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城市都有老舊小區的存在,太原也不例外。這不,有一個好消息,相信衆多太原人已經期盼已久!太原要給3200餘個老舊小區換“新裝”!

7月9日,記者從太原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瞭解到,爲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太原市住建局組織編制了《太原市老舊小區改造規劃(徵求意見稿)》,該規劃預計用5年時間裏完成太原市城六區3200餘個老舊小區改造。

《規劃》將太原市城六區老舊小區納入改造範圍,即:城六區城鎮和工礦區中2000年前建成投入使用、配套設施較差、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務及社會服務不齊全、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小區(不包括已納入城鎮棚戶區改造計劃、擬通過拆除新建實施改造的棚戶區以及城中村等);2000年以後建成,但小區基礎設施和功能明顯不足、物業管理不完善、居民改造意願強烈的老舊小區也可納入改造範圍。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老舊小區改造。

同時,基礎設施更新改造涉及消防設施、治安值班、小區交通、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管網和照明設施建設等。小區所在社區應配置微型消防站;鼓勵“智慧安防”小區改造;小區內道路與休閒空間邊界宜設置車擋隔離;供水水壓穩定,且能夠滿足頂層用戶使用;架空電纜應有序規整,橫平豎直;照明設施完好,鼓勵進行節能改造且能夠滿足居民夜間出行基本照明需要。

服務設施建設改造包括適老化、無障礙設施、養老撫幼設施,社區、商業、文化娛樂、環衛、郵件快遞設施等。配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或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其中應包含餐飲、文娛、健身、醫療保健等功能,同時應在建築低層部分,應保證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風;幼兒園應設於陽光充足、接近公共綠地、便於家長接送的地段;結合社區服務站、文化活動站等設置社區食堂,爲社區居民提供助餐服務。完善便利店、小超市和便民市場,小區內便民商業攤點應持證照規範經營,無違法違規佔道經營現象;完善文化活動站和小型多功能運動場地。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點、生活垃圾收集站、垃圾分類收集點和公共廁所,公共廁所宜設置於人流集中處,結合配套設施及室外綜合健身場地進行設置。完善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等可接收郵件和快件的設施或場所,原有傳統郵政信報箱應改爲智能信報箱,智能郵件快遞設施不得佔用道路,整潔美觀,安全穩固。

品質提升設施改造包括完善停車設施,提升小區公共區域環境,提升建築本體環境和整治立面環境。修繕或新建非機動車停車棚,應配置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充電插頭應滿足充滿電可自動斷電設施及智能化管理;整治被改變用途的停車位,恢復停車功能;挖掘潛力增加機動車停放區域,鼓勵小區建設立體停車場、庫,配置汽車充電樁。

整修小區內公共活動場地,鼓勵利用小區邊角地帶,小空地建設口袋公園,新增綠化並不得降低既有建築的消防、日照、天然採光、通風等條件。小區圍牆新建以通透式爲主,拆除圍牆應做好內部景觀與外部景觀銜接;圍牆宜設置垂直綠化,風格應與建築風格一致,應並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小區臨街商業牌匾標識不得千篇一律,應注重變化統一,注重體現地域和文化特色,應結合建築立面一體化設計,與城市整體風貌和建築風格相協調。

小區周邊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包括提升道路及交通設施、提升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生活配套服務設施。打通“斷頭路”、“丁字路”,提高道路通達性,社區道路兩側、小廣場、公交站點附近設置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等非機動車集中停放點。在道路適當位置施劃停車位,建設機動車停車場,補充老舊社區停車位不足;車流量較大的街道交叉口及其周邊道路宜設置交通信息實時播報屏,宜設置減速設施等交通寧靜化設計措施;提升完善十五分鐘生活圈配套設施、完善教育、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各類服務設施。

老舊小區建築風格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空調外機、落水管、遮雨棚、防盜窗等建築附屬物佈局統一,管線應儘量入地,道路平整通暢,圍牆宜通透式設置,綠化及景觀小品佈置合理,停車整齊有序,垃圾收集設施整齊放置。

建築風格原則上不做變更,建築立面的整治提升設計,不應破壞建築的原有結構,有條件的小區可採取平改坡等技術手段提升小區立面形象,體現文化特色;建築色彩組合不宜超過3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確定的歷史保護範圍內及周邊改造項目的建築色彩應注重與歷史環境的協調,體現歷史文化特色。沿街的改造建築在色彩、材質、細節、環境改造手法等方面應形成沿街的連續界面,保證沿街效果的整體性;沿街建築底商的店名牌匾應具有統一性,但在統一協調的基礎上應有所區分。

每個街辦可對應1個或2個15分鐘生活圈居住區,每個生活圈按照《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結合太原市實際情況配置15分鐘、10分鐘、5分鐘配套設施。15分鐘生活圈應配建初中、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體育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服務及相應行政管理、市政公用、商業等設施;10分鐘生活圈應配建小學、中型多功能運動場地、菜市場或生鮮超市、餐飲、銀行營業網點、電信、郵政營業網點等設施;5分鐘生活圈應配建幼兒園、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居民運動場、衛生服務站、社區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區服務站、再生資源回收點、生活垃圾收集站、公廁等設施。

來源:生活晨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