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基本面這麼差,旅遊股憑什麼漲這麼猛?”7月7日,有讀者在新旅界(LvJieMedia)讀者羣裏發出疑問。

進入7月,A股迎來久違的牛市,7月1日-7月7日,上證指數上漲400多點,上漲約14%。旅遊股也全線飄紅,漲幅甚至超越大盤指數。在新旅界重點監測的37家A股旅遊類上市公司中,7月1日至今僅*ST海創(原海航創新)、大連聖亞 2家股價小幅下跌,其餘全部上漲,凱撒旅業創下61%的最高漲幅,華僑城A漲幅40.92%位居第二,騰邦國際漲幅39.78%居第三。

旅遊股平均漲幅15%

據新旅界統計,37家旅遊上市公司短短五個交易日內,總市值上漲約800億元,平均每隻旅遊股漲幅約15%。一些旅遊企業股價甚至超過了疫情爆發前,例如被譽爲“中國神免”的中國中免,7月7日股價相比今年年初上漲了116.3%,翻了一倍還多。

旅遊股股價高漲雖然振奮人心,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波上漲難掩旅遊業基本面的慘淡,甚至可以說,當前的上漲完全脫離了旅遊企業的實際業績表現。

旅遊業是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行業,景區、旅行社、酒店原本利潤率就不高,經歷了數月的客流斷絕,損失十分慘重。以旅行社爲例,旅行社的主要業務跨省遊、出境遊仍未准許開放,是少數幾個仍未被准許開放的行業之一。凱撒旅業、衆信旅遊都是以出境遊爲核心的上市旅企,均新旅界瞭解,這兩家旅企大量門店並未復產復工,大部分員工賦閒在家,主營業務停頓已持續近半年。這種情況下,業績必然虧損,如7月4日,衆信旅遊發佈業績公告稱,上半年業績預虧1.5億元-2億元。而未來何時能“翻身”,有賴於國際上疫情的控制情況和經濟恢復情況。

然而,凱撒旅業、衆信旅遊的股價卻高歌猛進,分別位列本月旅遊股漲幅榜第一和第六,並大幅超過疫情爆發前的股價,分別比今年年初上漲了84.5%、43.5%。

漲幅脫離基本面的還有騰邦國際,騰邦國際自去年爆發資金危機以來,危機愈演愈烈,訴訟不斷、高管內鬥、股東股權被司法凍結,2019年財報爆出鉅額虧損15.79億元,甚至被銀行申請破產清算。騰邦國際主營機票代理業務,在疫情下企業危機雪上加霜,然而這樣一家危機重重甚至瀕臨破產的公司,短短5個交易日,股價上漲39.78%。面臨匪夷所思的現象,騰邦國際於7月7日主動站出來提示風險,“公司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公司主要銀行賬戶被凍結”,“涉及訴訟案件累計金額29.58億元”,“一季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91.53%”,“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公司機票代理、旅遊等業務遭受嚴重影響”。既是如此,依然擋不住股民對騰邦國際的青睞,截止7月8日收盤,騰邦國際股價上漲5.22%。

長期基本面承壓

最近這波股價普漲是A股獨有的風景,同樣是中國旅遊企業,在A股上市和在港股、美股上市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行情。例如錦江酒店和首旅酒店,本月分別上漲27.21%、13.6%。疫情嚴重衝擊了酒店業,但錦江酒店股價比疫情爆發前還要高出25.51%。然而對比在美股上市的華住酒店,華住酒店本月僅累計上漲1.56%,股價比疫情爆發前下跌9%。華住酒店、錦江酒店、首旅酒店是國內酒店三巨頭,華住的發展勢頭、盈利能力還稍稍有所領先,但在股價表現上卻完敗於錦江酒店和首旅酒店。

截至7月8日15:00錦江酒店收盤價

A股的華僑城A,本月股價暴漲40.92%,股價超出疫情爆發前15.11%,而類似的經營主題公園的迪士尼本月僅上漲1.3%,市值比疫情爆發前低20.6%,在港股上市的國內主題公園連鎖企業海昌海洋公園本月股價上漲4.9%,市值比疫情爆發前下跌50.3%,縮水一半。在美股的攜程,本月股價上漲3.7%,對比疫情爆發,市值下跌了18.57%,美股上市的途牛,股價比疫情爆發前低44.7%,近乎腰斬。唯一例外的是美團點評,近期市值猛躥,股價比疫情爆發前高出98.8%,不過美團點評上漲的邏輯更多是其外賣業務、生鮮配送和一站式生活服務平臺。

截至7月8日16:00美團點評收盤價

“一些旅遊股近期上漲比較猛烈,其實是得益於免稅的概念,像中國中免、凱撒旅業、王府井”,一位業內證券分析人士告訴新旅界。中國中免已經完全剝離了旅行社業務,證券簡稱也於今年6月由“中國國旅”更名爲“中國中免”。凱撒旅業與擁有免稅牌照的中國出國人員服務有限公司(中出服)深度合作,被資本市場歸爲免稅概念股,凱撒旅業也在7月初公告稱,2019年以來公司的多個免稅店項目陸續落地,公司在免稅佈局領域、佈局力度以及管理運營等方面逐步加強。首旅集團旗下的王府井百貨於今年6月拿下國內第八張免稅牌照,短短一個月時間,股價上漲6倍。

但即使是火熱免稅概念股,也依然存在股價脫離業績基本面。2020年一季度,中國中免營收76.3億元,同比下滑44.23%,虧損1.2億元,去年同期爲盈利23億元。營收、盈利同比大幅下滑,股價卻增長翻倍,與其說股民是看重“長期表現”,不如說是看重“熱炒概念”。

雖然,股價上漲令人高興,但A股旅遊股的漲勢一方面脫離了業績基本面,另一方面也遠遠超出在港股、美股上市的國內旅遊企業。這種漲勢可以持續嗎?需要打一個問號。

事實上,此次疫情不同於“非典”,由於持續時間過長、範圍過大,此次疫情影響的不僅僅是短期收入,還改變了國內國際的經濟形勢,更影響了消費者的未來預期,不少消費者開始意識到失業和收入下降的風險,意識到了儲蓄的重要,消費心理由樂觀轉爲謹慎,開始壓縮非剛性的大額娛樂消費。

近期的旅遊數據,部分佐證了這一趨勢。例如,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平均每天出遊人次2300萬人次,全國平均每天旅遊收入95億元,到了一個多月後的端午節假期,平均每天出遊人次僅爲1626萬人次,平均每天旅遊收入僅爲40.6億元。旅遊人次、旅遊收入大幅下滑,說明了旅遊復甦的嚴重乏力,消費者恐懼的不再是疫情本身,而是擔憂甚至已經面臨收入下降甚至失業,不敢消費。這一悲觀的消費心理,不是短期能扭轉的。因此,旅遊業的基本面或將長期承壓。旅遊股的狂歡雖然提振人心,但對後續走勢不能盲目樂觀,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文:新旅界 王薪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