奋斗实现阶层的流动,但是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屈指可数。

所以这也是印度很多人移民的原因,一个国家要是大量精英人士都移民了,那么这个国家的制度上肯定有了问题。

二是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

印度的历史很悠久,但是它与历史上的中国有着显著的不同,印度这个国家并没有牢靠的统一的根基,从未有过大一统的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印度的状态一直都是邦国林立,长期被外族所统治 ,即使是期间较为强大的帝国,也只是实现了大面积地域的统一,并没有整个大陆,所以印度这个整体从未作为统一的国家出现,历史上的印度只是一个地域的概念罢了。

而现在印度实行联邦体制,但是这个联邦制与美国又不一样,类似于加拿大。它这种体制就决定了这个国家没有统一的向心力,因为印度本身就是众多小邦“拼凑”起来的国家,分裂主义长期存在,在克什米尔地区还有恐怖主义分裂势力。

莫迪执政后,印度人民党推行印度教宗教主义政策,也引发了很多非印度教徒的不满,所以印度确实存在解体的可能。

一个国家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那么这个国家就很容易因为内部矛盾走向分裂。特别是种姓制度如果不能完全消解,这样就自然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所以现在印度政府尽管废除了种姓制度,国家发展很强劲,但是那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意识还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看到的印度依然只是一个外强中干、色厉荏苒的样子。

但是要是印度解决了这个问题,把人民的心思统一到发展之上,那么这个国家将来真的不能小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