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战争无数,造就了很多名将。

将星闪耀,其中战国时期的乐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星星。

祖先是魏人,因中山为赵所占,遂变成赵人。燕昭王礼贤下士,乐毅心动,遂至燕国,辅佐燕昭王,遂成君臣佳话,率兵攻齐,几乎灭了齐国。燕昭王挂后,燕惠王猜忌功臣,乐毅兵权被夺,遂回到赵地,写信回绝了燕惠王的聘请。《报燕惠王书》,千古绝唱也。

慷慨负剑征、作书寄大荒,一个别样的将军,智勇双全的乐毅,得到善终。

对比李牧、蒙恬、韩信、周亚夫、檀道济、高颖、岳飞、袁崇焕等冤死的名将,乐毅可以采菊东篱下,听听音乐,回忆往事。这样的结局,真的太完美了。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在《雁门太守行》这首慷慨激昂、色彩斑澜的诗里,提到了"黄金台"。

每个人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手中都握着宝剑,一个个都视死如归!

"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玉龙,唐人用以称剑。燕昭王礼贤下士,筑黄金台,终遂所愿。

鬼才李贺写这首诗时,肯定想到了乐毅,因为乐毅是燕齐战争的直接指挥者。

在《雁门太守行》里,李贺还写到了"易水",那是燕国的河啊,说明在李贺心里,十分欣赏燕昭王、乐毅那样的君臣。有了这样的黄金搭档,才上演出了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乐毅是魏将乐羊的后裔,作为魏国遗民,心灵受到很大的戕害,他专注军事领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超过了乐羊,不但成为战国名将,也成为华夏史上的名将。

值得人们钦佩的是,乐毅不但军事方面牛,在做人方面,也特别牛。

他心怀仁义,品行高洁。他和燕昭王纵论国事,为报答燕昭王知遇之恩,留在燕国做亚卿,上演了"合纵攻齐"的好戏。

公元前284年,乐毅趁齐湣王骄傲自恃、不得人心的良机,建议燕昭王出兵伐齐。

燕昭王让乐毅挂帅,率燕军主力出击!

乐毅经过一番公关,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杀向齐国。济西之战,燕军大败齐军主力,齐湣王狼狈不堪,弃都城临淄,一路南逃。

乐毅趁势追杀,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城七十多座,成为那时七国知名度最高的将军。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乐毅为得到齐国民心,对莒城、即墨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保护齐国的固有文化,优待地方名流,效果明显。

眼看要征服整个齐国了,在这节骨眼上,燕昭王挂了。

燕惠王即位,听信谗言,召回乐毅,派骑劫为将,征伐齐国。

乐毅悲愤交加,热泪涟涟!

功败垂成,是一个将军最大的痛!

乐毅不是莽夫,他经过缜密思考,决定不回燕国,而是回赵国,保命要紧!

留得青山在,有柴也不烧。乐毅万念俱灰,这辈子,看来就这样了,终老林泉吧。

赵王没有为难乐毅,而是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了乐毅。乐将军,你就在那里生活吧,替寡人盯着燕齐。

夜深了,观津乐毅居所,烛光摇曳。

先前乐毅从小厮那里听到燕军被火牛阵击败,田单恢复齐城七十多座,老泪纵横。恰在此时,燕惠王的信到了,责备乐毅不应该辞职跳槽,应该到燕国工作,请乐毅马上动身,到燕国就职。

乐毅一边叹气,一边写《报燕惠王书》。

当写到"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的时候,乐毅再也控制不住悲愤惆怅的情绪,伏在桌上,呜呜哭了起来……

历代名人对乐毅的评价很高,摘录如下:

陈子昂:"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

邵雍:"乐毅事燕时,其心有深旨。破齐七十城,迎刃不遗矢。岂留即墨莒,却与燕有二。欲使燕遂王,天下自齐始。岂意志未申,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何复能振起。自古君与臣,济会非容易。重惜千万年,英雄为流涕。"

刘克庄:"忿怼及韩驷,荒唐入郢鞭。 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