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代史上,清朝末期,政府軟弱無力,對外閉關鎖國,百姓生活過得民不聊生,一場鴉片戰爭讓很多人有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想法。一時間,湧現出很多先進人士,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則徐,他最先從閉關自守的昏睡狀態中清醒過來,主張用開放的態度看世界。

他努力學習外語,翻譯外國報刊和書籍,還引進國際法,是中國近代外交事業先行者。林則徐算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在瞭解世界和研究西方上帶了頭,促進西學東漸。還有近代大思想家魏源,寫出《海國圖志》這種著作,以經世致用爲宗旨,倡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成爲中國思想從傳統向近代轉變的重要標誌。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那清末一個外交官,他叫宋育仁。他被譽爲四川歷史上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宋育仁本來是清朝的外交官,曾經出使歐洲,在歐洲期間,他親身考察,研究外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開放的思想讓他接納各方社會名流,經常出入外國學校、議院和工商各界。

多年外交工作經歷讓他見多識廣,瞭解西方各國家發展情況。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宋育仁不在國內,當時在倫敦任中國駐英法意比四國公使參贊。回國後,爲了挽救當時的局勢,宋育仁上書清政府,說日本雖然裝備先進,但是國家的面積很小,而且物資匱乏,如果和日本採取長期抗戰的方式,他們必定經不住持久戰的消耗。

清政府在與日本的幾次交手都處在被動地位,這讓宋育仁心裏着急,一心想找出拯救國家的辦法。

當時清政府仍舊堅守自閉,宋育仁沒有隨波逐流,他積極總結戰爭經驗,他認爲,日本人在侵略的戰爭上,一邊掠奪一邊進攻,這樣能給自己的戰隊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支持,對中國很不利。

我們想對付日本,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攻打日本本土,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斷了日本的後方支援,連根拔起。宋育仁心中有了計謀,便開始着手進行詳細的計劃,他想要組建一支奇襲軍隊,招募澳大利亞水兵,因爲澳大利亞的僱傭軍,不管對方是誰,只要給錢,就願意爲你打仗。

要僱用軍隊,需要大量金錢,宋育仁找到當時的美軍退役少將,在與英國康敵克特銀行協商後,以中國的名義在康敵克特銀行借款300萬英鎊,300萬英鎊在當時是一筆鉅款,價值和現在的10億差不多,宋育仁敢借這麼多,當真是有破釜沉舟的決心。

籌到錢之後,宋育仁便開始着手招攬僱傭軍,組建了兩千多人的海軍戰隊,還購買了五艘兵艦和十艘魚雷,澳大利亞軍隊的士兵個個都是訓練有素,再加上他從英國買來的這些先進的武器和設備,這場戰爭的硬性條件已經準備充分。

宋育仁讓這支澳大利亞海軍以保護澳大利亞商隊的名義喬裝前往日本經商,實際的目的是直接進攻日本長崎,給日軍來一次大突襲。如果這一步計劃能獲得勝利,那麼宋育仁下一步準備讓北洋水師施琅帶着清朝海軍,協助澳大利亞軍隊一起直搗日本東京。

詳細的計劃和人員全部準備完畢,一觸即發,眼看就要出發,宋育仁卻收到了慈禧太后的怒罵和李鴻章的拒絕,慈禧太后罵他沒事找事,要求他立刻回國。慈禧太后當時和李鴻章正在想辦法向日本求和,宋育仁卻冒出了這種餿主意,慈禧堅決不同意,還把宋育仁批鬥了一頓,說宋育仁壞了自己的好事。

後來,計劃就這樣擱淺,出師未捷身先死,直到甲午戰敗,清政府和日本議和,簽署了屈辱的《馬關條約》,就這樣宋育仁想振興大清的計劃被扼殺在搖籃裏。

宋育仁的奇襲計劃在當時是有可行幾率的,看似異想天開,其實是抓住了日本的軟肋。只因爲政府的軟弱一味退讓,最後葬送整個民族的希望,如果當時實施了計劃,甲午戰爭勝負真的難料。宋育仁這樣一位愛國先進分子,眼看着戊戌變法的失敗,辛亥革命的成功,這些對於主張維新變法的宋育仁來說,都是非常難以接受的歷史變化。

他心中的悲痛沒有述說的渠道,後期漸漸退出政治舞臺,在北京國史館做纂修並主持工作,後來還擔任大學校長,不再過問政治,專心寫自己的文章。近代中國歷史上像宋育仁這樣的人很多,但是卻被政府領導階層傷透了心,可能這就是大清的命數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