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有着綿延子嗣的普遍願望,甚至對很多男性而言,結婚就是爲了獲得確定的後代,其他意義在生育面前都顯得無足輕重,尤其是一些豪門大戶,宗親貴族,更是追求“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樂趣,不過生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有一些家庭選擇不生孩子,去追求夢想,自由自在過一生,我國首批丁克已年過60,無兒無女的他們,晚年光景不太理想,令人唏噓。

王叔和張姨結婚的時候,都是職場精英,他們接觸了很多新興的理念,更加註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嚮往自由,身邊有很多人勸他們趁着年輕生個孩子,後來見兩人想法堅定,賺了越來越多的錢,體面尊貴得很,也就沒人再“打擾”他們的生活。他們每日有大量的空閒時間,可以幹自己喜歡的事情,凡事都能心平氣和地溝通,感情一直不錯,也已經規劃好晚年生活,在周遊世界中度過,用養孩子的錢養老。

隨着時間的流逝,外界的喧囂逐漸平息,名利帶來的興奮也已褪去,他們會時常感到些許冷清和孤獨,退休後的一次旅途中,張姨突發腦溢血住院,這才讓他們意識到,身體已大不如前,有時想想,來人間一趟,真要離開時,竟了無牽掛,並非算是幸福。

據上海婦聯顯示,丁克家庭已佔全市總家庭的12.4%,一二線城市有60萬個家庭不願生兒育女。丁克可以讓夫妻獲得更多的自由,盡情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無需被夜半的哭聲一次次吵醒,不必爲了孩子的學習成績心力交瘁,更不用爲孩子買房結婚揹負沉重的壓力,退休後也不必拖着年邁的身體照看孫輩,簡單來說,他們遵從的是“自由享樂主義”,爲自己而活的意識逐漸覺醒,這也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林姐在29歲時結婚,30歲辭掉體制內的工作和老公一起創業,兩人如同戰友,走過了無數艱辛的日子,在期間意外懷了一個孩子,林姐不得不放慢腳步,等待孩子的出生,卻因精神過於緊張,四個月的時候小產了,爲此,林姐萎靡不振了一段時間,然後逼自己先搞事業。

林姐有眼光和才幹,負責創意和內容,老公一邊做投資,一邊爲她的產品做宣傳,兩人配合得當,所向披靡,僅用三四年的時間,快速實現原始積累,買了北京的房子,還清了貸款,還給老家的父母換了明亮的大三居,親朋好友都誇他們能幹,但茶餘飯後,還是會勸他們生個孩子。

小產的經歷,一直讓林姐心有餘悸,難以忘懷,卻又不忍心看父母失望的模樣,打算再要個孩子。然而,備孕很久,卻一直沒有動靜,他們尋醫問藥,想了不少法子,還接受了試管嬰兒,林姐說,“打催卵針的時候,既害怕,又期待,很奇妙的感覺”,只是,天不遂人願,終究還是失敗了,林姐什麼罪都受了,什麼法也用了,也算給了父母一個交代,老公很通情達理,表示本來也不喜歡孩子,“丁克”挺好的。

現在,他們生活得也很幸福,兩人一起賺錢,一起讀書,一起旅行,或者宅在家裏研習菜譜,日子過得百般多彩,只要兩人攜手面對未來的生活,做好長遠的打算,沒有孩子也算不上缺憾,還可以從其他方面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孕育一個新的生命,是人類的自然屬性,更是生理、心理、情感上的多重需求,沒有體會養育孩子的心酸和不易,自然也感受不到孩子帶來的歡笑與幸福,但孩子也不是養老送終的工具,父母只需將孩子帶到世界,爲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然後目送他們走自己的路,太過功利反而會徒增煩惱,適得其反。

在最初選擇丁克的人羣中,有人感到慶幸,也有人在時間的考驗下,不停動搖,甚至後悔,女性選擇丁克,更要慎之又慎,不能盲目跟風,忽略了內心的真實需求,錯過了最佳的生育時間。如何選擇終究是個人的選擇和平衡,有得必有失,要做好心理建設,爲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生養孩子與否,各有利弊,你更傾向哪種選擇?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