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頓單于之名隨着劉邦的白登之圍,成爲歷史上名氣頗大的匈奴霸主,他爲人有魄力,更有遠大的毅力與初定天下的大漢爭雄,在白登之圍冒頓與劉邦相持了七天,最後在妥協議定後,劉邦得以脫身。那麼冒頓當時有無可能把劉邦所部喫掉呢?筆者以爲沒有能力。

白登之圍的背景

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信因與謀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黃立故趙將趙利爲王以反,高祖自往擊之。

說的是韓王信與匈奴對戰失利,怕被追究責任果斷與匈奴聯盟,想反擊一擊大漢,其實細細分析不難發現,韓王信能如此轉變真的是被“逼”出來的?冒頓單于是什麼人?說他是草原上的孤狼毫不爲過!這樣的人會輕易相信韓王信?冒頓單于答應與韓王信聯盟,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平時的對戰中,不管是策反還是暗中達成某種協議,已經與韓王信所部接觸,能迅速達成聯盟自然就不足爲奇了;

二是,韓王信想與冒頓單于聯盟,其首要的就是納一份“投名狀”,那就是作爲餌料不斷引劉邦進圈套,成着繼續與韓王信聯盟瓜分大漢,而如果敗了,自己的匈奴兵力未有損傷,這樣的無本買賣有何拒絕的道理?

而正是因爲韓王信的叛變,讓劉邦大爲惱火,於是剿殺這個昔日的盟友自然也就不足爲奇了,劉邦御駕親征帶着大軍直指匈奴境內,節節的勝利讓劉邦覺得匈奴僅剩下老弱殘兵了,這更激發了劉邦速戰速決的決心。於是帶着先頭部隊孤軍深入,卻不想已經落入匈奴的圈套,時值冬寒天氣,劉邦的將士光以爲天氣原因就折損士卒墮指者什二三,然而即使在這樣的兵力懸殊情況下,劉邦所部愣是與匈奴對抗了七天,說明劉邦的將士英勇?孤軍深入,天寒地凍,糧草無後援等不利因素存在,其士氣還能高到哪去?唯一能說通的就是匈奴沒有足夠的勢力喫掉他們,於是便有了白登之圍的對峙局面。

白登之圍出現轉機真是靠單于的閼氏遊說?

《史記·高祖本紀》匈奴圍我平城,七日而後罷去。《漢書·高帝紀上》遂至平城,爲匈奴所圍,七日,用陳平祕計得出。

這是《漢書》與《史記》中記載劉邦脫困的說辭,一個是說匈奴圍了七天之後“罷去”,這裏的“”無疑說無可奈何之舉,而一邊卻說是用的陳平的計策才能得以解脫,那麼哪一種比較靠譜呢?筆者比較傾向於《史記》所載的內容,爲什麼這麼說?要知道冒頓是狠辣的角色,當年他殺掉自己的父親自立爲王,隨後在對待東胡王的事情上隱忍之後,便是瘋狂的反撲,這是白登之圍的示弱如出一轍,這樣的人會因爲陳平獻閼氏寶物說了幾句話,就會放棄粉碎大漢的野心?顯然不可能!

那麼閼氏的話就沒有作用嗎?也不是!閼氏的說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那就是匈奴的生活習慣不能讓中原的漢人徹底臣服,既沒有那個能力,能沒有那個必要。因爲匈奴是馬背上的雄主,資源匱乏是事實,但是想憑藉此拿下龐大的漢人天下,就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在白登山外圍的漢軍。冒頓單于會不知道這些?恰恰相反,他太清楚雙方的實力了,連劉邦的先頭部隊七天七夜都拿不下,還指望逐鹿中原?閼氏爲什麼會替敵人遊說?除了私下的“公關”之外,還會有什麼?既然劉邦方面已經示弱,而自己這邊確實也喫不掉劉邦的先頭部隊,難得裝一回糊塗又有什麼損失呢?

總結:白登之圍出現之後,大漢的和親政策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在沿用,就當是的現狀而言,雖然看上去是卑躬屈膝的姿態,但是無疑是最爲有效的權宜之計,畢竟天下苦秦久已,老百姓要的是穩定,初定天下的大漢更需要時間在發展自己的實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