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學校的時候,學習儒家思想的歷史和發展,歷史書上會介紹儒家三大代表:孔子,孟子,荀子。我們一般也是將荀子當作是儒家的代表的,只是他的思想是“性惡論”,而孔孟的是“性善論”。

雖然我們最近這幾代人是把荀子當作儒家大師儒家代表來了解的,但是往前的兩千多年,荀子可是慘哦。生前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可謂是當時東方世界的精神領袖了。

可是荀子死後的1800年卻是“聲名狼藉”啊。倒不是因爲他的兩個徒弟是法家代表,而是大家覺得荀子不純,雜七雜八的。雖然與孟子齊名,但是大家只尊孔孟,不推荀子。

一千年後的韓愈爲荀子翻案,結果韓愈被宋明理學批判了幾百年。

荀子的墓碑也是一直荒涼啊,“古冢蕭蕭鞠狐兔,路人指點荀卿墓”,“野花發盡無人到,唯有蛛絲羅墓門”。

說完荀子被後人所不容忍之後,來說一下樑啓超譚嗣同他們對荀子的態度。

譚嗣同在《仁學》中痛罵荀子,罵秦政。“兩千年來之政,皆秦政也,皆大盜也;兩千年來之學,皆荀學也,皆鄉愿也。唯有大盜利用鄉愿,鄉愿工媚大盜。”譚嗣同認爲,中國兩千年來明上不管用孔孟的也好,還是其它的思想也好,實際上都是用的荀子的學說。嘿嘿,不知道譚嗣同先生是在罵人呢還是夸人呢哈。

梁啓超就更狠了,把兩千年的專制主義全賴在荀子身上了。說荀子是引法入儒,是兩千年專制的罪魁禍首。

我們以現在來看,譚嗣同和梁啓超的觀點實在是有失公允哈,而且其思想侷限性也太明顯了。擱在現在,這二位就是當世憤青啊。不過在當時腐敗的大清,他們的心情也能理解。

梁啓超他們罵荀子的原因就是荀子的“性惡論”——“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隨便查了幾個網站的解釋,現在還有解釋說是,人的本性是惡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裝出來的。

這個意思怎麼看怎麼感覺很彆扭,其中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字。梁啓超開始認爲“僞”是虛僞的意思,性惡論的的觀點就是“人性本惡,唯有專制”。咦,這樣理解來看剛好就跟封建專制主義扯上了,聯繫上了。難怪梁啓超,譚嗣同那麼恨荀子。

然而荀子也對“僞”這個字做過解釋。“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僞”。在《荀子·性惡篇》中,荀子對“性”和“僞”都做了解釋。意思簡單來說就是天生的不能改變的就是人性,後天可以改變的就是“僞”。也就是說“僞”就是指改變。現在一般都把“僞”通“爲”,大概意思也還是差不多。

也就是說荀子原意是,人性有惡,但是可以後天改變,強調後天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這樣一解釋,那荀子的觀點就真的進步多了,一點也不片面,又與孔孟的學說聯繫起來了。

梁啓超在去世前不久,終於爲荀子翻了案,這時距離他痛罵荀子已經三十年了,梁啓超終於爲“僞”找到了“改變”這個意思。

同時期的像章太炎,胡適,郭沫若等等都重新評價荀子,一時間,荀子的地位一下由被人痛罵的上升到聖人。比過山車還刺激,幸好荀子不是生活在那個時候,不然小心臟怕是受不了啊。

其實早在乾隆時期,就有很多大儒爲荀子恢復名譽。因爲那時候他們發現漢初的儒學根本大典竟然全是荀子傳下來的。“二千年間,宗派屢變,一皆盤旋於荀子肘下。”這句也是罵過荀子的梁啓超說的。

我們現在來讀荀子的性惡論,好像不難理解荀子的本意,爲何像梁啓超譚嗣同這樣的人物會誤解荀子的本意呢?

我想梁啓超他們恐怕是故意的吧,以他們的才華,這種小錯誤怎麼可能會犯呢。應該是爲了抨擊當時的封建專制主義,宣揚他們的學說思想吧。像譚嗣同的《仁學》,內容很雜亂,古今中外各種思想混雜在一起。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學習過當時相對先進的西方文化思想的。由於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失去理智的判斷和分析,那也是有可能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