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覆盤網絡“股神”薦股套路: 趁“火”打劫 黑產隱現

本報記者 昌校宇

7月6日至7月8日,滬深兩市成交額持續保持在1.5萬億元以上,市場持續火爆。與此同時,“免費薦股”的電話、微信羣、QQ羣極度活躍,不少“股神”“專家”“老師”以“免費分享炒股技巧”“鎖定牛股”“推薦黑馬股”等吸引投資者。對此,專家提醒投資者,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以免遭受財產損失。

爲探尋“免費薦股”背後究竟有何貓膩,《證券日報》記者近日以“投資小白”的身份進行了暗訪。

三步誘導“入坑”

故事從投資小白的“測股”開始。

經過多次嘗試,記者發現,所謂的在線測股平臺五花八門,但都要求填寫手機號碼,才能發送股票“診斷結果”。但是,當記者按提示操作後,等來的卻並非“診斷書”,而是各種機構、公司的銷售客服電話。

這是否屬於非法獲取或者非法使用投資者個人隱私信息?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律師朱奕奕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測股後接到各種電話,一定程度上是由於相關平臺抓取了訪問者的手機號碼,該情形存在投資者信息泄露的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違規竊取者將面臨沒收違法所得並處罰款的法律責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記者發現,雖然套路大同小異,客服們通常分三步拉投資者入“薦股陷阱”。

首先,讓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能力感到焦慮。在添加微信後,有自稱來自機構的客服人員給記者發送“測股診斷結果”。這樣一份不足百字的“診斷結果”上面多次提及“潛在風險”、“走壞趨勢”等信息。記者表示擔心後,客服藉機勸說找機會落袋爲安,且不要再自行選股。

其次,用其“神奇”的選股能力,給投資者洗腦。記者發現,爲了證明投資能力,很多平臺會選擇19時左右聯繫投資者,銷售或客服人員會發給投資者號稱擁有資深投資背景、神奇實戰業績的“專家”分析股市行情的短視頻,讓投資者“免費學習”;20時左右,會向投資者推薦一隻股票,聲稱是當天研究部“老師”帶客戶買入的“核心個股”,預計第二天將有8%—10%的收益,讓投資者關注並順便驗證其實力;次日臨近開盤前,客服再發給投資者“股市早評”並推薦3-4只“免費個股”;開盤後半小時至1小時,強調昨晚讓投資者關注的個股漲幅達到預期目標,客戶已獲利出局,稍後還會有一隻“核心個股”可以建倉,預計收盤前漲停,但需要繳納2998元/3個月的服務費纔可獲取“內幕消息”。

由於記者並沒有“爲核心個股推薦”買單,上述所有流程幾乎每天都會“換股不換方式”地再上演一遍。

此外,記者持續觀察發現,所謂的“核心個股”,基本上都是第二天開盤就一字漲停或大漲的股票,但第三天及往後的交易日裏往往跌幅明顯;而“免費個股”,一般當日僅有一隻股價上漲,剩餘的股價均會不同程度地下跌。

最後,假稱“限時秒殺”,催促投資者繳納服務費。見記者連續多日不肯繳費,客服的“心理戰”改爲強調“時限”。有一家平臺客服聲稱,即刻下單就能享受年中限時秒殺優惠——定價爲2998元/3個月的服務費改爲2998元/12個月。服務包含講解股票知識、分析預測行情、傳授炒股技術、推薦股票(每日2只左右,10時和14時各一隻)及指導買賣點等,全程會有一名“老師”“手把手指導”。

此外,客服還見縫插針地發給記者一些“客戶簽約”“客戶收益”的截圖,以及“辦公環境”的小視頻,以佐證自己所言不假。

當記者諮詢“繳費後能否保證收益”時,客服“口頭承諾”大多類似——“我們內部通過技術手段算出,每月至少可爲繳費客戶帶來總成本35%的收益”。不過,在記者反覆追問下,客服表示,“即便我們有99.9%的把握,也不能在合同中向客戶保證‘兜底’。”

“相關投資諮詢機構和個人確實無法爲投資者的最終收益做出保證。因此,投資者如果收到收費薦股消息,一定要多方覈實相關信息,以免上當受騙,遭受財產損失。”朱奕奕提示。

“薦股”背後隱現黑產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機構薦股,還有個人薦股和公司薦股。

所謂個人薦股,通常是有自稱“老師”“專家”“股神”的人,以傳授炒股經驗、培訓炒股技巧、免費推薦股票爲名,邀請投資者加入一些股票交流學習QQ羣。記者所進的兩個QQ羣都分別有近千名羣成員,羣內爲全員禁言模式,只有羣主可在羣內發佈“每日精選股票”“盤面點評”“大咖遊資動向”等吸引投資者眼球的消息,並於每個交易日9時25分左右推薦兩隻“免費股票”,但一直強調“‘免費票’不作爲買賣憑據,非會員人員盈虧自負”。

以其中一個名爲“每日股票精選”的QQ羣爲例,羣主每次推薦“免費票”都是寥寥數語,但隨後就會用大段文字在羣內宣稱,只要與其合作,也就是繳納會員費,就可進入“VIP羣”。會員費的價位分爲2600元/3個月和6400元/12個月(定金3000元+賺錢後補交3400元)兩個檔次。進入“VIP羣”每日可獲得“會員票”、買賣點及倉位控制的信息,而且有更專業的“老師”提供更高端的服務。當記者諮詢羣主合同如何簽訂時,對方回覆,“沒有合同,誠信合作。信則跟。”

此外,所謂的股票交流學習QQ羣內還暗藏其他薦股平臺的“臥底”,多個自稱是投資顧問的人輪番申請添加記者爲QQ好友,附加信息爲“加我免費贈送價值5180元的智能選股軟件”,同時要求記者填寫真實姓名和手機號碼。

記者將相關信息發給對方,另一位自稱是指導“老師”的人隨即打來電話,提出需要添加記者微信,輔助安裝軟件。當雙方成爲好友後,指導“老師”首先發給記者的不是軟件,而是一個長達40分鐘的“學習”視頻。該視頻觀看權限僅有兩個小時,屬於“閱後即焚”,因此對普通投資者而言,證據留存的難度非常大。

記者注意到,視頻內容包含大佬看盤、名家談股、鎖定牛股、推薦黑馬股等多個章節,但一通講解後,原本聲稱“免費贈送”的軟件改爲“支付485元/每年即可領取”。對此的解釋爲:公司需要從交易所批量購買動態實時數據,投資者支付的485元最後全部交給交易所。

對此,業內人士提醒,一方面數據來源的可靠性存疑,另一方面,即便數據是真實的,該公司是否獲得了轉賣的授權?定價是否合理都有待考證。

此外,記者也分別向“機構”或“個人”薦股方求證薦股背後的信息源,雙方均透露,“我們與部分遊資、私募有來往”。在他們的描述中,“遊資透露消息給薦股平臺——遊資打榜——薦股平臺以此證明自己專業能力”,已經成爲一條產業鏈式的存在。而這條產業鏈其實還有一步——“投資者入坑集體建倉後,遊資獲利出逃,留下一地韭菜”。

業內人士透露,利益鏈的“玩法”其實很簡單。先假設遊資爲A,薦股平臺爲B,普通投資者爲C,繳納服務費、會員費的投資者爲D。A第一天在某股附近“喫貨”,並確保尾盤有小幅拉昇。收盤後,A透露給付費買消息的B第二天要拉昇的股票代碼。買到消息的B想要回本,就需要把消息散賣給C,但前期只能先讓業務員滿世界的打電話、發信息,向C“免費薦股”。第二天,A靜靜地等待被B忽悠來的C拉盤,如果拉上來了就在紅盤時神不知鬼不覺的出貨;如果C沒有來,A就會自行拉盤,而第一天得到消息且看到紅盤的C開始瘋狂湧進建倉,時機成熟後,A再出貨套現。一番操作後,A實現承諾且賺錢走人了,C開始“崇拜”B了,畢竟B所薦股票真的於第二天應驗上漲或直接漲停,於是C花錢變成D,希望跟着B“喫肉”,但繳費後D發現B神奇不再!

建立監管合作機制至關重要

記者在暗訪中注意到,無論是“機構”薦股,還是“個人”“公司”薦股,都有共同點——不主動提及所謂的“老師”“專家”“股神”是否有相應的證券從業資格證。即便記者問及相關問題,他們也只聲稱是“持證上崗”,但都未向記者出示相關證件。

對此,朱奕奕律師介紹,新證券法強調,從事證券投資諮詢服務業務,應當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覈准;未經覈准,不得爲證券的交易及相關活動提供服務。從事其他證券服務業務,應當報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備案。而投資者應在中國證監會網站首頁的“機構名錄”欄目,或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首頁的“信息公示”欄目,查詢覈實向投資者薦股的公司或個人是否隸屬於合法的證券經營機構,不具有相應證券從業資質的情況下推薦股票是違規的。此外,如果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非法經營證券、期貨、保險業務的,或者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擾亂市場秩序的,構成刑法非法經營罪。

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5月份滬深兩市新增投資者數爲121.41萬戶;截至5月末,滬深兩市期末投資者數爲16619.42萬戶,較2019年末的15975.24萬戶新增644.18萬戶。也就是說,“投資小白”正在增加。

但記者在網上調查後注意到,大量投資者都接到過薦股電話,尤其是在股市火爆期間頻率更高。有網友怨聲載道,“股市行情一好,各路薦股電話就都來了,不清楚個人信息怎麼泄露的”;還有網友提醒大家,“對於任何薦股都要擦亮雙眼,以防上當”;另外有網友建議,“網絡薦股應實施實名認證,一旦發現違法違規,平臺方就註銷其賬號,嚴禁再次註冊”。

除了投資者,上市公司也深受其害。從近期公司公告中可以發現,部分投資者在所謂“老師”“專家”“股神”的指導下建倉,但不僅沒有收穫漲停,反而慘遭被套,於是將一部分矛頭轉向被建倉上市公司。相關上市公司不得不出面澄清,表示與薦股機構毫無關聯和聯繫。

6月19日,證監會發布消息提醒投資者,個別股票有“大V”配合“莊家”出貨,忽悠式薦股,投資者接盤後股價暴跌,損失慘重,在此鄭重提醒廣大投資者,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的“莊家”“大V”們熱心薦股必有所圖,請務必提高警惕,保持理性投資心態,以免上當受騙。

新增投資者正加速入市,上市公司被迫自證清白,如果忽悠式薦股活動繼續活躍,他們將面臨怎樣的風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有不少私人、非法的個人或者團體打着薦股的名號,以收取服務費或者會員費的方式進行詐騙,導致投資者利益受損,成爲股市中的“韭菜”任人收割。此種薦股不僅擾亂了資本市場的秩序,不利於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會導致資本錯配,使得部分有潛力的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中資源減少甚至是獲取不到資源,同時,中小投資者短期內的“全額買進”“全額賣出”的“過山車式”操作,也會導致上市公司股價忽高忽低,影響市場對上市公司的判斷及上市公司自身的穩定和持續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