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李子柒並肩袁隆平,我纔讀懂這個女孩的可怕

文 | 小樹媽媽

成長樹原創文章,其他公號轉載請後臺輸入 “授權”

前段時間,聽了經濟學家儲殷的一段演講:

他說:“隨着物質的日漸豐盛,未來將不再是必需品的時代。

未來人們的需求,都將是在文化意義上被製造出來的。”

很多人,可能也都感受到了這幾年新事物帶來的日新月異的變化。

行業興起、消亡似乎是眨眼之間的事。

我們看到,沒有一個行業,會永遠處在巔峯狀態。

父母們都知道培養孩子,要以未來社會的標準,去塑造孩子能力。

私下裏,也會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

哪項能力,是孩子從小就需要培養,而長大後又特別重要的?

記得馬雲曾說:

“未來一百年,是智慧的時代,體驗的時代,這個智慧,就是感性審美能力

也就是說, 能賦予生活美好和意義的事物,不但不會消亡,反而會成爲更多人的選擇。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有一種能力,學校不教,但對孩子的未來,卻至關重要。

那就是審美力。

表面看來,審美力好像有點玄,一點都不務實。

可無論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孩子自我賦能的角度看,審美力,都對孩子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審美力

已經悄然成爲生產力

這兩年,隨着短視頻的興起,頻上熱搜的李子柒,被很多人熟知。

起初,李子柒主打的是美食視頻。

但和其他“美食博主”不一樣的是:

她不單單是做食物,而是把植物的“一生”都用視頻記錄下來。

比如,做菜時要用到醬油,她就從種黃豆,收黃豆,發酵醬油做起。

做麥芽糖,她從一粒粒小麥,發芽抽穗到收麥做起。

即便一盤簡單的家常土豆絲,她也從一顆顆小土豆芽的生長做起。

從選種、種植、生長乃至開花結果。

李子柒的視頻,更像是一集集的紀錄片,追溯着食物的“前世今生”。

這些視頻裏,四季時光流轉。

山、水、田園也隨四季變換着不同的景色,散發着別樣的美。

很多人都說,看李子柒的視頻,覺得特別美,特別治癒。

更有人說,這就是自己嚮往的終極生活。

憑着這種發現美、感悟美,乃至“製造美”的能力,李子柒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粉絲就超過了5000萬。

前段時間,還跟袁隆平一起登上了微博熱搜榜單。

她跟 全國勞動模範申紀蘭,相聲演員馮鞏,主持人海霞,學者馮驥才,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起,受邀擔任“中國農民豐收節推廣大使”。

過上自己嚮往的生活的同時,她也成就了自己的事業。

不難發現:

越是物質豐盛的時代,那些能創造美,賦予美的事物,越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審美力,已經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能力。

在未來甚至現在,它已經成爲一種生產力。

正在改變,甚至主導着人們的消費和選擇。

一個孩子,如果擁有了感受美,捕捉美,表達美的能力,那麼他就相當於拿到了生活在未來的底層能力。

懂審美的孩子

對自我有要求

會努力讓生活變美好

去過日本的人都會發現,日本各地的地下井井蓋,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在日本,95%的城市都是設計獨特,各具特色的井蓋。

這些井蓋,或彩色或原色,雕有各式各樣的花紋。

有的是樹木、花卉做圖案,有的是動物、名勝、歷史故事做圖案。

精美程度就像一件件藝術品。

這些設計精美的井蓋,使用壽命到期後,還會被人拿去做收藏品。

神奈川縣的旅行社,甚至開發了“井蓋遊”的項目,專門帶遊客觀光各地的井蓋。

每天走在大街上,能看到美得像藝術品一樣的各色井蓋,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的興致都是不一樣的。

而這種井蓋,也是設計師爲了特意增加摩擦係數,從安全和美觀的雙重角度考慮的。

不光是井蓋,走在日本大街上,你能明顯感覺各種標牌設計有序、美觀。

街邊的很多很多企業、商鋪,爲了讓客人的心情煥然一新,很喜歡用綠植花卉美化環境。

他們會一週或一個月更換一次綠植,門口花壇的花也是當季的。

日本人這種用身邊的“裝飾美”,來愉悅心情的各種細節,並不是一日形成的。

日本的小朋友,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接觸專業的設計師講授的設計課。

這種設計課,特別注重讓孩子們觀察,並引導孩子把事物化簡爲繁。

比如,課上會讓孩子先觀察大自然,樹木如何生長、河川爲何曲曲彎彎,然後讓孩子們試着把它們轉化成圖畫。

日本小孩的火車設計

我們介紹的一些日本引進圖書裏,也能看到,孩子們的讀物都非常“精於設計”。

日本小學還普遍重視美術,他們的美術課時安排在每週2-4小時。

比我們國內小學每週2課時的時間要多出一半。

並且,他們的美術學科與其它學科有完全同等重要的地位。

這些刻意的審美培養,讓日本的孩子在日後,很注意把“和諧”貫穿在生活中。

你會看到,他們總會把生活樂趣、藝術享受和社會服務結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懂得審美的孩子,他們對自我,對生活的要求,甚至他們的眼界,都和普通孩子不一樣。

他們會給平淡的生活加點料,用別樣的美,讓生活變得美好一點,疏解自己的壓力,讓生命更美好。

一個孩子,如果擁有審美力,無論在哪裏,從事什麼職業,美好都會一點一點滲出來,並感染周圍人。

讓孩子在人羣中脫穎而出。

孩子的審美

是在生活中耳濡目染來的

日本作家加藤惠美子曾說:

“美好的生活不是錢帶來的,而是通過美的意識創造的。

並且,美的意識需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天裏不斷打磨。

我們的孩子,在學校和社會能獲得的審美課程並不充足。

孩子的審美,就需要在在日常生活中,靠耳濡目染一點點磨鍊出來。

圖片來源:電視劇《白色之春》

而父母對美的態度,會直接影響孩子對美的感知。

我小時候家裏並不富裕,但媽媽很愛乾淨,總是把屋子收拾得乾乾淨淨。

她自己打扮也總是清清爽爽的。

平時出門的衣服只有一套,但每次穿完,她都洗乾淨,認真疊整齊,保證下次出門,衣服筆挺有型。

印象最深刻的是,媽媽夏天穿涼鞋,必穿絲襪。

她總愛說的一句話是:

“年齡大了,整齊得體,就是最美的。”

圖片來源:電視劇《平凡的世界》

媽媽這種樸素的審美觀,給了我最初的審美啓蒙,我從小就明白:

時尚,不是跟風,而是適合自己的。

想要美的讓人舒服,最起碼的,是得體。

那時的媽媽還很有情調,一些無用卻能讓我們開心的事,她也總樂此不疲地去做。

那時沒什麼花店,但媽媽下田勞動,總會帶回一簇簇的小野花,裝點的屋子很有“喜氣”。

我上大學後,見到過很多家裏物質富足,但審美卻一塌糊塗的同學。

瞭解後慢慢發現:

她們不是不愛美,而是在成長的歲月中,錯失了美的啓蒙。

父母真心熱愛生活,捨得花些心思與精力在美好的事情上,就會把生活過出美感。

孩子也會習得最初的審美啓蒙。

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多看看,多欣賞一下那些美好的事物,比如:

  • 春天帶孩子感受草木的萌發
  • 夏天帶孩子共賞百花齊放
  • 秋季讓孩子感受收穫芳香
  • 冬天讓孩子明白秋收冬藏的意義……

孩子看得多了,感受也就豐富了。

他們的眼界會開闊,心靈也會敏銳又柔軟。

當一個孩子,眼界寬了,見識過什麼纔是真正美好的事物,他對生活的熱情,就會被喚醒。

那些追逐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勇氣,就會自動加身。

孩子一定會在未來,遇到更好,更美的自己。

而一個能勇於追求美,把自己人生活的美美的孩子,不正是我們最終的期望嗎?!

樹媽說:

希望今天的文章對大家有幫助,歡迎點個 “在看”,或看完點個 “贊”

另外還有個事情要跟大家再說一下,咱們開通視頻號啦。

好多媽媽提過沒時間看文章,後續我會在這裏,用短視頻的形式,跟大家分享我的有趣日常、心得、經驗……

我先在視頻號裏等着大家啦。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臺 4年了,收穫了 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羣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爲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佈了 300多篇原創文章。

相關文章